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育人中的地方文化渗透

2020-12-21钱敏洁张浩

关键词:校本育人美术

钱敏洁 张浩

摘要:地方文化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丰富资源之一,将优秀地方文化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不仅能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也有利于国家课程的实施。锡绣融入美术国家课程,应保障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保留三级课程的各自特性。具体而言,立足教材,拓展教学外延;创新教法,落实育人目标。

关键词:地方文化 锡绣 国家课程 学科育人

地方文化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丰富资源之一,它既包括地缘关系相近的人们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精神文化产物,也涉及绘画、文学、建筑等物质文化产品。无锡市山北中学地处拥有近3000年文化历史的无锡市原北塘地区,底蕴深厚,汇聚了众多人文古迹: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惠山寺、黄埠墩、京杭大运河……明清盛极一时的“无锡米市”也落户于北塘,“米码头”“丝码头”“钱码头”的出现,更使北塘成为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近代科学家徐寿、民间音乐大师阿炳等名人的影响,也使北塘的人文底蕴愈发深厚。

近年来,无锡市山北中学依托丰富的优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老北塘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科学规划学校课程体系,使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形成合力,探索地方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有机整合,满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与美术国家课程的融合为例,探讨优秀地方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有机融合。

一、锡绣融入美术国家课程的原则

将地方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和三级课程界限,回归学生视角,通过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的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构建凸显学校特色、更加亲近学生的学校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三级课程建设一体化。

(一)保障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国家课程则高屋建瓴,惠及整个学生群体,体现了教育的共性。因此,在融合三级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保障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二)保留三级课程的各自特性

地方文化融入国家课程的目的是使三级课程相得益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三级课程建设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各自特性的消失,分不出你我,更不会产生一个新的综合性课程。锡绣可以成为美术国家课程中的有益补充,美术国家课程也会因锡绣的融入而得到调适和创生。

二、锡绣融入美术国家课程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拓展教学外延

相对于注重知识和技能普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包含了很多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素材,不妨将地方文化作为内容资源,融入国家课程的教学。如教学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一课,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玉器、青铜器、漆器、陶瓷器等大门类后,自然引入了丝绸织绣类中的锡绣。

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材交叉重复的内容,可以校本教材为主,扩大施教面;同时,为了避免教学效率的低下,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增加难度。以“锡绣”课程为例,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中有《园林·探幽》一课,而在校本教材的“绣稿设计”章节中,就有“欣赏无锡寄畅园”的教学内容。因此,八年级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绣稿设计的活动中,而参与“锡绣”课程的学生就可以直接选用美术课上的优秀作业作为绣稿。这既增加了刺绣的学习时间,在后期面向全校师生的作品展评活动中,也能引起同届学生的更多共鸣。

(二)创新教法,落实育人目标

我们还将锡绣作为一种美术表现手段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和现实生活勾连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以致用。

一般情况下,美术课运用最多的是纸材——它方便、廉价、可塑性强,极少运用线材、布材。然而,实际生活中,线材、布材是随处可见的,学生每天都与它们接触,却缺少运用它们的能力。学生如果会运用这些材料,就能制作出可循环使用的日常生活物品。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国家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的“设计·应用”领域侧重于学习工艺美术行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此学习领域有如下说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对学生来讲,锡绣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手工技艺,也是一种可以实现设计意识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学生以针为笔,以线为色,以布为纸,美术国家课程中能用纸笔表现的内容都能用锡绣来表现。

以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的《蓝白之美》一课为例,教师通常会在学生学习完蓝印花布的知识后,指导他们运用白色蜡笔和蓝色颜料模拟蓝印花布的圖案设计纹样。蓝印花布的图案均由点(短线)和小的面构成。而锡绣中有与之呼应的针法,点可由打籽针绣完成,短线可运用回针绣完成,小的面则可由齐针绣完成。这样,学生在设计蓝印花纹样时就多了一种表达手段。如此,依托美术国家课程,润泽学生的心灵,而非传授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美术学科育人的应然目标。

锡绣只是无锡市山北中学“老北塘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一支,不同的学科其地方文化的渗透策略也略有不同。以上只是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开展锡绣与美术国家课程的融合教学的一个案例,期待这一领域有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2] 崔秀梅.课程整合:永远在路上[J].中国民族教育,2016(7/8).

[3] 李臣之.基于地方文化的课程调适与创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6(10).

猜你喜欢

校本育人美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美术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