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市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方案分析

2020-12-23李柯蒙吕嘉玲

乡村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

李柯蒙 吕嘉玲

[摘 要] 耕地是我国十分宝贵的资源,但近年来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占补平衡很难实现,新增的耕地质量不佳,而各个地区所开垦耕地质量不佳,而且占优补劣的情况十分明显。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云南省芒市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工程手段,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将提质改造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耕地保护;占补平衡;提质改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1-118-3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1]。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2]。一些区域很难实现占补平衡,其次是新增的耕地质量状态不佳,而各个地区所开垦耕地质量不佳,同时占优补劣的情况十分明显。这就需要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该项目的意义在于整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特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改善区内的生产条件,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区基础设施问题,维护当地社会稳定[3]。

1 项目概况

云南省芒市勐戛等2个乡镇、大新寨等3个村土地整治(提质改造)项目建设总规模为656.719 1 hm2,耕地面积465.445 5 hm2。其中,勐戛片区建设规模为61.019 7 hm2,大新寨片区建设规模为595.699 4 hm2。提质改造面积全部为旱改水面积。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在6°~25°,主要集中在10°~20°,3个片区均位于缓坡耕地区域,地块集中且走势平缓,地形结构简单;项目区四周林木茂盛,部分耕地地块被林木、园地包围,局部呈狭长型展布,地形破碎。项目区耕地现状以坡旱地为主,区内有其他草地分布。其余区域的其他草地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且土层薄,土壤质地较差,不适宜开发,因此不计入项目建设规模中。

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项目区内的箐沟多为季节性箐沟,勐戛片区西南部有小白龙水库,现状已修建有引水沟渠。大新寨片区内有黑鱼洞河从北部一直流向西南部,可作为项目区内耕地的灌溉水源。大新寨片区南部有5条常流水箐沟,其中位于大新寨片区东南部的1#箐沟,现状已有芒市水利部门修建的引水隧道和引水渠。此外,大新寨片区北部有3个泉眼,出水量较大,可以作为项目区的水源;马脖子片区东南部,在1#箐沟上游已修建有取水坝1处。

项目区水资源丰富,但目前项目区内灌溉设施不配套,区内缺少引水、集水灌溉设施,对现状已有水源利用率较低,区内部分耕地依靠现有的土沟渠取水灌溉外,其余区域内的耕地仍依靠天然降雨进行灌溉。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 500~2 600 mm,但是降雨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季少雨,而区内又缺少集雨设施,春播季节易发生春旱情况,导致作物减产。因此,水利设施不配套是项目区土地利用低效化的最大限制因素。

虽然项目区内有现状通行条件较好的弹石路分布,基本可满足当地群众出行和农业物资外运的需求,但是分布在田间地头、用于生产运输的道路现状均为土路,路面质量差,道路狭窄,仅能满足小型农用车辆的通行,甚至部分区域内仅有土质人行小路分布。此外,项目各个片区均存在路网分布不均匀、道路密度低的问题,区内道路通达度低,没有足够数量的现状较为良好的道路可便于生产运输,农产品运输困难,劳动投入量大,严重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发展。

项目区现状耕地基本为坡旱地,易形成雨水冲刷,跑土跑肥现象严重。此外,局部区域耕地地块大小不一、分布凌乱,犁地机等农业机械使用不方便,不利于项目区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

资金缺乏,没有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若由农民群众单家独户自发地整理,无法形成规模,也无法进行配套建设,因此成效不大。

3 提质改造措施

3.1 田块设计

耕作田块的布置适应地形变化和遵循“大弯就势、小弯裁直”的原则,沿等高线方向(横坡)布设耕作田块,田块由各级道路分隔,共规划为209个田块[4]。格田长度控制在20~150 m,宽度控制在4~25 m,实际宽度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情况具体确定。根据实测地形图,项目区耕地涉及2°~6°、6°~15°、15°~25° 3个坡度级,平整后2°~6°耕地坎高规划为0.5 m,6°~15°耕地坎高规划为1.0 m,15°~25°耕地坎高规划为1.5 m,每个田块内沿等高线平整成田面水平、埂坎均匀的若干梯田(地),以改善田块的耕作方式和水土涵养条件。考虑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和该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田块主要规划为水平梯田。水平梯田设计主要是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合理断面,对田面宽、田坎高和田块侧坡(梯地断面的三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梯地安全稳定、耕作灌溉方便[5]。设计时还要考虑节省用工、少占土地。梯田断面各要素如图1所示。

式(1)~(5)中,Bm为田面毛宽,H为埂坎高度,θ为原地面坡度;Bn为埂坎占地,α为埂坎坡度;B为田面净宽,Bl为原坡面斜宽。

3.1.1 田面寬度。田块的田面宽度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过宽则平土量大,花费劳力多;过窄则耕作不便,田坎占地多。田面宽度随地形坡度变化较大,在满足埂坎稳定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地形情况尽量减少埂坎占地及开挖工程量,本项目综合考虑当地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种植作物种类以及劳力和机械化程度等因素后,确定项目区格田田面宽度为4~25 m[6]。

3.1.2 田坎高度。田块的田坎高度与田面宽度和原地面坡度等因素有关。田坎太高,不但修筑困难,费工费时,而且易损坏崩塌。本项目根据当地土质情况、原地面坡度大小,同时考虑耕作方便,在满足梯地稳定的前提下,据土力学原理和田块的具体地势确定水平梯田的田坎高度为0.5、1.0、1.5 m 3种。对于坡改梯的区域,应基本保持挖填深度各为坎高的1/2,力求挖填平衡。

3.1.3 田坎坡度。田坎外坡越缓,其安全稳定性越好,但占地和用工量增大;反之,田坎外坡越陡,其占地和用工量减少,但安全稳定性较差。因此,田坎边坡的确定,以能使田坎稳定而少占耕地为原则。本项目田坎坡度设计为1.0∶0.3。

3.1.4 田(地)埂的设计。为防止水土流失,梯田的外边缘均做田(地)埂,施工时采用推土机挖运土辅以人工理埂,逐层压实,让雨水垂直下渗,保水保土保肥。本项目田(地)埂高度据项目区水文状况和土壤透水性,确定为0.3 m,顶部宽度为0.3 m,本项目田坎内外坡设计为内坡比为1.0∶0.5、外坡比为1.0∶0.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

据灌水定额、灌溉面积、灌水周期和每天的工作时间可计算灌溉设计流量。本项目实施后,耕地主要栽种水稻、蔬菜及马铃薯,10 d,每天工作时间为24 h。灌溉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6)中,Q表示灌溉系统的灌溉设计流量,η表示灌溉水利用系数,T表示设计灌水周期,t表示每天灌水时间,a表示控制性的作物种植比例,m表示设计灌水定额,A表示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

本项目区斗渠、农渠横断面设计在考虑项目区灌水流量的同时,参考当地已有渠道的断面设计情况,考虑满足施工条件、渠道本身的构造安全,对斗渠、农渠的断面参数进行修正。斗渠设计为2种断面形式,一型斗渠内空尺寸为1 m×1 m(宽×深),采用M7.5浆砌石结构,渠壁为梯形结构,上顶宽0.40 m,下底宽0.85 m,高1.50 m,渠底厚0.30 m,渠内侧采用1.0∶2.5砂浆抹面,渠顶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压顶5 cm,该断面适用于大新寨片区1#斗渠K0+000-K1+120;二型斗渠内空尺寸为1.2 m×1.2 m(宽×深),采用M7.5浆砌石结构,渠壁为梯形结构,上顶宽0.40 m,下底宽0.85 m,高1.50 m,渠底厚0.30 m,渠内侧采用1.0∶2.5砂浆抹面,渠顶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压顶5 cm,该断面适用于大新寨片区1#斗渠K1+120-K1+510。

农渠设计为3种断面形式。一型农渠内空尺寸为0.5 m×0.6 m(宽×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农渠靠近路一侧沟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结构,该断面适用于大新寨片区20#农渠;二型农渠内空尺寸为0.4 m×0.5 m(宽×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农渠靠近路一侧沟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结构,该断面适用于大新寨片区6#、12#农渠;三型农渠内空0.3 m×0.4 m(宽×深),渠壁厚0.20 m,渠底厚0.15 m,农渠靠近路一侧沟壁兼做路肩,厚25 cm,采用C15混凝土结构,该断面适用于其余农渠。为方便群众放水灌溉,农渠每隔150 m设置一处放水涵洞,涵管采用DN200预制混凝土管,管道覆土不得低于60 cm。

3.3 田间道路设计

3.3.1 田间道。本项目田间道分为2种结构形式,一型田间道采用砂砾石路面形式,路宽4.00 m,压实路床后,铺设0.20 m厚的砂砾石面层。道路靠山一侧设C15混凝土路肩,尺寸为0.25 m×0.60 m(宽×高)。二型田间道采用预制混凝土弹石路面形式,路宽4.00 m,压实路床后,先铺设0.15 m厚的砂垫层,再铺设0.15 m厚的预制混凝土砖块。道路靠山一侧设C15混凝土路肩,尺寸为0.25 m×0.60 m(宽×高)。为方便会车,田间道每隔500 m设置会车道1个,具体位置与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應调整,会车道为梯形,尺寸为20 m×11 m×2 m。

3.3.2 生产路。本项目生产路设计为路面宽度设计为3 m,先进行路床压实,再铺0.20 m厚砂砾石路面;道路靠山一侧设计C15混凝土路肩护路,路肩断面尺寸为0.25 m×0.60 m(宽×高)。部分道路与斗沟相连,斗沟靠路一侧沟壁兼做路肩。此外,局部路段为保证路基稳定性,在铺设面层之前先铺设0.20 m厚土夹石。生产路局部路段靠山一侧采取挡墙支砌(上挡)的办法来维护边坡稳定性,挡墙采用M7.5浆砌石结构,挡墙墙体为梯形。

4 项目区提质改造及产能提升情况

4.1 提质改造情况

项目区提质改造面积为247.373 8 hm2,其中勐戛片区16.569 6 hm2,大新寨片区201.180 6 hm2,马脖子片区29.623 6 hm2。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耕地质量等别均有提升,平均等别提升3.5等(由10.9等提高到7.4等)。通过提质改造部分,全部改造为水田,等别达到了项目区周边的平均等别。提质改造后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如表1所示。

4.2 产能提升潜力

通过计算芒市耕地质量等别,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按照每相差一个等别,标准粮生产能力667 m2相差100 kg的方法估算,依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成果,将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相邻等别间667 m2平均标准粮产量差异约为100 kg,即1等地对应的标准粮667 m2产量大于等于1 400 kg,依此类推,15等地对应的标准粮667 m2产量小于100 kg。耕地质量等别对应标准粮产量如表2所示,标准粮产量变化如表3所示。

项目实施前,本项目区内现状耕地面积419.867 2 hm2,整治前粮食产能2 571.922 t,整治后耕地面积为470.112 6 hm2,粮食产能5 149.689 t,经过土地整治粮食产能提升2 577.766 t,平均667 m2地提高产能365.55 kg。

5 结语

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所在乡镇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在整体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地块集中,机耕程度提高;尤其是灌溉保证率的改善,将使项目区旱涝灾率大大减少,显著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了农业发展。项目区内耕地质量等别均有提升,平均等别提升3.5等(由10.9等提高到7.4等)。通过提质改造部分,全部改造为水田,等别达到了项目区周边的平均等别。

参考文献

[1]田玉福.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启示[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1):110-114.

[2]胡业翠,郑新奇,徐劲原,等.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2(2):1-6.

[3]张步雄.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与建议: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土地,2016(4):33-34.

[4]岳永兵,刘向敏.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6):13-16.

[5]刘友兆,马欣,徐茂.耕地质量预警[J].中国土地科学,2003(6):9-12.

[6]王君.旱地改水田项目中新增水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湖南省华容县梅田湖镇北剅口村金鸡村旱地改水田项目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5(24):55-56.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
耕地保护优先序省际差异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