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

2020-12-06季翊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译介文化传播

季翊

摘要:在当前我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通过译介来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平台。本研究从译介主体建设、译介内容选择、译介途径拓展及译介受众开发四个角度,为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译介;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2-0026-02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资源最为丰厚的海洋大国,拥有中华文明特色显著的辉煌的海洋文化传统和美好的海洋文化未來。中国海洋文化,凝聚了沿海地区人民在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应用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化内涵,是数千年来沿海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反复实践而浓缩的文化精髓。同时,中国海洋文化也在中国传统儒、道、佛思想的浸润之下,塑造出独特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蕴含众多地域海洋文化平等共处的和谐性,具有包涵、汲取国内外海洋文化与非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彰显整合外来文化、激励新型文化形态的创新性,也提升了海陆文明交融并进的中国文化的完整性[1-2]。

然而,相较于中国的陆地文化与西方的海洋文化,国人对于中国海洋文化缺乏历史自觉与主体自觉,没有对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形成整体共识。同时,在西方学界,又存在一种学术传统,认为中华文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内生性的陆地文化,存在批判中国海洋文化、割裂中国海洋文化的趋势[3]。这都与当前我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新时代背景相悖,对于我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文化国际话语权、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构成一定威胁。

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应该胸怀忧患意识,以海洋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为立论对象,以中国睦邻友好、和平崛起的国家立场为立论基点,以国际合作中的中国话语为立论工具,以促进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立论目标,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的海外传播力。而鉴于译介活动承载语言交流(“译”)与文化传播(“介”)的双重任务,译介能够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广阔平台,是我们提升其海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与首要突破口。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对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提出如下建议:

1译介主体建设:构建译者的多学科融合机制与中外合作机制

译介作品的准确性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4]。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译出”的角度,要依赖准确的译介作品才能传递其中独特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内涵,否则会扭曲中国海洋文化要素的内在逻辑,甚至会丧失其对外译介的文化身份。同时,从“译入”的角度,中国海洋文化的译介过程也需要协调外国读者的语言特征、思维模式与文化态势,通过准确的外语文本进行译介传播,否则会桎梏海外读者真切、直接地了解原文要义,从而导致文化误读、应用失范等现象。

这就要求在中国海洋文化译介过程中,关注把握“译出”与“译入”两个译介主体建设环节的通融共建。首先,中国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研究者、文化学者以及海洋研究专家,应高度重视与海洋文化译介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改变学科边界狭窄、海洋文化术语翻译失准的现状,实现多学科、多资源、多层面、多地域的交流互通,从而建立并加强合作共赢的有机融合机制[5]。尤其在翻译人才储备方面,应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应用型译介人才的培养力度,减少海洋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障碍。同时,考虑到跨文化译介对于译者的语言功底与文化认同具有双重要求,具有语言优势的目的语译者与具有文化优势的汉语译者,都很难单独完成契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倾向的译介作品。这就决定中外译者合作模式成为了跨文化译介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选择。在坚持中国文化自信的立场之上,扭转“以我为主”的译介意识,加强与海外译者、作家、出版公司等译介主体的合作交流,真正将世界文化因素纳入中国海洋文化的译介传播体系之中,将有利于构建易于外国受众理解、接受的中国海洋文化国际话语体系,也将对丰富中国海洋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生态系统大有裨益。

2译介内容选择:兼顾我国的文化自信与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译介内容是文化译介的核心要素,译介内容的可读性也是译介成败的关键,直接决定译介作品在受众中接受的广度与推广的深度。优秀的译介内容是中国海洋文化“传出去”与“走进去”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选择何种译介内容、怎样有效推动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国门,是学界亟待厘清辨明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译介工作者来说,那些既代表着中华民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形式,又符合构建世界海洋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的中国海洋文化文本,是对外译介传播的首要选择。

具体来说,囊括海洋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的中国海洋文化,自古就通过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记载传承下来,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与深刻的寓意内涵。在译介时一定要去繁取简、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彰显我国海洋文化的价值内核。例如,中国文化典籍《山海经》中的海神信仰、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中的渔盐生产文化、《武备志》中的造船和航海文化,都透彻还原了我国兼容并蓄的海洋精神文化与自强不息的海洋物质文化。而沿海各地的海洋博物馆、涉海景点以及海洋文学、海洋艺术作品、海洋故事传说的双语文本,也如实记录了中国海洋社会文化与审美文化中自由、融通的历史意蕴与民主、进步的精神内核。因此,中国海洋文化的相关文本覆盖面广、题材体裁丰富、信息量大,是进行海洋文化译介的一座宝库,亟待学者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挖掘与传播。我们应围绕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中国海洋文化与异域异质文化的互动,既对外推介我国原汁原味的海洋文化,又通过异化策略来丰富目的语文化,形成中外海洋文化、海陆文化之间的双向环流,为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译介途径拓展:实现多元化译介渠道多措并举

译介途径的拓展直接影响中国海洋文化译介的传播性,传播途径较窄会对文化译介形成桎梏,从而限制译介效果的实现。整体说来,我国海洋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仍处于探索阶段,译介途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深刻性,相对集中在大众传播途径之中,例如书刊杂志、国际互联网、广播电视节目等。

基于这一背景,我国的海洋文化译介应努力构建多元化、均衡化的译介渠道体系。首先,促进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的综合发展与多元互动,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海洋文化译介传播途径体系,逐步培育与规范市场运作,形成符合常规国际惯例的海洋文化译介格局。其次,推进官方渠道、大众媒介、公共外交、民间组织等多元译介渠道共同运行、联动发展,特别发挥民间交流在文化译介过程中的渗透作用,全面提升中国海洋文化對外译介的传播性,使其成为彰显我国海洋特色的中华文化名片。

4译介受众开发:提高译介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译介受众是否满意、对译介内容接受程度是否较高,是决定最终译介效果的关键,也把握着译介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不同民族、地域、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不同受众的阅读偏好、阅读动机与心理需求也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我国海洋文化可以得到所有国外受众的喜爱与青睐。同时,西方海洋文化在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中显示出的优越性,也为我国海洋文化对外译介传播造成了平等对话、提高文化认同感的障碍。

这就要求译介主体在充分挖掘译介内容、合理选择译介途径的基础之上,对译介受众进行有益开发,提升中国海洋文化译介的海外接受性。首先,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之下,日渐激烈的海洋竞争与多极的海洋关系格局,都要求我国打破西方海洋文化话语权的现有垄断,弘扬我国和平包容、互惠共利的海洋文化价值观,提升国外民众对于我国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应该明确谁是海洋文化译介的目标读者与目标地域,区别对待大众读者与专业读者,以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地区读者的接受需求。最后,针对西方受众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并不关注熟悉的这一译介现状,我们要重点关注中西方海洋文化所蕴含的共有价值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西方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敖攀琴.如何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7

(13):238-239.

[2]欧阳炎.中国海洋文化的包容和谐与开拓创新[J].人民论坛,2017(34):140-141.

[3]欧阳焱.充分展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内在价值[J].人民论坛,2018(7):140-141.

[4]汪升,朱奇志.中国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内容、原则与方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2):198-205.

[5]薛宏波,程宇飞.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译介缺失及破解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21-25.

(责编:赵露)

猜你喜欢

译介文化传播
奥尔特加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