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癌SBRT摆位误差多因素分析

2020-12-29方临明陈国付张飞燕颜桂明梁冠冕王瑾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位真空误差

方临明 陈国付 张飞燕 颜桂明 梁冠冕 王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对有限肺转移也能达到较好效果[1],可缩短治疗疗程、增加局部控制率、降低毒副作用、降低远处转移率、延长生存期,受到患者及放疗医师的欢迎[2]。由于SBRT单次剂量较高,周围正常组织剂量迅速跌落[3],为确保肿瘤组织得到精确高剂量照射,同时使周围正常组织得到最大限度保护,SBRT摆位精度至关重要[4]。应用机载锥形束CT(CBCT)在治疗前扫描的图像中发现有部分患者线性摆位误差>±0.5cm。寻找摆位误差过大的形成因素,以期在今后治疗中尽量减少这些形成因素的影响,降低摆位误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放疗科接受SBRT的肺癌患者121例(包括早期肺癌、单发或有限肺转移灶)。男91例,女30例;平均年龄(67.86±10.68)岁。

1.2 放疗方案 (1)体位固定技术: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分别采用热塑膜加体架或真空垫两种方式固定体位;(2)平静呼吸下飞利浦CT模拟机(Philips Brillicance CT Big Bore,美国)4D平扫或常规平扫或增强扫描,层厚、层距0.5cm,扫描范围包括第2颈椎上缘至第2腰椎下缘,扫描图像传至Philips Pinnacle 9.2或RayStation Launcher 4.5.1TPS。CT模拟透视下记录普通扫描患者的病灶呼吸活动度,根据肿瘤移动范围确定IGTV。4DCT扫描以10%为呼吸间隔,每层面分为10个呼吸时相图像,再由10个呼吸时相图像融合而成的MIP图像上合并,对比肺窗以及纵隔窗进行IGTV勾画。同时勾画脊髓、肺、气管、心脏等危及器官。治疗以100%的剂量线覆盖95%的PTV,7~12.5Gy/次,1次/d,共4~10次,总剂量48~70Gy,BED>100Gy。采用ElektaSynergyTM直线加速器6MV的X线6~14个野共面等中心照射。(3)图像采集基于加速器携带的KV级CBCT系统扫描,每次治疗常规摆位后,SBRT前,行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配准,自动配准结合手动微调,配准区域包括肿瘤、周围骨组织及重要危及器官,摆位误差为等中心点在左右(X)、头尾(Y)、前后(Z)方向平均误差,胸部肿瘤相较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影响因素多,因此国内外学者建议当摆位误差≤±0.5cm时可接受放疗,而>±0.5cm时则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和调整6D治疗床将摆位降至≤±0.5cm时再治疗。每次扫描、治疗时由高年资放疗技师、物理师、放疗医师共同参与,进行质控。

1.3 采集数据 收集患者SBRT参数及临床资料,如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肿瘤部位、体位固定方式、治疗次数、体重指数、放疗摆位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患者一般情况及6次治疗产生的摆位误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摆位误差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在调整6D治疗床后,摆位误差均≤±0.5cm达到治疗要求,顺利完成治疗。

2.3 6次治疗患者三维摆位误差情况及每次治疗出现摆位误差的频次分析 以摆位误差的绝对值>0.5cm为有误差,需调整,定义为1,绝对值<0.5cm,视为正常,定义为0。那么将左右方向(X)、上下方向(Y)、前后方向(Z)三个方向的得分进行相加,定义为此次治疗总体的摆位误差情况,0表示正常,1表示出现过1个方向的摆位误差,2表示出现过2个方向的摆位误差,3表示三个方向均出现误差。则统计每次治疗出现的摆位误差频次,见表2、3。

表2 6次治疗患者三维摆位误差情况(±s)

表2 6次治疗患者三维摆位误差情况(±s)

治疗时期 左右方向(X,cm) 上下方向(Y,cm) 前后方向(Z,cm)第1次 0.22±0.2 0.25±0.23 0.20±0.17第2次 0.23±0.20 0.25±0.23 0.19±0.17第3次 0.22±0.20 0.20±0.20 0.18±0.17第4次 0.24±0.20 0.25±0.20 0.21±0.17第5次 0.22±0.17 0.24±0.21 0.23±0.18第6次 0.37±0.35 0.17±0.21 0.03±0.06

表3 每次治疗出现摆位误差的频次分析

2.4 多因素摆位误差分析 以摆位是否出现误差为因变量,其他一般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出现摆位误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固定方式、体重指数对其治疗摆位误差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中体罩固定方式较真空垫方式,摆位误差发生几率要低,而体重指数显示消瘦患者应引起重点关注。见表4。

表4 摆位误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SBRT过程中,除4例患者接受了6次治疗,其摆位误差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外,患者第1次到第5次所产生的摆位误差在(0.19±0.17)~(0.25±0.23)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而出现需要调整的摆位误差频次,第1次治疗11.6%、第2次治疗14.8%、第3次治疗9.9%、第4次治疗11.6%、第5次治疗11.2%,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考虑原因,在患者开始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逐渐适应治疗,与放疗技师的默契越来越好,摆位依从性提高,因此会呈现一个摆位误差下降的趋势。本资料中接受第6次治疗仅有4例患者,基数较小,一旦出现摆位误差,统计结果受到的影响较大,不能真正体现临床意义。结果提示放疗技师要与患者的治疗团队保持紧密联系,动态的跟踪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计划和相应临床观察指标,根据大数据绘制该人群在接受SBRT过程中摆位误差产生的大趋势,并找到相关变化结点,在患者每一次接受放射治疗时,根据CBCT影像适时作出调整[5],降低摆位误差,顺利完成治疗。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采用的固定方式,体罩固定方式较真空垫方式,摆位误差发生几率低。与王焱等[6]研究显示,体膜加体架的方式的误差要小于真空垫固定技术结果较相一致。其认为原因为真空垫固定技术患者身体前部没有约束,而体架加体膜技术患者身体前部有体膜约束,使呼吸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患者BMI是影响摆位误差的重要因素,本资料显示,对于BMI≤18.5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或许和患者直接躺在体架上,由于身体消瘦、舒适性差,在治疗过程中易移动有关。相关研究显示,在BMI较小时选择真空垫来作为体位固定方式较合适[7]。

一般认为年龄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来自农村的患者配合度较差,放疗摆位误差会较大[8],而本资料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对摆位误差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和放疗临床医生以及技师对患者的耐心指导有关。另外有报道患者肿瘤部位也会影响摆位误差[9],比如肺下部肿瘤的位置受到呼吸运动影响较大,从而引起较大的摆位误差,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未显示出有差异性,可能和样本量不足有关,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体位真空误差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夹芯复合材料加筋板真空和水中自由振动分析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耐腐蚀性试验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realme X大师版
量子真空标准研究进展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