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问题的阅读

2020-12-14汪潮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汪潮

“问题”有四种解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关键之处、事故或意外。本文选取第一种解释。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而形成的一个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意识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是要树立和弘扬“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又称“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构成语文阅读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是:(1)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在阅读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2)质疑的思维品质。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它既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又反映了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习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现象与问题

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众多,包括情节内容、文章情感主题、文化底蕴和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又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语法、修辞等。这些内容演绎着千姿百态的学习现象。有的现象是学生理解的,有的现象是学生一知半解的,有的现象是学生疑惑的。后二者就构成了“问题”。

产生阅读意向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阅读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没有问题,阅读就只能是消极被动,无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从客观现象中发现问题,才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

阅读中的问题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是发现问题的导火索。如果学生阅读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奢谈。

2.问题与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首要条件,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一个问题,完成某一项任务。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留有名句:“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思维。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了思维的动机。问题就是思维的任务,思维就是为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究活动。问题解决了,也就实现了思维的目标。可见,问题意识是语文思维的动力,是语文创新精神的搖篮。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就不可能存在。基于问题和思维导向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

所以说,阅读教学应该与问题相联,与思维相伴。对于学生的阅读,不思则浅,多思则宽,深思则远。

3.思维与行动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思维中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的培养,并付之于行动。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质疑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读书的怀疑精神。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进一步对质疑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有问题就有思维,有思维就有阅读的自觉行动,阅读的过程才能充分展开。

二、问题来源

也许有人会说:阅读一篇文章,哪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不然,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处处有问题,时时有问题。下面对阅读中的问题来源做一个梳理。

1.从提问的内容看

对于一篇小学生的阅读课文来说,可以提问的主要方面是:

文章题目的意思及表达特点。

文章中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安排。

文章的结构、层次及表达特点。

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写作风格。

对文章的分析、推理及评价。

文章渗透的历史、科学、文化性常识。

学习提示、插图、小泡泡、资料袋等内容。

当然,不同的学段,不同的阅读文章,其提问的重点及要求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2.从提问的时间看

提问有时间要求。在不同的时段,提问的情形是不同。从课堂教学的时间角度看,笔者提出4种提问的样式:

课始:预习性提问。尽管这种提问层次比较低,甚至有的有些幼稚可笑,但却真实地记载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后期阅读教学的学情,是进一步阅读的基础条件,因而所提出的问题显得弥足珍贵,应加以重视。

课中:探索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阅读课文规定的重点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内容。二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和疑点。三是文章内容和表达的特点之处。这是阅读提问的“主问题”。

课尾:总结性提问。阅读是一个判断、推理、概括、抽象的过程,其中概括是一种总结性思维。只有对阅读文章进行总结性提问,才能提高对全局的概括水平。

课后:反思性提问。这是一种学生的元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不求甚解,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后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这样就能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并经常进行强化,这样,其元认知水平及反思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阅读过程中还有两种提问时间的要求:“第一提问时间”指的是提出问题后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提问时间”指的是回答问题后还要留出进一步思考的时间。许多有创意的观点都是来自于“第二提问时间”。

一般来说,阅读中提问的时间程序是:先学生提问后教师提问、先小问题后大问题、先浅问题后深问题。

3.从提问的水平看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提问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提问,包括认知提问、理解提问和应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由阅读目标的层次性所决定的。

为了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对于小学生的阅读,笔者提出3种提问层次:

浅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中有关知识现象和语言现象的一些提问。这是感知性学习层次的表现。

中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重难点、文化内涵的一些提问。这是理解性学习层次的体现。

深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的一些提问。这是巩固性和运用性学习层次的反映。

4.从语言的提问看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的运用。为此,提问也要聚焦于语言及其运用。

(1)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进行提

问。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例如,课文中的中心词、中心句,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牵动上下文的过渡句、过渡段等。要引导学生以此为提问点,提出问题,展开学习。

(2)对带有规律性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提

问。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既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可以概括、类化和迁移,学生学了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例如,新的构词方法、句式句型、語段结构等。要引导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作为阅读的突破口。

(3)对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进

行提问。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要选择这些点,让学生充分思考,质疑问难,提出富有高水平的问题,作为阅读的向导和探究的主体。

三、问题教学

基于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尝试提出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1.基于单元组文的问题教学

(1)篇章页。

这个单元是一个“提问策略单元”。它的篇章页从人文底蕴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明确提出本单元的3个阅读要求:一是质疑的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二是提问的习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所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围绕这三个要求,并达成这三个目标。

(2)阅读群。

这个单元由3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和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以及习作《小小“动物园”》和“语文园地”构成。以“提问”为线索构建了“阅读群”,提出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核心能力。最突出的是在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前都设有阅读提示。

这4篇课文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提问”阅读群。这是一种集合的思维方式。从“提出问题”→“写出问题”→“问题分类”→“问题筛选”→“问题解决”。结构严密,层次推进,着眼于阅读整体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包括表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3)阅读重点。

从阅读内容和情节的重点看,本单元主要学习植物、动物及科技的变化。涉及的植物有豆荚,涉及的动物有蝙蝠、蝴蝶等,涉及的科技有雷达等。

从阅读课文的文体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故事,《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都是科普性说明文。

从文章的文化看,本单元主要说明动物、植物与科技、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随着豌豆苗的生长,小女孩的病慢慢好转。《夜间飞行的秘密》则典型地说明了蝙蝠的特点与雷达发明之间的关系。《呼风唤雨的世纪》说明了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蝴蝶的家》是一篇追问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的说明文。

从阅读方法和策略看,主要指向“提问”的问题教学,聚焦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三个要素:

尝试性。本单元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问题教学还只是初步的、基本的,带有尝试性质。此时与其判断提问的水平和质量,不如说是培养质疑的意识和提问的习惯而己。

多元性。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力也不同,因而学生提问的角度、水平及其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各异的。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只要不是恶意的提问,都是允许的。

个体性。阅读中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同学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才是学生阅读中的“真问题”。

(4)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提问策略”除了课文教学外,还需要在多个综合性学习环节进行训练和落实。

例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通过4人对话情境设计了关于“提问”的交流过程。

又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栏目安排了“你发现了什么?”也是一种问题意识。

还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栏目也提出了要求:“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这是一种对“问题”表述的训练。

再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编排了《尚书》、《礼记》、王充、韩愈、陆九渊关于提问、质疑的5句名言,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以增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有必要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中也不要忘了质疑、提问、问题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基于单篇课文的问题教学

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对提问策略加以说明。

(1)提示问题。本单元作为一个“提问策略”的阅读单元,适时的阅读策略指导是必要的。在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前都设有阅读提示(如上述)。对于“阅读提示”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一遍就过了,而应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的阅读提示这样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此处教学要留出时间,放慢速度,分层推进教学环节:

第一步:默读。默读比出声读更有利于思考。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活动一般要安排默读。要留给学生自由而充分的默读时间,而且,一边默读,一边要圈画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第二步:思考。想想这个阅读提示中的具体阅读要求:读课文、勤思考、提问题。

第三步:叙说。让一位学生说说阅读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好是分点说明。

第四步:修补。其他学生或教师修整或补充说明,使全体学生都十分精准地理解阅读的要求,便于后续的具体操作。

(2)表述问题。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明确要求:“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其实,这是一个表述问题的语言训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表达清楚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是清楚的。对此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用口语叙说自己的问题。这是较为简单的,但宜少不贪多,建议每人一次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更重要的问题。

第二步:用笔在学习单上或直接在课文的上下左右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问题。建议直接批注在书上,这样更快捷,更直观,也更有针对性。

第三步:仔细检查自己写的问题。从内容意思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整理。建议对问题进行后续整理。

(3)问题清单。在这篇课文后的思考题里提出了“问题清单”。“问题清单”是指把提出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列成表格。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步清单,把所能想到的问题全部列出。第二个层次是对問题分类后,列出问题清单。第三个层次是按照核心的主问题列出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是“提问”链式学习中的一个基本环节。问题清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一个清晰的问题清单,就不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的做法是让学生尽可能找出更多的问题。问题清单上的问题越多,对问题的认识才可能越全面。下面是教材上提供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后的小组问题清单的一个学习样式。

问题清单的学习过程可以安排为:学生个人模仿课文上的问题清单提出“个人问题清单”→4人学习小组整理成“小组问题清单”→班级交流后汇总成“班级问题清单”。“班级问题清单”要用大字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张贴展示出来,供学生讨论。

(4)“问题树”。“问题树”又称逻辑树,是一种以树状图形系统地分析提出的问题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它的原理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问题树能保证提问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层次性。对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要进行判断、归类和梳理,画出一棵“问题树”:一般的问题是枝叶,核心问题是树干,而症结点是树根。班级阅读教学如果有了这棵“问题树”,就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就可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有人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题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表面上的热闹课堂,掩盖了学生的真思维。所以,阅读需要一个“主问题”。这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主问题”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关注、理解、探究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设计的主问题要能面面俱到,涵盖文本的所有问题,甚至认为一节课只能设计一个主问题。其实,在“主问题”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把若干个小问题提炼成大问题,创设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集中以一两个“主问题”研读和深究,获得“一课一得”的实际效果。

3.基于单一质疑的问题教学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下面笔者提出解答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主题:基于“学生个体”的问题解答。

过程:

(1)批注课文,寻答案。这是一种学生自主式的“独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解答不要为问而问,为答而答,不必急于交流讨论,不能急于直接获得最佳结论。而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力求从文本的信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2)结合生活,谈体会。这是一种学生交流式的“联学”。通过联系社会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种关联,是一种知识和问题的拓展和融合,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

(3)回顾过程,忆想法。这是一种学生反思式的“深学”。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要对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又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怎样理解“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这一主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阅读填空,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又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怎样理解“如何从蝙蝠受到启示发明雷达”这一主问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解答。使用思维导图既系统,又简单,还直观,不失为解答问题的好策略。

再如,《蝴蝶的家》一文的最后写道:“我却总没见到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哪里。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着急了。”谁能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想象、猜测、推理,更要有科学合理的解释。下面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昆虫学教授劳普(Michael Raupp)的解答:“下雨天蝴蝶要干的事不外乎躲雨。对于一只体重只有500毫克的大斑蝶来说,暴风雨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被一滴70毫克重的雨点击中,可能相当于两个小保龄球一样重的水球打在你我身上。暴雨还会妨碍蝴蝶的活动。为了准备飞行,这些空中特技飞行员须让阳光直接照射它们的翅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温暖它们的飞行肌(翅肌),而阴天遮挡了它们起飞所必需的太阳辐射。因此,乌云密布天色晦暗时,蝴蝶便会在栖息地寻找躲雨的地方:如高秆草或叶状植物之类可以遮风挡雨的场所。当太阳重新露出笑脸时,它们常常会在几分钟之内重返蓝天,四处寻欢作乐。另外,如果蝴蝶真的被雨水淋到您也不必担心,因为蝴蝶的翅膀是由几百片细小的鳞片组成的,和鱼身上的鳞片相似。下雨时还能遮挡雨水,使它们不会被真的淋湿……”相信你对这样的解答满意了吧?

问题教学对教师的问题处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1)问题的设计力。在知识特点处设问,在思维训练处设问,在情感激发处设问。有时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却包含了丰富的大智慧。(2)问题的转换力。把很难理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转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艺术。(3)问题的解答力。用多样灵活、充满情趣的方法解答问题。(4)问题的迁移力。把课堂教学所学的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迁移到课外,尝试以此解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逐步习得,并加以落实。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思维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