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及其重要意义

2020-12-14陈建兵郝一博

湖湘论坛 2020年6期

陈建兵 郝一博

摘要: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重要成果。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是以“人民”概念和表达为话语载体,以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人民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话语体系。其形成,既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和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人民话语;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6-0024-08

话语是表征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反映人们之间关系的符号形式,因而话语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并得以成为意识形态关注的重大问题。[1]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话语创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人心是最大的政治”[3]449、“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4]128等重要论断和话语表达,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托形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所谓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就是以人民概念为中心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话语表述所构成的话语体系。[5]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民立场和人民观点的本色,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鲜活实践,赋予了“人民话语”新的话语内涵和时代特色。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构建和形成,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以及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生成逻辑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到阶级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社会现实基础。同时,意识形态作为高度抽象的意识形式,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话语表达并经过意识形态大众化和社会化过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社会现实深刻变化、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及其大众化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生成也遵循这样的逻辑。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生成的前提

意识形态话语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进步和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话语是否能够发展和创新,取决于它是否满足现实需要和是否具备相应的现实基础。[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彻底摆脱了“落后社会生产”的旧面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如:改革发展的成果没有更公平地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贫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不和谐因素、社会风险明显增多;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的“瓶颈”。与此同时,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8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环保等都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1],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变化推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变化,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初始动力。

(二)意识形态话语的提炼和表达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生成的关键

如何回应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并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牢固树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奔小康的治国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以此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民本思想,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2]368、“‘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8]、“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1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话语表述。一句句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科学阐释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体系。

(三)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化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生成的保障

作为社会学重要概念的“社会化”,原意指生活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背景中的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规范,以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化,实质上是意识形态话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是意识形态及其话语获得并保持生命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只有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意识形态话语才能成为相对成熟的话语体系。[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需要出发,统筹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决胜脱贫攻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转化为制度政策并落到实处。由此,实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被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构筑起了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話语”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社会化的过程既为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提供现实保障,又标志着其话语体系的最终确立与成熟。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内容结构

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以党的十八大为时间起点,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落实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以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人民评价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一)坚持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逻辑起点

立场即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持的态度,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阶级立场、科学立场等。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来说,政治立场都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人民,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就其内容来讲,就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去认识、分析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坚持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立场,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去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经济建设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政治建设中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文化建设中的“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到社会建设中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政治优势。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目标指向

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1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的特点。基于人民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将其贯彻于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积极推进共享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繁荣文化和美丽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也为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的新征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31-32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本质上是将党的奋斗目标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化,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和使命。

(三)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力量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1]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华民族从备受屈辱走向伟大复兴,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通过深入基层,从人民中寻找治党治国的智慧,在促进基层创新中获得力量源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铭记:“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2];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四)实现人民共享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价值引领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開放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4]827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如何把“蛋糕”分好,无论是现实情况还是具体的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习近平同志强调,“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13],要落实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基本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实现人民共享,就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在小康路上,不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14]。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决战脱贫攻坚,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因为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始终践行共享发展的理念,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五)自觉接受人民评价是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延安窑洞里,面对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之问,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5]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探索中,我国相继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习近平同志给出的回答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习近平同志告诫党政领导干部,要审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党的建设要“让群众监督和评议,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17];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18];“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坚持人民评价为最高评价标准,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永葆公仆本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同时又立足于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话语”从话语形式、话语内容、话语表达等多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以其丰富的话语内涵、鲜明的话语特色,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整合、凝聚和引领功能。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和崇高追求。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历史主体观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而实现共产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由此从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三个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新时代治国理政鲜活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形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融合了人民群众的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民族梦,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目标追求。“中国梦”建构起了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幸福模式和依靠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实践形态[20]。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中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科学内涵。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筑牢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最大危险。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的现象,在思想上、行动上不能摆正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由此可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1],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离开了人民性去谈党性,党性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民性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过程始终,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是对党群关系的时代确认,是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时代反思,是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时代表达,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筑牢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凝聚和巩固了中国力量

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意识形态话语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最终目的。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3]29,是党在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立足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和人民評价为基本内容的话语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自豪感、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自信心,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2]与此同时,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依靠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将“人民话语”所代表的价值立场转化为不断满足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成果和政策制度,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共情”和“共鸣”。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21]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从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撑两个层面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凝聚起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

(四)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彰显和提升了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化和调整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硬实力”的比拼,而且涉及价值观、发展模式、国家形象等“软实力”的较量。话语竞争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对西方国家以“资本逻辑”主导的人民主体消解与人本价值异化[23]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有力回击。中国的发展向世界表明:人类社会并非只有以“资本逻辑”为主导这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以“人民逻辑”为主导的“中国方案”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探寻美好生活前景具有显著优势。除此之外,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的理论建构和话语表达,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也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超越了民族狭隘的视野,超越了国别的界限,融入世界的兴衰与共,追求的是世界大家庭的共同繁荣,讲求的是人类美好未来的民族表达、是通融世界话语的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大同的一体性。正因为如此,新时代意识形态“人民话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建伟.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构建的原初语境与曲折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6(9):67-7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周建伟.从国民性话语到人民话语——关于毛泽东人民话语建构的一项考察[J].现代哲学,2016(2):48-54.

[6]黄仕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1-2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2.

[9]袁银传,史素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135-139.

[10]刘向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79-8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

[1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0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69.

[14]习近平.雷锋精神是永恒的[N].人民日报,2018-09-29(01).

[15]民建中央宣传部.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0:7.

[16]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新华日报,2018-01-05(0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G].北京:党史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

[18]习近平.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N].新华日报,2018-03-08(01).

[19]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習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日报,2018-03-20(01).

[20]刘卓红,徐锐.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当代释读[J].教学与研究,2015(8):66-70.

[2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01).

[22]陈建兵,梅长青,胡姣姣.论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6-42.

[23]王林林,双传学.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J].湖湘论坛,2020(3):13-21.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