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菱学诗》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

2020-12-14邓丽娟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诗歌教学

邓丽娟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学习的“例子”不仅让学生感悟香菱学诗的刻苦精神,更能从中领悟诗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香菱学诗”中蕴含的“注重诗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诗歌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并将此结合到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上,积极寻找打破目前诗歌教学的僵化现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香菱学诗 诗歌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联系生活体验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历代文人精神气节的细致呈现,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2017年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的选文数量明显增多,诗歌成为中学语文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香菱学诗》片段入选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后,作为一段经典的语文教学案例,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这段情节主要涉及的人物是黛玉和香菱,人物关系梳理和对话在《红楼梦》里相对比较简单,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解读这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并且这一情节体现了诗歌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笔者从香菱学诗过程中的人物对话细节及其突出的诗歌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依此提出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

特点一:《香菱学诗》中,体现了诗歌教学注重学习的内容,并且通过阅读比较,识别内容的优劣。

在文本中,有一段情节是香菱初学时,赞赏陆放翁的诗,认为写得极好,但黛玉却认为“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理由是阅读浅近的、文化内涵不高的诗不利于以后的诗歌学习,所谓“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黛玉是很重视诗歌教学内容的质量,香菱从一开始就接受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她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她对优劣作品对辨别能力。

特点二:,《香菱学诗》体现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理念,不把教师的意志和理解強加给学生。

我们从文本中可以发现,香菱在阅读了黛玉所给的王维的五言律诗后,来换杜律时,黛玉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黛玉有意识地引导香菱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香菱在阐述她自己的体会。我们知道,在大观园里,黛玉的诗歌水平是很高的,但她在和香菱讨论的过程中,却从未多加评点香菱的想法,更没有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强加在他人身上,这一过程正体现了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

特点三:香菱学诗过程中,香菱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接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内涵。

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香菱作为初学者,对诗歌的解读虽不全面,但字字落实在生活体验处,使诗中的情感体验转化到自己现实生活的遭遇上,从而走近了诗歌。念到‘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说起自己的感受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把对诗歌说不尽的感受用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方式来表达,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让人记忆深刻。而且,她把所读的诗歌与她的生活印象加以印证。念到“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她回忆起那年上京来的情景,表达了她对诗歌与自身经历结合的感受,诗歌打开她生活记忆的一扇窗户,两者找到了情感共鸣。

特点四:《香菱学诗》过程中,体现出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的重要性。

香菱在刚开始学诗的时候显然是信心不足的,并预计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因此她一开始就交待黛玉“不许腻烦”,但细心的黛玉关注到香菱的心理活动,并告知她学诗并非难事,给香菱一颗“定心丸”,建立起学诗的自信心。显然,对于一个零基础的香菱来说,学诗真的没那么简单,后来的“灯下苦学”“三改”也印证了这一点,但黛玉打消了她在学诗之初的顾虑,使得后来香菱学诗动力更足,所以,香菱对诗的理解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离不开黛玉在心理上的鼓励和指导。

《香菱学诗》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

启示一:诗歌教学内容需“正”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到“入门和取经需‘正”。在中学的诗歌教学中,选择经典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文质兼美,能够给学生心灵启发的诗。学生阅读过于浅俗的诗歌容易导致他们走弯路。他们应该读的是人类最高的最好的精神食粮,就是经过历史沉淀,带有时代厚重感的经典篇章。因此教师在慎重筛选恰当的诗歌内容,并且可以提供相近似的多篇经典诗歌进行对比阅读,相似的诗篇应该是高下层次不同、境界有别的进行讨论,并引领学生分析这些诗为何高下层次、境界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甄别不同的诗歌在语言、体裁以及表达上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诗歌内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激发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诗歌之美,获得审美上的提高。

启示二: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开展诗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应当让学生去发现诗中的美妙,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唤醒思维,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教导他们从诗中获得具体的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趣味故事给学生搭“台阶”,开展研究性学习。举个例子,在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时,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关苏轼词的专题研究“一蓑风雨任平生”。苏轼的词意境高远清新,风格豪迈旷达。他才华超群,少年得志,后来却频遭挫折和贬降,他在失意中却能保持达观的人生态度,是学生需要努力体会和传承的精华所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交流,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等,阅读有关书籍,然后探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文字。本组成员还要对彼此的小论文进行阅读评价,然后汇总,在班级里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合作交流的自信,并且通过探究使他们真正理解苏轼的人格力量,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还锻炼了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提供展示舞台。

启示三: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气息,结合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内涵。

诗歌虽然产生在千百年前,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来到今天的课本,眼见风光和情感体验显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情感共鸣。[1]直至今天,当我们朝气蓬勃,登高望远,总会想起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似乎在千百年前,诗人就把我们此刻心中的感受形容尽了。这是因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生活气息,抓住富有情趣的意象进行分析,进而理解诗中的情感。通过阅读诗歌,用内化了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去理解社会人生,去提高情感表达的细微和深度,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2]

诗歌教学并非易事,尤其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诗意”似乎在一点点消融,中学生更热衷阅读短小简单的信息和文章,而不愿捧起书本阅读经典诗篇,教师对此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能“任务式”地强迫学生去阅读,而应该照顾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兴趣需要,寻找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诗歌教学模式,建立起诗歌学习的信心。[3]对于学生诗歌阅读评价也不应以单一标准化的问卷进行评定,采用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的评价理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完善诗歌教学,营造良好的诗歌学习氛围,消解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繁”“难”的错误观念,把诗歌教学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学习,2006(2/4).

[2]洪富漍.从“香菱学诗”思考影响教学的因素——读《红楼梦》有感[J].教学论坛,2017(6).

[3]肖绍国.周一贯.用好“例子”学语文——《香菱学诗》教学录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8(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地位诗歌教学
浅谈学校体育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探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