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基于624所高职院校的调研

2020-12-10张海宁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2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张海宁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未来我国留学生教育推进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着重提出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留学生教育的开展是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调研设计

(一)调研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8年12月,涉及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仅有青海省、上海市、西藏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未参与调查。调查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基于网络平台共发放问卷670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有效回收率为93.13%。在地区划分方面,43%为东部高职院校,34%为中部高职院校,23%为西部高职院校。

在学校性质类别方面,理工院校占比最高,为46.63%;其次为综合院校,占28.12%;医药院校、师范院校、农业院校、艺术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语文院校、林业院校、民族院校9类院校合计占比25.25%。

在举办者性质方面,地级教育部门和地级其他部门占比最高,为31.97%;其次为省级其他部门,占26.92%;省级教育部门为20.88%;民办类型为16.48%;占比较低的县级教育部门、县级其他部门和地方企业,合计为3.75%。

在院校办学层次方面,所调研的院校中,示范高职有67所、骨干高职有56所,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10.74%和8.97%;其余大部分为一般高职,占80.29%。

(二)调研内容

留学生的双向流动是推动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现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使命,它们所吸引的人才范围小于普通高校,创造富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留学环境难度更大。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不具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那样富有吸引力的科研环境、师资实力和硬件条件,奖助学金等方面的提供也弱于研究型大学和普通高校。

为了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全貌进行客观呈现,本次调研在文献研究剖析、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调研问卷》。问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维度:留学院校发展和留学生规模发展、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见表1。为保证问卷调查内容能够真正反映问题,在效度评价上采取了专家判断法。

表1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调研问卷》结构

二、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院校特征

(一)高职院校是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学生国际流动的动态发展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接纳来华留学和促进出国留学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被调查高职高专院校接纳了1860名学历留学生,平均每所院校有3名学历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共有118名(与2017年比较同比增加10.75%),接纳非学历留学生共4714名(与2017年比较同比增加17.34%)。无论学历来华留学生还是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人数,近年来均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2018年参与调查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近三年其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均值都较为稳定(5人左右)。出国留学中海外职业实习、企业职业素养培训的人数,参加国际会议或技能大赛的人数近三年持续增长。

(二)优质高职院校是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主力军

对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示范高职、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外籍/港澳台教师占比、有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是接纳来华留学的前四大显著、正向的影响因素。其中,示范高职占高职来华留学的67.33%,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占高职来华留学的80.21%,示范高职、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外籍/港澳台教师占比为77.33%,示范高职、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有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占比为88.45%。此外,“骨干高职”也出现了正向显著影响(2017年骨干高职占高职来华留学的8.54%,2018年为10.97%),可见声望越高的优质高职高专院校越容易吸引来华留学生。

在出国留学的影响因素中,“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和“专任教师海外经历占比”影响较为突出。所以对于在校生出国留学来说,师资的国际化程度、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声望对于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海外职业实习和访学参会等的影响较大。因此,无论是来华留学还是出国留学,“示范高职”和“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均是显著正向影响因素,证明院校实力与声望是影响学生国际流动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院校涉外办学处于初级阶段

各种类别的涉外办学项目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涉外办学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仍处于初步阶段,总体表现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外方教师数以及招生数均较少,大多数院校并未进行合作办学活动,见表2。同时,高职院校的境外办学水平也是刚刚起步,极少高校建设了境外办学项目、职业技能培训点或孔子学院/课堂等,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还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此外,仅有少数学校建立相关合作涉外办学制度,围绕质量目标、专业类别、招生录取、教学反馈评价等进行制度建设,高职整体的来华留学环境亟待优化提升。

表2 涉外办学机构及项目数、就读学生及教师状况

三、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现状与问题

从高职院校在华留学教育发展的院校特征看出,优质高职院校已逐渐成长为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仍处于初步构建阶段,整体规模比较小、留学层次比较低、课程和教学建设仍处于萌芽阶段,国际学生流动与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一)来华留学人数偏少,留学环境缺乏吸引力

近来高职院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但与本科高校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2018年被调查高职高专院校共接纳了1860名学历留学生,占高职层次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8.3%,平均每所院校有3名学历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共有118名。非学历留学生总共有4714名,平均每所院校有7.6名非学历留学生,最多的院校有221名。可见,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到高职院校就读并不是为了学历深造,而是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高职高专院校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中约有98%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学历留学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人数总计248人,平均每所院校0.4人,该指标为“0”的学校占比96.3%。非学历留学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人数总计301人,平均每所院校0.5人,该指标为“0”的学校占比97.3%。可见,无论是学历留学生还是非学历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助学金资助的高职高专来华留学学生人数极少。

少数高职院校开始接纳学历留学生,但是接受非学历留学生的高职高专院校明显多于接受学历留学生的院校,非学历留学生的规模也远远超过学历留学生的规模。来华留学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通过参加涉外办学机构/项目的方式来华留学,总体数量偏少。

(二)课程引进不畅,推进机制缺乏系统性

专业课程国际化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显性指标。在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程总数为19911门,专业课程平均数为33.6门,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数为300个,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较为多元。但是,高职院校使用全外语、双语授课(不含外语类课程)的专业数均值仅为1门,开设专业数最多的为76门。经国际或国外组织认证的专业数均值为0.6门,极大值为41门。可授予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数均值为0.4门,极大值为27门。

课程国际化方面,在参与调查的各高职院校中,使用全外语、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门数(不含外语类课程)的总数为3330门,占课程总数(430069)的比例为0.77%。使用全外语、双语授课的课程门数校均值为5.4,极大值为199。没有开设全外语、双语授课课程的学校为431所,占到69.1%。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全外语或双语授课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比例偏低,有相当部分的学校甚至连1门国际化课程都没有,这也是严重阻碍高职院校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发展的国际化意识差异较大,专业课程国际化发展缺少“内生动力”,主要表现在标准的对接、课程的开放、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等方面意识不够。专业标准没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仅根据个人的专业覆盖面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与国际标准对接的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研究国际专业课程的发展,“照本宣科”形式化严重。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流于形式——仅为招生宣传服务,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功能严重弱化甚至“噱头化”。

(三)优质资源“悬置”,本土化建设薄弱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目前学校引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完全融入课程教学,“落地”教学规模及层次较低,仅仅翻译甚至照抄现象严重,未能有效利用国际教育资源,这既浪费了国家的外汇投入,又不能为国际化专业课程建设服务,更谈不上“本土化”。教学中落实国际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对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来华学习非但未能形成优势,反而构成了障碍。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在专业对接和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应大力引入境外优秀课程资源、教学包、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优秀教材,推进校本课程的国际化改革和境外优质课程的本土化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国际化课程,争取建成若干个双语教学资源库,逐步形成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2]。

(四)教师能力不足,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偏低

从师资建设方面来看,被调研的624所高职院校中共有206844名教师。其中,外籍专任教师937名,港澳台专任教师86名,外籍专任教师和港澳台专任教师在专任教师人数中占比仅为0.49%。在专任教师的海外经历与国际参与度方面,共有4313位专任教师拥有海外硕、博士学位,平均每个学校拥有7名;获海外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95%、获海外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0.13%;其中,拥有海外硕士最多的学校有112人,而该指标为“0”的院校为184所,占到29.5%;拥有海外博士最多的学校有23人,该指标为“0”的院校为527所,占到84.5%,说明较少的高职院校能引进到海归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持有海外专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教师人数为2477人,校均值为4人,该指标为“0”的学校数为491,占到78.7%,说明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引进持有海外专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方面的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性协会担任职务的人数为7036人,校均值为11.3,该指标为“0”的学校数为142个,占比22.8%。师资队伍中具有中长期海外经历的教师数量仍然偏少,教师的国际化意识、视野和理念均需要进一步增强,“双语双教”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配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丰富教师的海外经历,改善师资学缘结构,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全球化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上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和名师。

(五)体制机制落后,国际化发展缺乏制度支撑

调查中发现,尽管超半数的院校都设置了相关国际化事务职能部门,且组织架构相对完善。学校有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或外事领导小组等部门和组织的比例为52.08%,但这些国际化事务部门和组织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国际化发展规划及实施“按部就班”,不能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精准”发力,创造性地进行国际化工作,挖掘学校专业系部、专业教师的潜力,甚至一些学校的国际化部门仅仅是“摆设”。

2018年全体样本学校中,专职负责外事管理的人员总数为1857人,专职负责外事管理的人员占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为2.83%。相对于海外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成熟,但学校缺少长期发展规划,机制僵化,表现在“跟风”,过度追求“高大上”,什么时髦干什么,到兄弟院校学习后照搬照抄,不能根据自身特点、所处地域、当地产业发展有的放矢地制订国际化发展规划,不能形成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留学生规模发展和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均有一定突破,来华留学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涉外办学机构/项目来华。但是,我们也发现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尚不成熟,教师的英语水平薄弱,双语和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实现双向留学的学生仍是少数。

四、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提升策略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跨境学生流动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有涉及政府、院校、个人等不同层面共同作用的推拉因素(Philip G Altbach,2001;Yuan Jing Yu,2013)[3][4],有基于“教育发展不足(education deficit)”的动力因素(Antony,2006),还有经济竞争、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多元文化主义、新兴市场和人口的全球迁移等复杂的驱动力因素(Don Olcott,2009)等[5]。为了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应该着力从提升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入手,以我国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环境来拉动留学生来华学习,尤其是参与学历学习。通过对来华留学核心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示范高职”“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外籍/港澳台教师占比”和“具备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四大因素是来华留学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应该通过利用上述四大因素来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环境。

(一)优质高职院校示范引领,建设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3年教育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第一批22所留学示范基地院校和第二批16所地方院校名单。2014年,教育部又公布了14所地方高校获批留学示范基地院校名单。上述52所院校全部为央属或者地方本科院校,迄今为止尚未有高职院校成为示范基地。研究表明,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已经在吸纳来华学历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方面为其他高职院校作出了表率。经过多年建设,这些学校的课程、教学条件和硬件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进行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条件,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培育这些高水平院校成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应该考虑以示范和骨干高职为基础来建设职业教育领域的来华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二)优化高职教育来华留学评价指标,推动来华留学质量提升

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发展、留学生规模发展、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等维度来评价高职院校的留学环境是对高职教育来华留学教育评价的传统指标。这一评价体系重在强调院校供给环境的质量。实际上,教育国际化还会产生其他影响,例如生源质量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社会评价的提高等。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关注高职院校在投入(招生数量和标准)、培养过程(培养结构、课程和教学水平)和结果(留学生学历层次和数量)方面的整体表现。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整体的留学环境更容易全面优化。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激励院校改进办学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素养,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师资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留学生感知的他国教育机构质量,主要表现为他国院校的师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院校排名。师资国际化也是当前各个主流国际高校排行榜的核心指标之一。因此,提升师资国际化不仅可以提升院校本身的声誉,而且可以提升留学环境的吸引力。师资队伍国际化素养的提升要坚持“内培外引”,高职院校在聘用专职教师时,要将“具有国际化背景与经历”作为聘用的重要标准。也可以通过尝试聘请海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者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工程师、技师等人才为客座教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内部培养上,则应通过假期海外交流、教师交换项目等途径推动学校教师“走出去”。

(四)吸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经验,辐射推广非合作专业

多数留学生进入我国高职院校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项目。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项目本身规模的限制,高职院校无法大规模扩张此类高成本项目。为了吸引来华留学生,可逐步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经验,如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辐射到其他专业院系,使得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并达到相应的国际标准。一旦实现了部分专业或者院系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吸引留学生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