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农村特色文化构建探究

2020-12-08周忠良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8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构建

【摘  要】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整生关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人对环境开拓适应与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的动态美。将农村特色文化纳入绿色发展视阈进行构建,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直接关系着农村改革的全局,是凝聚民心、整合乡村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绿色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构建

一、农村特色文化构建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与耦合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和全过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它按照生态规律,深刻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整生关系。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哲学视域、生态科学原理、生态伦理学情怀,以及自然美学方法等,来观照与研究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艺术的审美关系,它强调的是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与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的动态美。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农村特色文化纳入绿色发展视阈进行构建,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乡风,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特色文化是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紧紧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从萌生到发展始终围绕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逐步推进。我国古民居土木结构、饮食文化“取之自然”、服饰文化“蚕桑棉麻”甚至殡葬文化的“叶落归根”等,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联动关系。近年来,理论界非常关注农村特色文化构建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著作也比较多:如杨树美的《反文化贫困:山区乡村文化发展及对策研究》、李长健的《乡村文化转型的化阻机制研究》、李云的《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制约和对策》等均有相关深刻论述。

国外学界也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欧美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挖掘乡村风光的自然效应和乡贤名人的社会群体互动效应,大力创建特色风情观光村、名人文化村,较好地将农村特色风景和特色文化底蕴有机结合,实现了自然与人文、风景与风情的双糅合。韩国实施的“新村运动”,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旅小镇、文旅特色乡村建设也较为成功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之中。

二、农村特色文化构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同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特色文化诞生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过程中休息、交流、娱乐等多重需要,因时创作、因势发展,对农村固有的环境、动植物、居民、气候、山形水势、风俗习惯有较大的依赖性。随着农村大量人员外流、土地荒芜、常住人口骤减,加上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文化乘虚而入侵占了农村文化空间。农村文化很难坚持乡土本色,和城市文化日渐趋于同化、融合。

其二,农村文化发展地域特色发挥不够。长期以来,农村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各地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的浸淫、渗透,基本上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展示了农民的创造力,再现了农村资源的丰富多彩。如浙江J市南部山区盛产毛竹,村村使用竹扫把,北部乡村沿着平原河道分布,多产芦苇,村民普遍使用芦苇扫把。毛竹扫把与芦苇扫把编制手艺。K县北部农村山多地少,遍种南瓜,清蒸南瓜成为乡民竞相追逐的健康名菜;南部地势平坦,遍种红薯,养殖蜜蜂,蜜汁薯干成了男女老少的挚爱。但是,工业品的廉价优势打破了农村特色产品低成本优势,导致了农村特产工艺的式微。

其三,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后继乏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员急剧向城市和中心集镇转移,带来农村严重的“空心化”趋向: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房多人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良好的生态资源利用率低,绿色产业发展劲头严重落后。由于缺少人气,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断层,现代文化創造创新乏人乏力。不少文化礼堂的建筑较为漂亮,设备设施也较为齐全,但是由于多数青壮年的外流,使用人员寥寥无几。经调查统计,浙江J市县域内近三分之一的文化礼堂使用率最高的不是学术讲堂、戏剧舞台,而是村民红白喜事的摆筵席。好多地方戏、竹编技艺、麦秆扇编织艺术等因缺乏传承而消失在当代历史记忆中。

三、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农村特色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时期,新的阶层不断产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征地拆迁、资源破坏、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严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心态失衡等时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直接关系着农村改革的全局,是凝聚民心、整合农村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同时,本着永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乡村特色文化无论从发展成本考虑,还是从居民修身养性角度考量,或者从做好特色旅游出发,都应该遵循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着力挖掘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人文历史材料,整合各类区域优势,做出特色和效益。

第一,农村特色文化的构建宜植根于每个村落自身的地理、气候、自然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山与水相伴,花与草相衬,鸟语虫草树相依偎。对自然界的改造以“立”为主,以“破”为辅。

第二,农村特色文化的构建宜调动村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乡民热爱家乡、积极推介展示故土邻里和睦、乡风淳朴、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通过生态公厕改造、生态畜禽养殖、生态排污治理等方式,改造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歌谣、相声、小品、舞蹈、戏剧等形式,传播先进文化。积极拯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化的灯光、影视技术,进行挖掘和开发。

第三,树立典型,推广应用生态墓葬、无烟祭祀等,改革改善民俗,改造不良习俗,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宗教祭祀、婚嫁等仪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建构。

第四,筛选农村地方特色资源,扶持扶助当地民间艺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品牌,参照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标准,适时建设部分文化特色小镇。

第五,分片区梳理总结典型的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文艺宣传队、民俗风情展览馆等,深入挖掘节庆、婚丧嫁娶等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包美霞:《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中原农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2]黄来生:《蜀马--悠悠古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1月

[4]吴必虎等:《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抢救与研究》,海天出版社,2021年4月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9QSKG48LX)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忠良(1974—),男,浙江省江山市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构建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