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素话语”道出语文教学的原点

2020-12-14孟晓东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风原点朴素

孟晓东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教后又长期在农村学校执教,听惯了很多农民家长“朴素”的话语,情真意切、淳厚质朴。其中最受用的两句话:我的孩子是来“上学”的,我的孩子是去“读书”的。细细想来,“让孩子学”“给孩子读书”,这两句朴素的话语,正是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原点,点化了学校教育的本义,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的感觉。

放眼看现时的不少语文课堂,只见教师的洋洋洒洒、过度解读,唯独不见了学生的“学习”;只见师生的随意解析、一问一答,就是缺失了朗朗的书声。教学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现象沉疴多年,如果追溯,在历史上早就有如此的文风。唐宋时期,盛行“险、涩、奇、怪”的太学体,凡文必引经据典,百般考证,甚至有的文章云里雾里写了三五万字,还没切入正题。欧阳修对此早已深恶痛绝,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借当主考官之际,倡导“平淡典要”的文风,凡写华而不实文章的应试者一概不取,所取文章全部是“言以载物,文以饰言”的文体。同样,初唐时期的陈子昂在他著名的《修竹篇序》里也明确提出文学革新的主张,明确地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文风,提倡作诗要有感而发而不要无病呻吟,要有所寄托而不要空洞无物。由文风而教风,同样需要平淡典要、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让学”。早在1917年,陶行知就批评当时的教学“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教”与“学”是永远维系课堂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不僅可以表现为两个角色、一对关系,更可体现为一个观点、一种思想。“让学”的本质就在于能够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我们的教学坐标就必须以“学生”为原点来描画教学的走向,来决定和设计教师教的方式。这就需要确立“教”的角度和“学”的立场,“教”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有“引出”的意思,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才有了教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故此,“教”就是“让学”,“教”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总之,教的角度是可以审视、改变,甚至切换的,而学的立场必须坚信、坚持并坚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愿意称课堂为“学堂”! 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能言堂、敢言堂、乐言堂,也是广大家长乐见并满意的。

“读书”。读书是“上学”的题中之义,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手段。当然,语文教学中的“读书”除了一般的意义,还有其特有的内容,如阅读、诵读、默读等。对学校而言,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必然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的因为朗读不列入考试,就不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更不专心研究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也随之慢慢缺失。久而久之,课前不练读,教师不范读,学生不诵读便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最大缺憾。有研究显示,“任何年龄阶段,爱读书的孩子在智力水平和思想发展上,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水平和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不爱阅读的孩子”。所以,一个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少玩一点“新概念”,减掉一点“功利性”,认真体悟那些朴素的话语,回归教学的常识,回到教学的原点, “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孩子好好读书”,如此,教育幸甚,学生幸甚。

猜你喜欢

文风原点朴素
最朴素的人文
隔离朴素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话题:回到原点
朴素的魅力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