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转向

2020-12-23赵相炀庄光宾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化国际化

赵相炀 庄光宾

摘要: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具备“70年体量”与进入“世界中”阶段,并同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中变”潮流相遇,而出现的一个“复合式”的“新时代”特征。这三个特征虽非同时产生,但在当下,却几乎同时变得突出起来,这使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张力。本文试图探析这三个特征同时彰显的深层原因,并努力从这三个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问题中找到它们共存于当下批评中的理由与根据,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隐秘的关联性。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历史化;国际化;民族化

“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出现的显著特征。这三个特征虽非同时产生,但在当下,却几乎同时变得突出起来,这使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张力。表面看来,这三个特征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文学批评之所以在近年几乎同时表现出在这三个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特征,却并非偶然,而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向世界的内外形势兼具的情形下,对自身经典化,尤其是在世界层面的经典化,这一强大诉求的外在反应。也可以这样认为,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乃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中开始谋求“世界经典化”这一诉求在文学研究层面上的即时反应与表现。其间实隐藏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之“百年中变”的突破性变化的重要信息与问题——即中国当代文学已从百年来始终存在的“现代性焦虑”中走出,并正在转向“中华民族经验”的“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建构与再造,同时也隐露着将“中国经验”与“中国诗学”推向世界层面的尝试与野心。

一、历史化与当代中国经验的世界经典性生成

近年来,各种阶段性的历史化潮流借助各种时间节点反复出现,已成为当下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从2016年前后“先锋文学30年”大讨论到“五四文学百年”“中国当代文学70年”“改革开放40年”“80后文学20年”“网络文学20年”等话题的热议,“历史化”无疑已成为近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从根本上看,当下中国的“历史化”潮流,则是中国学术与思想发展从“革命史观”转向“民族国家建构史观”后,对中国经验(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70年历史)亟待进行“世界经典化”诉求的体现。整理近年来的重要文学期刊与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动态,凡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南北东西各方学术团体与代表,几乎都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给以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基于不同学者研究基础与学术个性的差异,也造成了关于历史化概念的阐释与使用的混乱和丰富的局面—从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到1993年前后的“再解读思潮”,再从洪子诚、李杨为代表的“文学史转向”到程光炜在人大课堂上发起“重返八十年代”大讨论,以及从一些重要的“批评事件”的历史化整理热潮到2016年声势浩大的“先锋文学30年”反思性大讨论——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情形呈现出相当纷繁而复杂的多种可能与方向。

二、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与“世界中”范式

自1990年代始,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渐趋显示出强烈的国际化与世界化特征。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趋势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世界中”阶段时在文学批评层面所出现的一个新的时代特征。随着中国与世界学术共同体的加强和融合,在世界视野中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其批评应该成为中国学者自觉的学术要求。“国际化”视角的引入既是材料方法的拓展,也有对当代文学批评传统研究模式的突破尝试,而这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范式新变,以及批评史研究都将发生重大影响。从当下的情形来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大致表现在两个层面:(1)海外学者开始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场,并频繁制造颇具影响的批评事件,“海外批评”格局渐成;(2)中国本土学者进入“国际化批评”范式,这一“国际化批评范式”的形成,是伴随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渐成显学而出现,但与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并不完全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化”这些关键词虽然仍具有巨大的话题效应,但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所制造的“中国模式”,会同来自国家导向层面的“文化自信”推动,也开始在另一个方向上引发了更具变革性的政治、文化、思想研究的范式新变。归纳来看,这一次范式新变主要表现在研究视野与关注的焦点开始从近代以还的横向“空间性”(即“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化”的“横向空间广度”)转向纵向“时间性”(即“历史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纵向时间长度”)上来。横向关注他者世界是近代以还中国文化与思想的主潮,能够转向纵向瞩目自我世界,这自然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质变。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往往能够超越以往设定的“新文学百年”格局,而能在“五百年”“一千五百年”“三千年”这样的“大文学史”框架中来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显示出在纵向时间长度上极其开阔的眼光与视野。

三、结语

整合前述观点与思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转向,乃是中国当代文學批评在具备“70年体量”与进入“世界中”阶段,并同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中变”潮流相遇,而出现的一个“复合式”的“新时代”特征。乃是关涉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能够走出多远,并最终能否经受住“世界化”后的不断“历史化”检验,而最终实现“世界经典化”这一重大问题的三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复杂而深刻,在当下,相关整理研究便具有较大的文献史料价值与理论探索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子平,李浴洋.“反思”是为了能够提供一张新的“认知地图”——黄子平教授访谈录[J].文艺争鸣,2020(03):41-47.

[2]徐刚.2019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述要[J].中国文学批评,2020(01):133-139+160.

[3]吴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J].当代文坛,2012(04):19-22.

[4]陈娇华.论中国当代文学对新历史主义的接受与变异[J].理论与创作,2010(05):14-20.

[5]罗长青,王庆娟.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学批评话语权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之反思[J].德州学院学报,2010,26(01):41-45.

猜你喜欢

民族化国际化
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酒包装设计朴素美研究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