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剑华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2020-12-28王大刚杨昆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任脉上腹胃气

王大刚,杨昆鹏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1420)

李某,男,61岁,于2018年09月26日因“反复中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打嗝4天”入院。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息肉、糜烂性胃炎、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中医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具体操作:①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贴敷;②下腹、背部(肝、胆、脾、胃腧)中药封包外敷;③耳针脾、胃、十二指肠、心、交感。西药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支持治疗。9月29日会诊后,诊断为呃逆,肝胃不和。取肝俞、膈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关针刺,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艾灸,治疗9天后症状无缓解。10月8日行氩气刀切除息肉,术后予抑酸护胃、补液治疗,10月14日中上腹疼痛、肠鸣较前好转,仍频繁呃逆,立位明显,平卧缓解。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止呃。取天枢、大横、神阙、气海、关元、膈俞、肺腧隔姜灸,攒竹、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三阴交、天枢、气海、肺腧、膈俞、肝俞针刺。另用五磨饮子加减煎服。药用木香10g,枳实10g,沉香曲9g,槟榔10g,高良姜10g,旋覆花9g,炙甘草6g,赤芍9g,柴胡12g,酒川芎12g,桔梗10g,法半夏12g。治疗10天后上午呃逆仍明显,下午及夜间减轻,中上腹疼痛、肠鸣症状消失,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差,小便偏黄,大便正常。10月25日请郭剑华老师会诊后指示予以旋覆代赭石汤加减。药用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法半夏12g,炮姜12g,太子参12g,黄连6g,黄芩6g,丁香3g,柿蒂10g,白芍10g,炙甘草9g。2剂,每日1剂,水煎,日3次饭后温服。膻中、天突、内关、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每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服完中药1剂、针刺1次后呃逆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完第2剂、再针刺1次后症状消失,随即出院,出院时带2剂中药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顽固性呃逆为胃气失和、膈气不舒,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经久不愈而更伤胃气,以致邪未除而正气虚,恶性循环,寒热虚实挟杂。呃逆病位在膈,与肺胃密切相关,肺处膈上,其气肃降,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属六腑,以通降为和,肺失肃降,胃气上逆动肺则发为呃逆。

郭师认为,由于患者早期肝气不畅,橫犯于胃,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呃逆,呃逆日久,经治不愈,伤及中气,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不化,酿湿成痰,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呃逆不止。舌淡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胃不和、胃虚痰阻之征。旋覆代赭汤加减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呕。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起寒。炮姜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使其镇逆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化痰降逆,和胃止呕。柿蒂专入胃经,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呃。丁香温散沉降,药力较强,专入脾、胃经,善温中降逆。黄连、黄芩清中上焦之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缓解肌痉挛。太子参益气健脾,扶助已伤中气。全方降逆而不伤气,补气而不壅滞,温中而不伤阴,共奏平肝降逆止呃,补气和胃化痰之效。

针刺取膻中穴为任脉穴位,八会穴之气会,心包募穴,《针灸聚英》谓“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具有调理人身气机的功能,为理气降逆的要穴。天突穴同样为任脉穴位,为阴维脉与任脉交会穴,具有宣肺止咳,降逆化痰的作用,能够治疗呃逆、噎膈等疾病,属局部取穴。内关、足三里属远部取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胸腹内关谋,功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属土经土穴,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功能调理脾胃,通经活络。

郭师学术思想缘于《内经》中“圣度”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郭师认为“和”既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方法,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应把辨证论治建立在“和”的基础上,强调治病过程中必须认清生理与病理这对矛盾的根结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采用“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以达到人体自身的平衡。而多种方法协调使用,则能达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任脉上腹胃气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浅谈收涩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乏脂肪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误诊1例
引起上腹部疼痛的有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