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灵动性数学课堂的思考

2020-12-03陈风炎

名师在线 2020年31期
关键词:长方体动手笔者

陈风炎

(福建省福州市岳峰中心小学,福建福州 350011)

引 言

课堂教学是一种思维动态的推进活动,教师言辞再优美、华丽,学生没有听过或听不懂,也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考核标准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否呈动态发展,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在恰如其分地运用数学教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本文浅谈了三种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探讨了如何以动态方式推动数学课堂教学。

一、直观演示法——让课堂有声有色

直观演示即通过图、物体、影像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课堂的知识点,最典型的是其在“图形与几何”知识中的应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几何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直观的图形或实物,常被教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和性质。例如,教师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但在理解图形位置关系时,教具演示存在很大的缺陷,影响了学生对相关概念、性质的理解。如果几何概念主要以抽象的文字呈现出来,学生会难以理解,因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较弱,他们仅凭文字描述是很难想象和感知物体空间变化的,这样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动态的课件具有文字说明、直观图像、动态声音、空间移动等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呈现速度快,对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板书,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课堂时间、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

在多媒体教学没有普及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基本上是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或画图。为了保证学生能有效掌握角的知识,有的教师也会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但仍会有一些学生不会使用量角器,教师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和指导。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这个教学难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放大、缩小、闪动、移动、集合、链接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高效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等,进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笔者曾听过一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公开课,授课教师选择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动画片很熟悉,学习兴趣浓厚,该教师还结合教材设计了一个新的故事,并且将平移与旋转的知识点融入故事中。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发言积极,因为他们要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继续观看,所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一节课下来,学生就理解和掌握了平移与旋转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产生的。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这位上公开课的教师的教学条件,而且这位授课教师是用了很长时间才打磨出这样一节课,但这不是他们的常态教学。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不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又怎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呢,怎能创造灵动的课堂呢?

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网上也有各种教学资源,只要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教案进行合理的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使是平时的课堂,照样能上得有声有色。

二、情境创设法——让课堂引人入胜

数学源于生活,完全脱离生活的数学是艰涩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3]。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捕捉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某位教师在公开课上大胆地使用了“植物大战僵尸”这个主题情境,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笔者在教学这节内容时,使用的是例题情境,没有刻意地创设其他教学情境,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明显都不太理想。这样的课堂差异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什么样的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更吸引学生呢?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使课堂更加灵动呢?

笔者对本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情境的关注度顺序为:游戏第一、购物第二、设计第三,“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情境”就成功提升了课堂实效性。有的人会质疑,这样的游戏情境会不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探索需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修改和调整,使“游戏情境”既能促进教学又不会误导学生。

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不能推动课堂层层递进的教学情境,不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坚决摒弃。最能调动学生内需的是将知识融入学生生活所接触的事件中,让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知识点“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情境创设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因此“游戏情境”也好,“购物情境”也罢,只有学生熟悉的情境,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课堂才会灵动,教学才会有力量。

三、动手操作法——让课堂知行合一

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意义重大,学生累积的动手操作影像都将成为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助力,也能推动数学课堂的动态发展。没有操作、没有动手的数学课堂必然是贫瘠而乏味的,但是今天我们依然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状态:学具有限,有的教师会用课件代替教具,有的教师几乎什么教具也不准备,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更不要说动手演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能够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对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4]。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逐步掌握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且显著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指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标[5]。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笔者先让学生用纸张卷起一根根纸棍,再用纸棍拼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框架,通过动手操作,80%的学生发现12 条棱可以分成长、宽、高三组,每组的4 条棱是相等的,由学生的发现直接取代了笔者预设的讲解环节。因此,笔者顺势引出长、宽、高,并让学生放学后按照框架粘上合适的面,使其组成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等下一节课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学生就能总结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同,学生的这一发现让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呼之欲出。这样的课堂以动手为前提,并不影响课堂且有益于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和学生比赛同时折纸飞机,学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折出了一只能飞的纸飞机,而笔者故意折出一只不对称的纸飞机,不能顺利地飞。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了笔者折的飞机双翼“不对称”,这样就顺利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此外,教学“长方体”时,笔者让学生测量了教室的长、宽、高;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笔者让学生到操场上感受方向;在学习“长方形周长”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测量,收集数据……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思维碰撞不断;课后,他们继续讨论,意犹未尽,带着疑问和观点期待下一节的数学课,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灵动的课堂。

结 语

数学课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过去教学的呈现,也是将来教学的基石。教师在解剖一课的同时,也要关注它在整学年教学中的影响,以及在学生一生学习中的延伸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追求一节课的精彩,还要不断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寻求真正的“生命化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猜你喜欢

长方体动手笔者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抓不变量巧解题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