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活着》作为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2020-12-02李玥曌

北方文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电视剧传播媒介

李玥曌

摘 要:作为小说文本存在的《活着》,因为其独有的世界观、文学价值、受众集群的高认可度,被电视电影媒介的制作者相中,最终改编为影视剧,并在荧幕中热播。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高质量的小说文本被改编为影视剧是大势所趋,传统文字语言媒介的影响力相对比较有限,受众群体大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而反过来看影视剧媒介的受众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少年都广泛存在,所以说《活着》依靠自身的价值属性实现跨媒介传播是具备积极意义的。从电视剧和电影的创作环节来看,不少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作品都是多媒介并举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改编文学艺术作品可能会导致其质量的下降,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也不少。有鉴于此,笔者从《活着》的跨媒介传播实例出发,探讨优化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渠道。

关键词:活着;文学;电视剧;媒介;传播

一、引言

不少的电视剧、电影艺术作品都是从高水平、高质量的小说文本改编出来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闪灵》《魔女嘉莉》在大银幕的成功,这说明一个高质量的文学文本能够较好地保障影视剧产品的质量[1]。中国不少的影视剧作品也是采取的这种手段,例如本文试图探讨的《活着》就是相对比较突出的因为小说本身出彩的质量而实现跨媒介传播的情况[2]。《活着》作为改编为影视剧的文本样式,其本身的质量就已经能够保证改编影视剧的水平,所以选择高水平的小说文本作为跨媒介传播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说《活着》实现跨媒介传播的特征

(一)强调主题思想

我们都知道,观看影视剧版本的《活着》的受众群体,其学历水平多元化,年龄结构差异化,对于《活着》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感知会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影视剧制作者一定要强调文学文本中蕴含的主题思想,让观众感觉到容易理解[3]。《活着》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为观看的群体呈现出客观社会结构中不稳定性因素对每一个弱势群体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多媒体渠道的展示差异,其核心主题思想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小说文本中,通过压抑的、文字层面的死亡暗示现实的残酷与血腥,消极悲观地提出接受客观事实的人生观,这种被动忍受的“活着”呈现出感性化、被动性、消极性的缺陷[4]。多媒体平台中的电影《活着》,则是通过视觉层面的直观冲击,让观众感知到生命在社会中虽然是无力的,却也依然要积极应对,残酷的现实生活虽然对个体来说是不可抗力,每一个生命都是无奈和脆弱的,但是仔细耐心地观看后,我们可以知道电影版试图积极主动地引导观众学会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电视剧版本的《活着》,因为受众面更加广泛,福贵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福贵的人生不是片面地追求“活着”,人物角色形象更加得饱满化,人物社会关系更加得错综复杂,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表达是多元化的,福贵应对生活的灾难不再是被动消极、无可奈何、必须接受,而是学会从困顿中寻找哲学层面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是一个人灵魂层面的进步和成长。

(二)角色形象塑造更加得鲜明立体

影视剧版本的福贵可以通过人物角色形象塑造的视觉效果提升其立体感,本文从电视剧版本作为参照物,可以发现制片人有意识地、主动地调整了男主角福贵的角色形象,其塑造技巧更加得多元化、视觉化。电视剧版本的男主人公在剧情中显得更加桀骜不驯,从小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还做过不少坏事,但是这种不良的行为不是邪恶,而是一种疏于管教的“不懂事”,所以男主人公和家珍的爱情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观基础条件的。年少无知的两人从小就认识,这也是整个电视剧补白的地方,小说文本不能够深入描写的故事内容,可以被影视剧媒介更加细腻地描绘出来。两小无猜的福贵和家珍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具备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最终才会两情相悦。跨媒介再加工艺术作品还会存在角色形象的转移,最为突出的情况便是福贵的妈妈原本在小说媒介中的角色形象是一个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无私母亲,但是在电视剧荧幕媒介中,妈妈成为一个深宫大院里面无知、小气、野蛮的老太太。

显而易见,荧幕媒介对于人物角色形象的调整是为了顺应影视剧时间相对较长、角色关系复杂化、人物形象多元化、个性立体化,相对来说,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耗费观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看,所以人物角色形象会更加立体、社会关系结构会更加复杂化,为了增加故事情节内容,影视剧的改动实属必然。电视剧版本里面增加了新的人物角色,例如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潘少爷、胡老师,他们的角色形象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让故事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错综,支撑起了一些故事内容。同时,人物角色形象的调整也顺应电视剧主张和强调的主题思想内容,电视剧版本的主题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生活的力量,是支撑个体发展的动力。屏幕里面的角色有别于小说文本,小说文本里面的角色是被动的、消极地接受死亡与艰苦,而电视剧媒介版本中的家珍是自主地、主动地想要和福贵在一起,呈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电视剧版本中,凤霞被二喜救了,所以才导致了二喜的死亡。这些故事发展脉络顺应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情感纠缠的内容要素在电视剧媒介版本中相对更多。

从剧本内容角度来分析,电视剧版本里面的改动确实很多,这也与跨媒介传播的核心动机存在必然的联系性,文学文本存在的价值是抒发作者抽象思维层面的情绪,其创造的经济收益、经济价值相对低于影视剧,而影视剧媒介存在的必然核心动机便是获取尽可能高的收视率,得到最广泛观众的认可。

(三)跨媒介传播对于故事节奏把握的明显差异

慢工出细活,文学作品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耐心的细嚼慢咽,才能够创造出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但是从影视媒介的角度来看,尽可能快地达到知名度的提升是其重要动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跨媒介传播对于故事节奏把握的差异就十分明显了。一般来说,电影的成本投入相对更大,突出的矛盾性、紧凑的故事情节都需要在短短的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成本中完成,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节奏助推器。最为典型的情况便是男主人公将所有家当输光了,小说文本中侧面描写亲属的悲痛和伤心,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一发生这个事情龙二便带着大波人马来收房产。这种视觉层面的冲击、故事节奏的紧凑可以给观看电影的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盛宴,直白的电影媒介传播技术,能够较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镜头的调整、切换、转接都是肉眼可见的,徐老太爷淡定从容的画押,可以看出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是多么的坚强。但是随着剧情的变化,徐老太爷画押后立刻用自己的拐杖去殴打败家子福贵,这种情节的急转直下,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角色情绪层面的变化,可以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心理走势,最终我们可以直白地理解徐老太爷怒火中烧后无法控制自己气绝而亡。强烈的对比、直观的视觉冲突、充满矛盾性的故事节奏便是电影媒介最为常见的特征,能极大地获取观看者情绪层面的调整,明显从视觉层面调动观众的心理变化,对男主角的行为也深恶痛绝。

三、结语

小说文本的艺术价值最为突出,但是随着跨媒介传播行为的不断增加,因为小说本身的价值属性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情况越来越多,小说文本呈现出理想主义、情绪化的传播趋势,电影电视剧则更加强调视听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与改编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矛盾冲突、详尽的故事脉络,从而招徕更多的观众。小说《活着》的改编与其他的同类型的小说文本的改编一样,具备符合市场利润的价值,也有文化层面的意义,跨媒介传播活动必然存在缺点与优点。制作影视剧、小说文本撰写者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深入的、积极的、耐心的、细致的为影视剧与文学小说文本的整合提供更多理论层面的参考,开辟更多技术层面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谢坚.“活着”的巧克力哲学——《活着》和《阿甘正传》的对比赏析[J].电影文学,2018(05):58–60.

[2]季艳茹.文学依托下影视剧的艺术特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01):63–65+81.

[3]专访新湃传媒首席内容官杨夏:《陈情令》低魔幻、轻武侠的IP改编有核心,也有坚守[J].电视指南,2019(19):16–19.

[4]李爽,謝敏.图像媒介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9(06):23–25.

猜你喜欢

电视剧传播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