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

2020-12-28王翠花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道德与法治小学

王翠花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为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的新特点,指出了当前该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及教学基本现状,并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课程实施体系、注重法治意识培育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它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普及法律常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众所周知,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呈现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大纲密切融合,实现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统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是普及宪法相关知识,培养小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促使學生具备正确的诚信观念与规则意识。此外,对小学生针对性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等,引导其了解大自然、爱护自然界的动、植物,逐渐养成保护生活环境、节约能源的行为习惯。二是基于小学生生活基础,根据其发展需要,确立核心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都是先从关注学生生活开始,其教材编写结构延续了“上学—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引导学生从适应学校生活开始逐步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观念。课程语言基本都是基于儿童语言的角度出发,用“童言童语”来描述道理,利用孩子喜欢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相呼应。道德和法治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武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社会治理来说,道德的教化与法律的约束缺一不可。法治兴,国家兴;法治弱,国家乱。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法治的强力支撑。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坚决贯彻了“从娃娃抓起”的基本原则。教育的根本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事例,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劳、耕、读”等方面,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逐渐与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都是先总结知识点,再凭借技能引领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到实际课堂中,从实际生活中融入教学案例,确保学生更直观地学习道德法治知识。此外,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贯彻“教学合一”的理念。其课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教材坚持主、副本相结合,促使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中注重以教学为轴,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常与家庭教育、班级活动等灵活结合,注重强调课堂的时效性;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根本目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强调拓展学生的视野,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三、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法治意识培育活动,诸如法治知识竞赛等逐渐进入课堂和教学规划。学校宣传栏、主题班会等也越来越多地涉及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整体上来看,当前小学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较大提升。针对小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也更加多样,新版教材也进一步扩充了法治知识的内容。在多重措施的保障下,小学生法治意识相比传统教学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到位

《青少年法治大纲》明确提出了培育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目标。但据调查,很多学校的任课教师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且身兼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缺乏深入研读。部分教师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没有建立起科学、丰富的知识结构,导致授课时对法治知识内容的讲解出现概念模糊、知识不够透彻等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也没有做出合理判断,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当前,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然延续着“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知,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授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要基于学生为中心开展富有趣味性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实效性不高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较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一般不会专门分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其他“主科”上。众所周知,课堂作业及反馈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而作为独具思想性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反馈评价的实效性则显得更加重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特点来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品行于法治意识。但这种目标是难以量化考核的,这也导致该课程的教学评价难以操控。总之,诸多原因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评价机制。

四、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策略

(一)不断革新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一是要深入学习,不断革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陈旧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形势,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紧随新课改潮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努力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加强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培养,有效利用课堂内的积极互动,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其积极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加强磨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好好备课,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精心备好课,要从教材、学情和教法三方面下功夫。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新编教材内容、编排、方式等方面变化明显。教师要积极利用阅读参考书、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容的本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以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具有针对性。备好教材之外,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再细化一点来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努力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此外,教师要认真准备“教法”,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课前的准备、预习一级课堂学习活动等。

(二)全面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体系

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体系,务必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课前导入环节。课堂导入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应当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通常来说,小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比较薄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因此,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可以基于此设置具有“问题特色”的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是要努力打造具有民主、和谐气息的的教学氛围。新课程改革注重倡导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权威性主导地位的角色,要重新构建能充分体现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时代师生关系,从而打造出更好的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听课、记笔记、做题,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自身的定位。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协助者的地位,摒弃决策者的错误观念,切实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认真爱护和对待每一位学生。三是要注重课后的反思性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必须要学会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思考及再认识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更加真实地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师既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同時要确保反思形式的多样化。

(三)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一是要注重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目标的层次性。小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了解宪法和法律常识、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虽然要求的目标比较明确,但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具体到小学各年级的阶段性目标时就变得比较模糊了。对此,很多教师不好把握或者把握不准确,导致培养目标方向有所偏离。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法治意识培养目标按层次、由浅入深地推进。比如,对于低年级的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和浅显,合理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此外,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或者研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的了解法治知识、掌握法治内容。二是要推进法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对创新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内容应立足科学性、思想性,注重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比如,在讲解《上学路上》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边唱边讲、边讲变演等多样化形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要多探索、采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实践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章乐.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9(04).

[2]司桂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

[3]李小海,冯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

[4]杨桂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06).

[5]马秀娥.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