APP下载

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1-01-01王俊霞王再岭车红霞强小风谢潇侠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7期
关键词:穴位埋线糖尿病肾病

王俊霞 王再岭 车红霞 强小风 谢潇侠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早期糖尿病(2型)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DN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钠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能明显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有效率9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DN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肾虚血瘀型;穴位埋线;超短波治疗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7-0055-0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指由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早期尿中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后期可能发展为代谢紊乱、全身多系统衰竭等终末期肾病症状,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治疗DN的特效疗法,有效地延缓糖尿病肾病向终末期肾病发展,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大量文献报道表明,中医辨证论治治疗DN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我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运用中医特色实用技术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科收治的DN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0.13±3.78)岁;病程5~15年,平均病程(11.55±2.87)年;合并高血压病71例、高黏高脂血症78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59.97±3.61)岁;病程5~14年,平均病程(10.63±2.69)年;合并高血压病75例、高黏高脂血症6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有确切的2型糖尿病病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在20~200ug/min;排除其他肾脏疾病。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肾虚血瘀、浊毒内蕴证”的辨证标准:面色黯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纳差腹胀,腰膝酸软,口湿黏腻,眼睑及下肢浮肿,舌质偏暗伴齿痕,苔黄白腻,脉寸关弦滑尺脉细。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根据Mogensen DN诊断、分期标准[4]。诊断为早期DN患者;年龄在56~60岁;神志清楚,生命指征平稳,能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未能坚持治疗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30mg/d或>300mg/d;合并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甲状腺、肿瘤、结核、肝损害、肾上腺疾病者、创伤、手术、感染等应激情况;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肾损害者;正在使用全身性皮质醇治疗等影响糖代谢药物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并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5]。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控制血糖采用二甲双胍0.25~0.5g,餐中3次/d;伏格列波糖0.2mg,餐前3次/d,或优泌林餐前皮下注射,剂量据病情设定。高血压者予以盐酸贝那普利10mg,1次/d,或用氯沙坦氢氯噻嗪片62.5mg,1次/d。高胆固醇(TC)者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20mg,1次/d,1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穴位埋线取中脘、足三里、血海、地机、天枢、支沟、太溪、、肾俞、阴陵泉、中极等穴。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消毒,采用注线法,使用9号埋线针,用消毒镊子将2cm长医用蛋白线穿入针头前端内,用左手拇指及食指于所要针刺的腧穴两侧,用来确定腧穴进针位置并使皮肤绷紧,右手持埋线针,从两指之间进针,垂直刺入肌肤约30mm,适当采用简单轻盈的行针手法得气后,右手平缓向内推进针芯,左手迅速拔出针管,将医用蛋白线留在穴位肌层,再次用75%的乙醇棉球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针眼处用医用液体瓶口贴覆盖。嘱患者6h内埋线部位不得沾水。每15d穴位埋线1次,治疗6次。超短波治療将两个中号电极分别置于患者的左右肾区并置,温热量治疗,15min/次,每周5次,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中医症候积分,包括面色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差腹胀,腰膝酸软,口湿黏腻,眼睑及下肢浮肿,夜尿频多,肢体麻木,舌胖大伴齿痕等症状。根据症候的无,轻,中,重等严重程度,分别计0、1、2、3分,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标本送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检测。

1.4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总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尿UAER降低≥20%;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尿UAER降低<20%[6]。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证候总分-治疗后证候总分)/治疗前证候总分×100%;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处理方法所有数据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分析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详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分析详见表4。

3讨论

临床报道显示,多数医家认为DN病变部位在脾肾,以肾为主,与肺、肝、三焦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属标实本虚,标为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的集聚,本为脾肾两虚。笔者认为肾虚血瘀为DN之本,浊毒内蕴为DN之标,治疗当以补肾活血治其本,分利浊毒治其标,故选用补肾活血法以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DN。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中医疗法,具有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及补虚泻实的双相调节作用[7]。所选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肾俞为肾脏精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可养先天、益肾气,治其本;血海为脾血归聚之海,能扶脾统血,活血祛瘀,地机为脾经之郄穴,为气血汇聚之处,二穴相配可化血中之瘀滞而通络;中脘、足三里、阴陵泉调理脾胃,补后天以养先天;天枢、支沟、中极使毒由大便而出,湿由小便而去,使浊毒分利、引邪外出治其标,此扶正而无闭门留寇之嫌,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分利浊毒而不伤正,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联合超短波温热治疗后治疗组相关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療组显效率16.7%,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显效率12.2%,总有效率为76.7%。且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穴位埋线与超短波联合使用能使经气激发、气血调和、经络疏通,从而改善肾脏微循环,降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漏出,保护肾功能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进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仝小林,周强,赵林华,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14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47,361-390.

[3]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4]杨霓芝,刘旭生.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7.

[5]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47,361-390.

[7]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穴位埋线联合超短波治疗早期糖尿病(2型)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编号:GZK-2019-51)

(收稿日期:2021-3-14 接受日期:2021-4-20)

猜你喜欢

穴位埋线糖尿病肾病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5例
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亏虚型腰痛病60例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羟苯磺酸钙联合包醛氧淀粉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病因分析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概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