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3杨惠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转变的必然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寻求多种途径完成“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英语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不断探索和提高教育水平,践行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建设发展研究”(2020WYKT055)

[作者简介]杨惠敏(197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教育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9-17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求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晓通天下道理,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笔者教学的班级即属于应用型本科,使用教材为大学英语本科教材,因此本文中的“大学英语”与“高职英语”是同一个概念,不再区分。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学校所有课程为育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贯彻“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当今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已经走向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即各种矛盾、问题和思潮更加纷繁复杂多样的历史时期。英语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对于身处这一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面对国内外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之间的碰撞、冲突、摩擦和交流,有着诸多选择和困惑。随着国外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中外青年之间的交流主要依赖英语。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外交流时保持自信力,在激烈动荡的国际风云中坚定爱国主义信仰,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久之计。高等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理应主动承担起重要的育人使命。

贯彻“课程思政”是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是两个相似又相异的概念。“外语教学”指外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外语教育”侧重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西方的道德观、审美观和情感等人文因素,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2017年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单纯语言内容的输入,教学和教材皆侧重语言形式,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訓练展开,而不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更是极少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高等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外语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高校外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最突出、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实现语言教学向语言教育的过渡,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外语课程育人合力,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一)开发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

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学科性质,学习的内容多来自西方原版报纸杂志小说等文学素材,虽然原汁原味,却缺少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批判精神。如今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融入中国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对比、体味、思辨,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鉴赏和思辨能力,达到“教学”向“育人”的转变。

课程要贯穿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两大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外,还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责任、义务、集体、和谐等要素。同时,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思想性。大学英语课程开发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从以下渠道入手:首先,从现有主干教材入手,深入挖掘里面的思政教育元素。筛选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各种版本、我国英文媒体的报道和评论、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等。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在主干教材中找“点”,需要在思政教育补充素材的收集、筛选和提取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使教学在完成既有语言目标的同时,最大化增强思政教育素材的效用。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第二课堂”可以依托学生英语社团开展,专人负责,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教学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写作、阅读挑战赛的契机,设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相匹配的选题,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為了实现“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选用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五单元主题Giving Thanks(感恩)进行案例教学。

课文大意: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感恩节已经成为家人团聚、狂欢、购物、看比赛和享受美食的节日。而作者回忆了二战期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写三封不同寻常的信,来纪念感恩节的真正意义。他在服役期间,恰逢这一节日,倍感孤寂,开始认真思考“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的意义。当他把这个词颠倒过来以后,他得到了答案—表达谢意、感谢他人。他写了三封信(父亲、祖母和初中校长),也收到了三封回信,信里都表达了对他的感谢。这些回信使作者意识到人们都期待别人对自己的努力表达谢意。通过发现并褒扬美好的事物,作者体会到了人间的感动和真情。

教学目标与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感恩节”的历史;掌握单词、短语、长难句和语法结构。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旨和写作策略;学习“感谢信”的写作。

思政目标: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思政目标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认同。

实施过程:(1)课前活动。首先,教师发布任务,让学生熟悉课程平台的《感恩的心》英语歌词和“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的历史。同时发布单词注释和例句、重点句型解说,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单词及短语,为学习扫清语言障碍。希望学生多查找和“感恩”有关的资料。(2)课堂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感恩节是美国先民表达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感激的方式。那么,“感恩节”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中国有没有和“感恩节”相似的节日?你喜欢那个节日吗?你认为那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可以再进一步启发,你会经常对他人表达感谢吗?为什么会?为什么不会?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之处。但是,此处不深究,为后续的听说和写作训练埋下伏笔。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和段落大意。分析难句,学习仿写。整理常用的单词和短语,练习造句,以积累语言训练素材。

思政目标2: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之情,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友善)的认同。

实施过程:在口语和写作训练阶段,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设计。口语训练分两级,一级是问答,主要针对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熟记和掌握大意。二级是拓展性任务,书上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查找资料,结合课文主题来完成。完成好的学生,可以在课程平台获得积分奖励。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如We all know China has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n you name some? What about western ones? Compare the Spring Festival with Christmas and Mid-autumn Festival with Thanksgiving. Which would you like to celebrate? Why? What kind of roles do festivals play in people's life?

学习完感谢信的写法以后,教师这样引导:课文中作者写了三封信,但是却没有给我们展示书信的具体内容。Write three thank-you letters respectively to his father, his grammar school principal and his grandmother in the name of Alex Haley. 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完成书信,重走一遍作者的心路历程,无疑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通过QQ和微信群,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新媒体,将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材料上传到学习平台,实现翻转课堂,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较好地完成了设定的语言知识、技能及思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层面,教师采用启发、提问、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锻炼听、说、读、写、译技能;通过“感恩节”和“中秋节”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和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更加深刻理解“和谐”“友善”的价值,建立起了更为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思考和展望

“课程思政”就是要“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中西方两种文化交流碰撞的大学英语课堂应通过英语语言的输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跨文化知识的传播,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诚.国际德育研究对高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1):123-128.

[2]葛佳吟.“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索—以商务翻译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5):78-81.

[3]汪承平,等.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9(4):12-14.

[4]邵红万.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65-69.

[5]曹梦.融入医学人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创新[J].海外英语,2020(12):102-103.

[6]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7]王甲能,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142-14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new curriculum concept, which is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moral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syste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seeks for various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level and fulfill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