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23李小花

求知导刊 2020年4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幼儿教育

摘 要: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极为突出,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教育。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使其性格产生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任性、脾气暴躁、交际能力较弱等方面,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广大幼儿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8-0012-02

引 言

对于城乡接合地区的小县城来说,临洮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年轻家长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幼儿,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幼儿,其父母不能每天亲密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只能让他们留守在家,由老人照顾生活及学习[1]。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在生活、心理健康和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笔者所在幼儿园所有教师的关注。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无力改变这一社会现象,但会把更多的爱传递给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像花园里的花朵,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下尽情绽放,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此,笔者呼吁家长、幼儿园和社会,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缺失父母之爱引发的问题

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小,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缺少了亲情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堪忧。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孩子出生几个月或者一岁时就外出打工,回家次数较少,有的甚至长期不回来,也很少和孩子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较陌生、存在隔阂;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淡薄,产生了孤独感和自卑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失落、脾气暴躁、任性、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幼儿园里,不少留守儿童没有好朋友,情感淡漠、内心空虚、失落,缺乏自信。儿童孤独的最初表現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独症,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2.和老人生活引发的问题

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不高,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了解较少,在辅导孩子方面更是力不从心。再加上老人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缺乏灵动性,会导致孩子在生活和习惯方面表现出固执、偏激和散漫的行为,这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另外,老人喜欢安静而幼儿喜欢热闹,这样的生活环境容易给幼儿带来沉闷感。幼儿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老人放任孩子,或者一味地严加管教,都会阻碍幼儿的发展。老人接触的事物和人与幼儿存在差异,思想方法和行为也存在差别。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造成幼儿和老人之间的隔阂,即代沟。一些老人为了省事,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变得刁蛮任性。

3.幼儿一日活动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幼儿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爱,家庭功能弱化,老人看管孩子力不从心,忽略了对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方面的教育,导致幼儿园留守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幼儿,或性格极其内向,或偏激暴躁。另外,再加上老人的溺爱,一些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自理能力较差,不会收拾自己的物品、不能文明进餐、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懂得文明礼仪、缺乏自信心。一些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倾听和分享的意识,更没有规则意识。长此以往,这些幼儿会出现自私、任性、固执和我行我素的问题。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常有欺负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及时对这些幼儿进行疏导,将导致其心理问题越发严重,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

二、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足

当前大多数幼教机构领导、园长及教师很少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没有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内容,且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园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等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领导者[2]。幼儿园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丰富幼儿生活,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一些幼儿园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与技巧,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淆,以期提高幼儿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交往能力,但这对已经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来说有效性不高。一些幼儿园每学期安排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不适合幼儿,且大部分没有落到实处。由此可见,相关工作者应及时转变农村地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观念,这是农村地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2.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当前阶段,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停留在群体教育状态,尚未形成体系。且农村地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3]。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以幼儿在幼儿园经常出现的行为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且大多数教育内容只是针对问题表象,并没有深入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其次,一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并没有深入把握其实质。例如,为了解决幼儿互相争抢玩具的问题,教师开展了以“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没有把握实质。此外,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资源,更没有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落后

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且幼儿接受程度不高,并不具有针对性。教师若发现留守儿童出现不良心理问题,如孤僻、咬手指等问题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与其谈话之后再说教。在教师说教后,幼儿若并未改变则可能受到教师的惩罚,如不允许其玩游戏,在墙角罚站等。除此之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表面化、形式化,幼儿很难从中受益。虽然有不少班集体活动已经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如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增强其自信心等,但也有个别班级在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设计玩具时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三、积极开展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1.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年不在家,与孩子接触、了解沟通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4]。教师应引导家长在闲暇之余和孩子谈心,通过视频聊天,分享孩子的一日生活,多与孩子交流,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家长如果有时间要常回家看看,给予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多和教师沟通联系,交流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果发现问题,应通过家园共育,及时将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另外,教师要告知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几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或者视频通话一次,每月联系一次教师,每学期至少回家一次。这样能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园应对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由幼儿园统一管理档案。档案中要反映幼儿园留守兒童的所有信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计划和措施,以及留守儿童的行为品质、习惯、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信息都是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利用儿歌、故事、游戏、绘本和集体活动等内容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些活动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如引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看视频、语音聊天;开展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主题活动,给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让留守儿童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旁,但父母一直在关注和关爱他们,教师也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这样,从不同的主题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懂得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思念和期望,从而懂得感恩父母。

(3)教师通过和留守儿童进行谈话沟通,展开心理调查,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辅导。幼儿园可以将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到一起谈心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教师要随时随地地观察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5],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辅导。教师还要时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流,反馈幼儿的各种表现和情况,让家园共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 语

总之,3~6岁阶段正是幼儿需要家长及教师关爱的时期,也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关爱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幼儿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罗永忠,祁小芹.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5(01):149.

王崇慧.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家,2016(13):76-77.

武芬兰.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思考[J].青海教育,2015(05):51.

黄会平.浅谈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J].亚太教育,2016(30):13.

田志军.如何促进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J].青年时代,2018(16):233.

作者简介:李小花(1982.8—),女,甘肃定西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幼儿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