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日标构建与教学策略优化

2020-12-28王芹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了解、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教师须对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有个整体的解读和把握,紧扣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明确、细化并构建文言文教学目标,以读为线,以趣为引,以思为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文而学,学而有得。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9094(2020)11A-0063-05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明显差异之一是选编了一定数量(14篇)的文言文(见表1)。“这些文言文,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须对教材选编的文言文进行整体的解读和把握。”[1]探索文言文教学日标构建与教学策略,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凶文而学,学而有得。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审视当下小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对这类文本的教学处理,方法欠丰富,曰标欠清晰,导致教学走过场,浮于表层。主要原凶是教师没有把准文言文的教学日标,同时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研究,探索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日标构建与教学策略优化。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简要梳理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简要梳理后发现,从3年级开始共有14篇:按题材划分,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各4篇,散文、小说(传说)各2篇,神话故事、言论总编各1篇;按内容划分,除言论总编和散文外,其他12篇是有具体人物形象的;按篇日的寓理划分,除1篇谈读书方法和益处外,另外13篇都是给予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引导。纵观选人的文言文,它们以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为起点,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议论性的作品。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就安排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四篇文言文的阅读。这样编排的日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传统文化,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细化

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日标,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阅读教学观点。纵观课程标准,除在总体日标与内容及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2]要求外,尚没有针对小学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日标,我们以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日标为依据,来构建文言文的学段教学日标[3]。

1.解读课标学段要求,梳理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为厘清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日标,我们对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解读和梳理(见表2)。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梳理统编教材中选人的14篇文言文,发现叙事性(故事性)文本占绝大多数,因此,结合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总体日标和学段曰标,设法提炼出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素与实施策略:趣为引线,读为主线,思为动线;从了解故事大意人手,再感知人物形象,品悟蕴含理趣,最后分享感受拓展阅读。每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既有关联又递进上升。

2.设计学力发展能级,建构小学文言文的学段目标

统编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并培养语文素养。但由于课标中只有总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了各学段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日标,只能按常规套路进行教学,导致文言文教学与学生学力发展能级要求不匹配。教学中,我们紧扣学生学力发展能级需求,从了解故事大意、感知人物形象、品悟蕴含理趣、分享拓展阅读四个方面构建小学文言文的学段教学日标(见表3)[7]。

三、探究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优化策略

在明确细化并构建统编教材文言文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从“读、悟、述、拓”四个方面着力探究教学策略的优化,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状态下,乐学、趣学、会学,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

1.读——主线式贯穿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须以读为主线,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各种形式的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表达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

(1)范读引领。教师范读或给学生听朗读录音是引领学生把握好文言文词句间停顿的基本策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出现文言文是在三年级上册,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朗读就是第一个难关,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循序渐进地攻克难关。如指导《司马光》一文的朗读,教师先通过范读或播放录音来激发学生读的意愿,消除他们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尤其是“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当学生白读不知该如何停顿时,在反复听教师范读或录音后,启发学生标好停顿线再读,“光/持石/击瓮破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巧练读通。这里的“巧练”是指为读通文言文所运用的适切方法;“读通”是指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扫除基本的朗读障碍后,通过反复练习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以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为例,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内容耳熟能详,但转换成文言文形式时,要他们真正读通就有难度。于是,结合课后把课文读通顺及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的要求,引导学生“巧练”:一是结合已知故事内容反复练读;二是借助注释突破重点辅助朗读,即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意思(释有放下,扔掉的意思;耒意为农具。因释其耒而守株,意为于是放下他的农具而守在树边等再有兔子送上门来),从而在读对停顿的基础上读通畅。

(3)读悟互促。在文言文教学中,读应贯彻教学的始终,读更是悟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之,悟又能促进读。学生只有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才能将文言文读对、读通、读好。《精卫填海》《文言文二则》《少年中国说》等课后都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要求,《少年中国说》还提出了在此基础上“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的进一步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教师教学中就要充分运用好“读悟互促”的策略,即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囊萤夜读》中“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长且不易理解,容易读破句。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词句文的理解。

(4)融情于读。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读好文本的催化剂。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披文以人情,循路而入境”的境界,这时就能“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少年中国说》(节选)要求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学生对节选的第一段容易理解,也不难读出语感,而第二段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雄鹰”,就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较大挑战。教学中借助媒体展示这些具象,帮助学生感悟少年的英姿和气魄后,学生才有可能读得连贯而有气势,也就是说朗读者才能做到将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

(5)诵读积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无论在选题立意,还是词句凝练等方面都是精髓。统编教材所选的14篇文言文是古文之经典,因此课后都有背诵的要求。从篇幅来说,都是短小精悍的,加上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也应是水到渠成的,这样也能让小学生初步积累文言文的语言,为进入中学继续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2.悟——针对性探究

文言文因语言表达模式与现代文不同,涉及的时代背景也较久远,小学生在理解方面确实有难度。我们在教学中可依据选文特点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探究策略。

(1)比较异同,解难释疑。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主要区别在于用词和语法。文言文中遇到古今异义的情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释疑。如《古人談读书》中“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流”一词和我们现在常用意思有什么不同?文言文还常出现特殊的语法现象——倒装,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司马光》中,“戏于庭”在现代文中就是“于庭戏”,即“在庭院中玩耍”。学生在这样古今词义及用法的比较中,才能解难释疑,准确理解文言文句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学生受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制约,在理解文言文时,须借助注释。统编教材选编的14篇文言文,每篇都提供了相应的注释、资料,但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凶此,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学会自主探究,在凭借注释的基础上,学习查阅相应的工具书,或者通过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也可将借助注释和查阅资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更好理解文言文。如《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是学生的理解难点,因此教材下面提供了整句意思的注释,但要落实到“复”“鼓”等具体词义的理解,还须引导学生结合查阅资料才行。

(3)思辨碰撞,品悟内涵。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养成思辨习惯,并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品悟课文内涵。当然,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探究,也应依托教材,切合文本特点进行。《杨氏之子》课后要求“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课文展开思辨,畅所欲言,在思维碰撞中得出以下几点:一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梅”和“杨姓”,“孔雀”和“孔姓”联系,答得妙;二是从“应声答”可知杨氏之子答得不假思索,反应快;三是杨氏之子没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个“未闻”委婉而不失礼貌,可见其聪慧。

3.述——趣味性实践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8]。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教学中自然也应承担起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习表述的目标。

(1)分享感受,表达观点。分享阅读感受也是小学文言文学段目标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而言,这既要有材料的依托,也要有语言的支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积累语言、学习表述,须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勾连起来。如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学生从中会发现文言文语言极其精练,句式较为简短。接着再启发学生交流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梳理脉络,配合神情。熟读成诵,能复述文本内容,结合文本特点通过表演等形式加深阅读体验,是小学文言文学段教学目标之一。纵观选人小学的文言文,大多数都带有故事情节,像《司马光》《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两小儿辩日》等课后练习中,都含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要求。这些文言故事篇幅虽短小,但也有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因此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把握故事梗概,再引导学生讲述时配上恰切的神情及得体的肢体语言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如讲述《两小儿辩日》故事时,两小儿针锋相对的情形是少不了神情动作的。

(3)诵读经典,学习表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材料的积累,诵读法为语言的积累提供了前提条件。张志公说过,要让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不仅要多读,还须熟读以至背诵到“烂熟”,材料才能真正为己所用,可见诵读对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小学教材所选的14篇文言文课后都有背诵的要求。教学中,学生对这些篇章熟读成诵,感受到了古人凝练而智慧的语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祖国文化瑰宝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试用文言来表情达意。在教学《杨氏之子》过程中,笔者尝试这样一个练习:

师: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柳君平,杨氏之子会如何应答?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学生现学现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同样可以趣味盎然。

4.拓——紧密型训练

尽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14篇文言文,但从学生学力发展能级需求来说,这个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以这些篇目为蓝本,根据学生和选编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比如通过剧本表演、集体朗诵、关联阅读等多种形式进行紧密型的拓展训练,才能增加文言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1)剧本表演。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文言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生性活泼、爱表演,因此,教学中可以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文言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课本剧,引导学生或者师生共同来演一演,增强学习情趣。如学生在表演《学弈》《杨氏之子》过程中,语言、思维以及品德等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拓展提升。

(2)集体朗诵。在集体朗诵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能使生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还能更好地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言文特别适合指导学生集体朗诵。我们通过形式变化、角色分配、语段重组、服饰辅助等方式,将课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的要求在集体朗诵中完美演绎。

(3)关联阅读。尽管相比其他版本教材,统编教材已开创性地选人了14篇文言文,但毕竟数量还是有限的,选人的也只是范例。教学中我们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范例中学得方法后开展拓展性阅读。这其中必须将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文言文与教材关联起来,降低阅读难度,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后,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学习《自相矛盾》后,引导学生阅读《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学习《铁杵成针》后,推荐学生阅读《程门立雪》《王冕好學》等[9]。

总之,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紧紧依托文本特质和小学生认知特点,明确、细化并构建学段教学目标,以读为线,以趣为引,以思为桨,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之窗,感受经典之作的情趣美、简约美、哲思美,以受到文化和精神的熏陶,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芹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中学课程辅导[J].2020(6):98.

[2][4][5][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8,10,13,2.

[3][7]张军.统编教材名人故事类文章学段曰标构建与教学策略优化.江苏教育研究[J].2020(6A):64-68.

[9]李志建.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拓展训练.小学语文教师[J].2020(4):37-40.

责任编辑:赵赞

作者简介:王芹娟,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