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学类院校引领的应急救护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30张朝霞乔建卫韩君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医学类科普应急

张朝霞,乔建卫,韩君芳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交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应急救护人员及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公众能否施以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决定后续抢救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师资紧缺、培训形式单一、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应急救护普及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2-3]。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何有效推广和加强应急救护科普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综合应急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1 构建以高校为支点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框架

从前期实践研究来看[4-6],高校已成为国家大行应急科普之风的支点,构建高校应急科普体系的框架,让它来带动整个国家的应急科普工作。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6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833万人。调查显示[5],约90%以上的大学生意识到应急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在高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具有覆盖面广、推广快、效果显著等特点,能对全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将要奔赴基层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中,往往是现场救护的主导者,他们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应急救护科普的重要使命。

2 应急救护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1 医学院校引领,“四方联动”共建科普教育体系

完善的应急救护科普教育体系是应急救护科普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引导、红十字会指导、医学类院校引领、地方高校落实,“四方联动”共同构建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多层次相互协作的应急救护科普教育体系。目前,承担科普工作的大部分师资是各级医疗单位急救中心人员,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再兼职培训有一定困难。高等教育的五大功能之一是社会服务。医学类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专业化人才和实践场所,而且公众对高校教师信任度高,尤其是教师在公众型授课技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科普培训,深化了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达到提升人文素养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双重目的[7]。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直属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是“青海省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挂牌单位。学校拥有一支涵盖急诊医学、临床医学、传染病防治等专业领域并获高级急救导师合格证、急救救护师培训资格证、ICU资格证书等院前急救培训证书的师资队伍。学校组建了大学生救护志愿服务队,队员经培训考试获得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在青海省政府引导下,学校与省红十字会合作,2018—2019年师生联合对省属5所高职院校的6 300名师生开展了应急救护科普培训。

2.2 整合服务资源,完善科普运行机制

医学类院校围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将相关业务部门、专业人员(师资、学生志愿者)、器材设备等分散的服务资源有效集中,实现“人员—技术—设施—场地”资源的整合,并制定相关制度给予保障落实。根据科普标准,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培训计划和课程安排,实施分类培训计划:第一类针对大一新生开展普及性教育;第二类择优选拔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初级救护员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救护员证书。为及时了解培训效果,对培训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效果等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训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率达98%,认为应急救护培训意义重大,实用性强,建议扩大普及面,加强操作练习。

2.3 结合地域特点,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为了提高科普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要与地区自然条件、人居环境、疾病谱等因素相结合。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十三五”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由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越到基层越薄弱。立足青海面积大、高寒缺氧、居住分散、医疗人员服务半径大等特殊省情,总结常见灾害现场的自救互救技术要点,兼顾救护关键技术的实用性,突出简单、有效并便于实际操作和记忆的原则,科学、合理、分类制订科普教育内容。第一类科普教育重点为心肺复苏术(CPR)、突发灾害(地震、火灾、交通事故)自救互救处置要领。第二类救护员培训,除科普内容外,增加急性肺水肿、包虫病、冻伤等地方常见病的急救处理,适时开展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

2.4 借助新媒体优势,完善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中青年人群获取信息、传播消息的主流载体。互联网和微信的发展,给应急救护科普教育带来了机遇[8-9]。我国应急科普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需求人数多、师资少,供需差距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完善集视频、图片、动画等为一体的应急救护教育平台。通过应急救护教育平台、急救App及MOOC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应急救护培训[8]。现代网络新媒体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解决了学习地点、时间和方法限制问题,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保证了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常态化和规范化。

2.5 推行新型急救器具,普及现代救护新理念

救护医疗器械、材具是院前急救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掌握和应用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抢救的成功率。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精密仪器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高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救护器材进入临床应用和教学,如复苏安妮、创伤救护模型、四肢充气夹板和真空担架等。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从第三类医疗器械分出。意味着经过急救培训的非医务人员也能使用AED,这给院前急救普及和推进释放了与时俱进的信号[10]。应急救护科普教育必须紧跟科技脚步,及时将新型应急救护器材及救护理念引进培训教程,更新急救理念,提升现场施救者救治能力。

3 结语

完善的应急救护科普教育体系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应急救护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统一的调配,需要政府、医学类院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要的有效手段。医学类院校拥有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等条件和资源优势,要在应急救护知识传播与普及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成为应急科普教育的责任主体。从我校近几年开展应急救护科普教育及培训效果看,依托地方医学类院校开展应急救护科普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医学类院校应通过提升专业性和整合内部服务资源,借助新媒体提升应急救护科普教育的质量,科学有效地提高民众应急救护能力。

猜你喜欢

医学类科普应急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科普达人养成记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