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栽培方式

2020-12-25刘绍雄李建英张微思

食药用菌 2020年1期
关键词:猴头菇培养料出菇

何 容 刘绍雄 李建英 张微思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221)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Pers.)[1],又称猴头蘑、猴头菌、猴菇等,其肉质细嫩柔软,营养丰富,素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美誉,是养生保健的名贵菜肴之一。近年来,市场上对猴头菇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很多猴头菇产品。本文介绍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几种栽培方式,以期为其高效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1 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猴头菇菌丝体浓密粗壮,气生菌丝短,粉白色,呈绒毛状。在显微镜下,菌丝细胞壁薄,有分枝和横隔,直径10~20 微米,有时可见到锁状联合现象。子实体单生或对生,肉质,外形头状或块状,宽5~10(20)厘米,新鲜时白色,干燥后浅米黄至浅黄褐色。基部狭窄,或有短柄,上部膨大,除基部外均布有针形肉质菌刺,刺直伸而发达,长l~3厘米。孢子无色、透明,光滑,球形或椭圆形,有油滴,6.2~7.0×5.4~6.2(微米)[2]。

1.2 生活条件

猴头菇属木腐菌,夏秋季常着生于栎树、胡桃等树木的枝干、枯枝或树桩上。在我国,野生猴头菇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地,我国多地有猴头菇生产,栽培规模较大的地区有吉林、福建、山东、浙江、江苏、山西等,美国、日本、原苏联和西欧等国也有生产[3]。

(1)营养。猴头菇生长过程主要依靠培养料提供养分,其营养菌丝能分泌一些酶类,将培养基中的多糖、有机酸、醇、醛等分解成单糖作为碳素营养;分解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物,吸收硝酸盐和铵盐等无机氮,作为氮素营养。猴头菇栽培中,主要碳源包括甘蔗渣、木屑、麦秆、棉籽壳、棉秆、甘薯粉和酒糟等,以棉籽壳为培养料时,产量较高。主要氮源有玉米面、麸皮、豆粕、米糠等,以麸皮为佳。无机盐中的钙、镁、钾、磷、铁等,可以提高猴头菇菌丝的活性。另需少量维生素。

(2)温度。猴头菇是一种中低温型真菌,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28℃,最适25℃,超过35℃或低于6℃,菌丝生长基本停止;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2℃,温度低发育慢,生长健壮且朵大,若低于4℃或高于25℃,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甚至停止生长[4]。

(3)湿度。猴头菇喜潮湿阴暗环境,菌丝生长培养基适宜含水量为55%~65%,空气相对湿度以70%为宜。子实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宜85%~90%,低于75%时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萎、发黄,生长减缓或停止,从而导致减产;当湿度高于95%,子实体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易污染杂菌及产生畸形菇,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4)光照。猴头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线,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微弱的散射光。光照强度在200~400 勒克斯时,子实体生长健壮、洁白,过强的直射光会抑制子实体的发育,菇体颜色变红,质量差,产量低[5]。

(5)空气。猴头菇属好氧型真菌,对CO2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在猴头菇栽培过程中,须加强培养室的通风换气,以促进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6)酸碱度。猴头菇喜偏酸环境,菌丝分泌的酶在偏酸条件下才能分解有机质。菌丝的生长速度以pH4~6 时最快;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以pH4~5 为最佳。在弱碱性条件下,猴头菇生长受抑制,菌丝生长缓慢,原基的形成也受影响。

2 猴头菇的几种人工栽培方式

野生的猴头菇多生长于湿度较高、温度20℃左右不太茂密的森林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野生猴头菇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野生猴头菇人工驯化栽培的国家,19世纪60年代人工驯化成功,距今已有150 余年的历史[6]。1980年,纪大干选取麻栎树作原料,段木栽培猴头菇获得成功[7]。但段木栽培需消耗大量栎树,管理不便,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猴头菇的人工栽培取得了很大进展,瓶栽和袋栽应用较多,尤其是代料栽培;覆土栽培亦有研究及应用;工厂化栽培在日本主要为空调式瓶栽,国内主要为网格栽培模式。

2.1 瓶栽

樊晓飞[8]和蒋学杰等[9]研究了猴头菇瓶栽技术,认为瓶栽猴头菇具有污染率低,出菇整齐、紧凑、美观等优点,但需购置培养瓶等,一次性投入较大。宋淑婧等[10]经试验比较获得了以棉籽壳为主料瓶栽猴头菇的适宜培养料配方,曹丽等[11]研究了不同栽培瓶、开盖时间,以及培养基配方对瓶栽猴头菇生长的影响。其瓶栽操作要点如下。

(1)配料。培养料主料通常以酒渣50%、木屑60%~65%,或棉籽壳、甘蔗渣70%左右为佳,可添加麸皮、米糠、蔗糖等辅料。棉籽壳主料配方: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粉1%。

(2)装瓶。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栽培瓶(容量750 毫升、口径4.0厘米的菌种瓶),边装料边用木棒捣实,使培养料上下松紧一致,料装至瓶肩时将斜面压平,并在中央用捣木向下打一直达瓶身中、下部的洞穴,以便后续接种,最后用双层牛皮纸封口。

(3)灭菌、接种。培养料装瓶后,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灭菌后待料温降至30℃时,在无菌室接种,为使菌丝发菌快,每瓶接2 块菌种,先在接种穴底部接一小块,再在接种孔上固定一块稍大的菌种,接种后的栽培瓶送入25℃培养室培养。

(4)发菌管理。栽培瓶先直立培养3~5天,待菌丝定植后再卧倒继续培养。培养室的室温控制在24~26℃,保持空气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定期通风,遮光黑暗培养。当料面出现黄豆大的菌蕾时,拔去封口材料,将瓶横放在架上,架层间瓶口反方向放置,喷水时注意防止水流入瓶内,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至80%。

(5)出菇管理。幼菇从瓶口长出1~2厘米即进入出菇期管理,尽量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室温在18~22℃,否则子实体生长迟缓,质量降低。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CO2浓度超过0.1%,容易出现畸形菇。去掉四周遮光物,增加散射光,以利于子实体的发育。

(6)采收。当猴头菇子实体直径长到5~10厘米,刺长约1厘米,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后进入转潮管理。一般每瓶可采收2~3潮。

2.2 袋栽

国内猴头菇的栽培以菌袋栽培为主。近年,高产袋栽技术研究较多[12~14],袋栽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装料多、子实体大、生物学效率高。操作要点如下。

(1)配料。原料同瓶栽。参考木屑配方:木屑80%,麸皮18%,石膏1%,蔗糖1%。

(2)装袋、灭菌、接种。培养料配制好后进行装袋,选用l5×30~50(厘米)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袋。使用塑料颈圈,有利于菇体生长。装袋后,常压或高压灭菌,指标同常规。在袋料温度降至低于30℃时,于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时,短袋从袋口接入,长袋从一侧打孔(3 孔、孔深1.5厘米)接入,封口,送入培养室培养。

(3)发菌及出菇管理。控制培养室室温22~24℃,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菌丝生长阶段遮光保持黑暗。随时检查有无杂菌污染。经过约30天的培养,菌丝满袋,及时通风换气,并将室温降至20~22℃,增加散射光。待料面出现菌蕾时,将菌袋移入菇棚培养,调节室温至18~20℃,空气相对湿度85%~90%,增加散射光照,拔掉盖子和颈圈出菇。

(4)采收。于猴头菇子实体九成熟时,从基部割下,随之清除残留菇柄,尽量不要割破塑料袋,防止杂菌污染,留茬1~2厘米以利再生。采收后,继续加强温湿度及水分的管理,增加培养基湿度,以促进转潮。

(5)培育二潮菇。第一潮采收后,暂停喷水3天,同时通风48小时,以防止发霉,促使菇根表面尽快收缩。温度调至23~25℃,使菌丝体积累养分,待形成幼蕾时,将温度降至16~20℃,同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15]。

2.3 覆土栽培

脱袋覆土栽培的猴头菇,子实体较大,品质提高,污染率低且产量高。辛文英等用棉籽壳袋栽,待菌丝发满后脱袋进行覆土种植,适当喷施0.5%KH2PO4稀释液,产菇4~5潮,生物转化率可达150%[16]。邓寒等采用林下覆土出菇的方法,在温宿县成功种植猴头菇,并总结出适宜林下覆土栽培的技术经验,生物转化率达100%[17]。李春艳等总结出一套适合辽南熊岳地区的覆土栽培技术[18]。覆土栽培的操作要点如下。

(1)配料。木屑78%,米糠10%,麸皮10%,石膏粉2%。含水量60%左右,pH6.0。

(2)装袋、灭菌、接种。选用17×55(厘米)的聚乙烯耐高温塑料筒袋装料。装袋要求从袋外观察料间看不到空隙,堆码时料袋不变形。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常压灭菌为100℃条件下持续12小时,闷料12小时,待冷却至30℃以下开锅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室、料袋进行消毒,然后在料袋正反面各打3个孔。将菌种接入孔内,套袋,防止菌种失水及杂菌污染。

(3)菌丝培养。接种后的菌袋运入培养室,摆放在培养架上,控制好室内温湿度,黑暗培养,定时通风。

(4)脱袋覆土。用0.1%KMnO4或者0.1%多菌灵溶液清洗发好菌的菌袋表面,再用清水洗干净,然后脱去薄膜,取出菌棒。在大棚内挖畦床,深0.4米、宽1米、长度不限,畦底平整,畦壁坚实。将菌棒按3厘米间距直立于畦内,再用细土填满间隙,盖一层2厘米左右的薄土。覆土以菜园表层10厘米的壤土为宜,先曝晒,再灭菌和杀虫,闷堆24小时后散堆,接着灌大水,让土壤充分湿透。保持棚内温度22~24℃,空气相对湿度60%。

(5)出菇管理。猴头菇覆土10~15天后,形成原基。控制温度在12~18℃,培养基含水量65%,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隔2小时检查棚内温湿度。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 分钟以上。光照以200 勒克斯散射光为宜。

(6)采收及转潮管理同袋栽。

2.4 工厂化栽培

目前,猴头菇的工厂化周年栽培应用较少。日本的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主要为空调式瓶栽,培养周期约40天,为使猴头菇子实体外形美观,需使用专用瓶盖,且只采收1潮菇[19]。国内工厂化栽培较少,李玉等研究出菇阶段5种栽培模式,明确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以使用网格栽培模式为佳,并总结出猴头菇工厂化栽培的技术[20,21]。

(1)配料。木屑30%,玉米芯16%,棉籽壳22%,麸皮15%,米糠10%,玉米粉5%,石膏2%,含水量为65%,pH8.0~8.5。

(2)料袋制作、灭菌、接种。料袋规格为17.5×37(厘米),装料高度约20厘米,料重1 250克,装袋后套颈圈,外翻袋口,拉紧以使料面紧贴塑料袋。然后高压蒸汽灭菌,先98℃保温30 分钟,之后为121℃保温120 分钟。灭菌完成后冷却至菌包中心温度20~24℃时进行接种。

(3)菌丝定植期与发热期管理。菌包接种后运至培养室黑暗培养,温度控制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65%,CO2浓度小于4‰。约13天后,菌丝进入快速生长期,菌包大量发热,需调整室温至21~23℃,菌包中心温度低于26℃,以防止烧菌。空气相对湿度65%~70%,CO2浓度小于3‰。

(4)出菇管理。菌丝长满后将菌包移入出菇房,插入网格式出菇架,打开塑料盖,控制出菇房温度为14~17℃,空气相对湿度90%~95%,第1天黑暗培养,过后每天散射光照5小时,光照强度50~100 勒克斯。菌刺形成时,将室温降到12~14℃,空气相对湿度80%~90%。约经10天可采收第一潮菇。

(5)采收。猴头菇子实体七八成熟,菌刺长度0.5~1.0厘米,尚未弹射孢子时采收。采收时轻轻旋转采下菇体。

(6)第二潮菇管理。第一潮菇采收后,出菇房温度控制在17~18℃,空气相对湿度70%~80%,黑暗培养1~2天,以使袋口菌丝恢复生长。接着降低室温至14~15℃,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每天散射光照5小时。待原基形成时,控制室温12~14℃,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天散射光照5小时。约10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

3 展 望

猴头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菌,富含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质元素。猴头菇作为近年来备受欢迎的养生保健品,在我国多地进行了规模栽培,产品涵盖鲜品、干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激发了种植户和企业栽培的积极性,发展潜力巨大。

猜你喜欢

猴头菇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基于隧道式发酵金针菇菌渣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制备分析*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美味不过猴头菇
黄石市平菇培养料的经济实用配方与常用配制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猴年吃点猴头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