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为例

2020-12-10郑燕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2期
关键词:乘务互通中西

郑燕华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是世界邮轮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邮轮旅游是一种集高资本、高技术、高人才、高管理于一体的休闲综合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和质量都要求较高。近几年来,国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积极应对邮轮产业发展需求,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均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邮轮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大了对邮轮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邮轮行业是新行业,邮轮专业是新专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1],积极探索邮轮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路重构

(一)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从平行到交叉培养

1.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平行

在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人才培养中,学校负责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邮轮企业根据行业需求通过邮轮员工外派公司进行招聘,邮轮公司和外派公司将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转到学校,企业与学校各自独立运行少有交集。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教育依赖培养模式的自我传承,具有传统职业教育的惰性,邮轮企业主要在国外,地域壁垒使其对学校人才培养较“冷漠”,虽然邮轮员工外派公司通过短暂的集中培训可以缩短学生与邮轮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但这种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2.学校邮轮专业与邮轮企业的交叉培养

在学校职业教育与邮轮企业人才需求日渐错位的情况下,出现“学生上不去邮轮,邮轮招不到人才”的怪圈,这不利于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和邮轮专业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邮轮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邮轮员工外派公司为媒介,通过“订单班”建立起学校职业教育与邮轮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二)人才培养内容的转变:从点状碎片到完整体系

1.原人才培养内容的散乱无章

随着国际邮轮行业在中国地区招聘人才数量的增加,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开设邮轮类相关专业的数量与日俱增。很多学校依托原有的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内容散乱无章、培养方式滞后、培养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因此,邮轮公司对新任员工满意度低,员工离职率高等问题凸显。

2.现人才培养内容的重塑整合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个层级:一是培养满足邮轮与酒店企业需求的人才,形成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二是构建“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路径,在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形成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行业需求对接;三是构建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等。

(三)人才培养取向的转变:从利益为重到校企双赢

1.原人才培养取向的利益偏倚

邮轮企业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邮轮企业的价值链中并没有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同时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时,企业往往只承担人才培养的辅助功能,缺乏积极性。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过度追求就业率,缺乏人文素养的渗透,致使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受到限制。

2.现人才培养取向的校企双赢

“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平衡性,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提升,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注重学生服务意识、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框架

(一)“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西融合”是指中西特色技能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国际邮轮及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海陆互通”是指学生既能胜任国际邮轮工作,又可以胜任高星级酒店工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二)“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由两个目标、四个阶段、一个体系和三个保障组成,全面实现高职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站式培养,详见图1。

1.锁定两个目标

面向邮轮旅游业,通过中西融合的课程培养,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就业兴趣,提升学生在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外品牌酒店就业的能力,实现就业率大幅度提高的目标。

2.把握四个阶段

图1 “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将中西特色技能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实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这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综合能力。专业基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重点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做好理论铺垫;专业核心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与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国际邮轮从业人员“三好一强”的核心能力,即“英语好,技能好,形象好,意识强”;专业方向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邮轮方向或酒店方向,邮轮方向学生完成船员基本安全和船舶安保意识的培训考证,酒店方向学生完成酒店类相关课程的学习;专业实践阶段,邮轮方向学生完成客船船员特殊培训、国际航行船舶船员专业英语培训考证,同时参加各大邮轮公司外派面试,酒店方向学生到高星级酒店开展毕业顶岗实习。

3.构建一个体系

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构建“三个层次、三个环节、三个平台”(即“三三制”)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三个层次”是指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学生对邮轮专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邮轮认知实训、邮轮英语实践、服务礼仪和形体训练等。专业技能层次,培养学生适应邮轮主要工作岗位职业技能,主要包括邮轮餐饮、客舱、前厅、酒吧等岗位的技能训练以及考证实训。综合技能层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岗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主要由毕业顶岗实习等构成。“三个环节”是指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环节、顶岗实习环节;“三个平台”是指校内实训教学平台、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4.依托三个保障

第一,“中西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构建“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训、技能比赛项目演练三者相互融合,以“课证赛融合”方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构建课内、校内、校外的全方位素质拓展平台,多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海陆互通”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拓展国际品牌邮轮合作范围,为学生提供国际邮轮就业机会;拓展陆上就业渠道,学校与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等地30余家五星级酒店合作,既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以及晋升空间。第三,“虚实一体”,优化专业实训条件。“虚实一体”是指实训基地建设既有虚拟资源又有实体资源,虚拟实训资源包括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国际邮轮虚拟仿真实训平台、MR国际邮轮船模展示系统、全息邮轮手势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国际邮轮教学资源库,实体实训资源包括针对国际邮轮主要就业岗位,如客舱、餐饮、酒吧、娱乐、前厅、免税店等建设的实体实训室,做到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目前学校已建有邮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邮轮客舱实训中心、邮轮综合实训中心、综合素养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校内实训环境。

三、“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

(一)“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2 “三三制”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基本学制为三年。第一年为公共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重点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第二年为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与素养,其中第三学期完成船员基本安全和船舶保安意识的培训考证;第三年为实践教学阶段,其中第五学期完成客船船员特殊培训、国际航行船舶船员专业英语培训考证,同时进行各大邮轮公司外派面试,第五学期末(11月底)本专业学生到高星级酒店开展毕业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末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回校办理毕业手续等。本专业融合中西方特色的课程,如“茶艺鉴赏”“香学美学”“禅文化基础”“插花艺术”“咖啡制作”“调酒知识与技能”“葡萄酒文化”“西点制作”等贯穿三年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各种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有效融合与提升;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深入企业开展人才规格调研,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破解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邮轮旅游行业、国际邮轮公司、高星级酒店,了解到国际邮轮的酒店部与高星级酒店的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基本一致,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对两个行业进行岗位的差异化分析,确定主要工作岗位,分析所需的核心能力,围绕能力培养重构课程新体系,培养“海陆互通”的国际化高职特色人才。

(1)宏观层面:学校与邮轮行业对接,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深入调研邮轮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总结提炼国际邮轮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英语好,技能好,形象好,意识强。将“三好一强”作为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明确职业面向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现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一批优质企业,开展产、学、研全方位合作[2],建立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培训的互通平台,建成综合性的国际邮轮人才培养基地[3]。

(2)微观层面:教师到邮轮公司工作,跟踪最新人才需求

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0名,目前已有70%的教师有半年以上国际邮轮、国际品牌酒店工作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每年选派若干名专业教师到国际邮轮进行实践锻炼,跟踪了解国际邮轮最新人才需求信息,参与企业运营与服务管理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思维。借助邮轮公司岗前培训基地,学校引进2名资深培训师,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精湛、专兼结合、产教并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2.加大投入,高标准新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破解实训条件难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问题

(1)创建虚实结合的国际邮轮实训中心

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手势交互等技术全面应用于国际邮轮实训室建设中,投入300万元建设包括国际邮轮港口、邮轮餐厅、客舱、酒吧、咖啡吧、宾客服务、娱乐、购物等模块的综合性国际邮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根据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以虚实结合理念为主导,建设邮轮客舱实训室、邮轮餐饮实训室等实体实训室,同时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海邮驿站”,全方位模拟国际邮轮上的就业环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训环境。

(2)构建内外交互的国际邮轮实训基地

构建校内与校外互补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现已建有国际邮轮综合实训中心、邮轮客舱实训中心、邮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综合素养实训中心,设施齐全、设备先进,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与3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作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充分满足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现场教学、认知性实习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建立和创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3.通过订单引领、产教融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与国内知名外派公司、国际邮轮公司合作,邮轮方向学生从大二开始全面实施订单培养,分加勒比班、地中海班、诺唯真班、歌诗达班、丽星班等,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破解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来校上课,共同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实现生校企三方共赢。

(1)学校层面:夯实软硬件基础

首先,软实力方面,构建“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在学界业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成立由院长、行业专家及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定期研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设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具体实施,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制度完善并持续有效运行。学校已建立一系列有关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优化、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

其次,硬件投入方面,在资金安排上向专业建设项目倾斜,用于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和职业培训、设立企业奖学金等方式争取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保障建设经费足额落实到位。

(2)学生层面:培养岗位工作理念

通过专业始业教育、订单教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国际邮轮岗位工作理念。

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向新生介绍专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邮轮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分享会,组织学生去邮轮港或邮轮上参观,让学生全面了解并热爱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

大二开始进行分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邮轮专业方向全面实施订单教育,与国内知名邮轮外派公司合作,通过双选会面试形式,组建若干个订单班,订单合作企业定期来校宣传邮轮企业文化、讲授邮轮面试技巧、开展邮轮岗位工作培训等。通过订单教育,使学生提前进入邮轮工作岗位角色,认识到国际邮轮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是“三好一强”,促使学生在日常上课、比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职业技能考证等活动中积极努力。对学生的要求与行业标准接轨。实训课要求学生穿制服,在校园内与教师交流尽量用英语进,见到师生须问好,从语言、礼貌礼仪等方面模拟邮轮岗位角色,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

(3)企业层面:对接邮轮行业标准

在选择合作企业方面,与邮轮行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选择有实力、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企业进行深度订单教育合作。

首先,从往年的合作企业里选择具有国际品牌邮轮一级代理资质的企业,考察企业的外派输送能力、培训能力及是否乐于真正投入人力与精力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由学校从中选择3~4家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作为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派遣优秀培训师或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给订单班学生上课。订单班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按1:1比例构成。教学团队负责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技能比赛、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学校为每个订单班配备专业导师,负责订单班日常教学管理,全力配合企业导师督促学生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企业为每个订单班配备企业导师,按邮轮行业标准负责强化培训等工作。

其次,企业根据邮轮行业最新动态,与学校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计划,合作开发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双语实训教材,结合企业面试培训与岗前培训的内容,在遵循高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邮轮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共同开发餐饮、客舱、酒吧、前厅、购物等一系列双语实训指导书。

四、“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一)取得的成效

1.人才培养方面

本专业已为皇家加勒比邮轮、地中海邮轮、歌诗达邮轮、丽星邮轮等国内外邮轮公司及相关单位输送毕业生1112人,为洲际、香格里拉、喜达屋、万豪、希尔顿、开元、南苑等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公司培养各类人才300余人,有些毕业生已成为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和酒店集团的中坚骨干力量。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100%,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技能比赛获奖103人次。

2.社会影响方面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2016年入选全国交通教指委骨干专业,201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本专业教材已在全国邮轮联盟及全国邮轮教学中心所属院校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使用。学校成为全国高校邮轮联盟副会长单位、全国邮轮教学中心副主任单位、亚洲邮轮学院理事单位,全面参与、引领全国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建设。

(二)反思

1.缺乏系统的人才评估体系

在我国邮轮经济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需要行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该人才培养模式还未建立起由学生、企业、政府、社会参与的人才反馈与评估体系。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学校“中西融合、海陆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发展参差不齐,还需要借鉴其他专业或院校有益的经验,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跨专业、跨系、跨校选课限制重重。

3.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不充分,对学生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向善美德、审美能力等培养不够,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由此可见,“中西融合、海陆互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本性和高远性还需进一步拓展,要向学生提供全新的教育内容与服务模式,深度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与人才培养需求,既关注个人的现实境遇,也不忘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猜你喜欢

乘务互通中西
地铁乘务排班计划优化的最短路快速算法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铁路货运机车乘务交路计划编制优化方法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制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