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语境下经济发展研究

2020-12-01韩琨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经济政策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韩琨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对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基于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阐述,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采取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8-0135-02

一、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一词含义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社会的不同生产关系,能够映射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国家的广大民众在生产、消费、分配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如果在社会学的层面上解读“经济”,可以说是能够反映出整个社会及其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的。政治经济学中曾提出,国民经济是国家政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可以决定国家政治,但政治同样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而又统一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够决定国家的政治走向,另一方面政治又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足够重视经济的基础性,也必须理解到为什么我国、我党的各届领导人都在反复地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因就在于经济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离开了经济基础便无政治可谈。经济反映地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我们不断强调解放生产力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此类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是搞活了经济。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两点:一是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谐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广大民众都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虽然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手中的财富,但财富确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才提出了“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口号。我国政府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搞活经济、提高收入、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改善民生水平,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和谐”二字,这属于精神层面,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一种心态。但人们的追求首先是在满足物质层面方面,只有物质层面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考慮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必须依靠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无忧才是精神生活的开始,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二)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宽松的经济政策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浩劫造成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动荡,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民族工业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夹缝中一次次的崛起,但又一次次地遭到失败,始终没能实现真正的复兴。而新中国成立后,当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时,首先开始迅速复苏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总和,只有社会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从事社会化生产,生产资料逐渐充实,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我国政府在政治上着力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和谐社会要优于稳定社会,是稳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稳定的社会关系,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造成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失衡,不和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我国在此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确保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不失稳定。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政策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去计划经济”成了当时的当务之急。计划经济已经离开我们近40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虽然否定了计划经济,但并没有否定计划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重拾计划。对于市场经济,有学者曾将欧洲化的市场经济称为“放任自由的经济”,顾名思义,过度的自由就是放任,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前者追求的是“自由”,他们的各项国家政策都以此为基础;而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则是平等,我们提倡人人平等,取消社会等级,主张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都是基于对“平等”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表现形式[1]。早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也是在经济上追求平等的一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平衡了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的关系,宏观上采取计划的手段进行调控,微观上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并提供优越的经济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虽然我们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不等于任由贫富之间的差距无限制的扩大。当贫富差距悬殊时,我们可以利用经济政策进行引导,甚至是政治扶持,目前的定点扶贫就是最好的例子。二是继续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道路。依法治国是我国政府一直提倡的治国理念,将各项经济主张和经济政策纳入国家法律的范畴之内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对经济的整体构架科学地落实到经济层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化经济,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可能是放任的自由经济,更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资源分配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调节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经济活动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三是抑制地方保护。各地方政府在执政过程中,都肩负着扶持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这一重要任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然要出台一系列地方政策,这也是地方政府的权力。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的可配置资源越来越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快速扶持本地企业,往往忽略了国家的整体规划,过分的参与了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厚此薄彼。所以,我们为了维护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就必须抑制这种现象的滋生,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使各企业之间可以在公开的环境下公平竞争。

(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习惯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农业产业、工业产业、服务产业(也称第三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又出现了第四产业,即信息化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之间的轮动也始终没有停止,但如果单靠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话,会存在滞后现象,某一产业的产能过剩和另一产业的产能不足便是滞后现象的通常表现,这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合理地引导经济发展的走向。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在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产业之间的轮动并不是突然开始的,更不会戛然而止,政府通过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总结,不难预见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供需之间的微妙变化。预见并积极顺应、配合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响应,主动调整,不仅可以避免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可以促使国民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保证农业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传统种植作物的种植比例,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丰富老百姓的蔬菜市场。二是逐步调整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比例,可在部分农区内适当增加畜牧业养殖的投入。从民生角度考虑,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产值一般会超过农业的50%以上。三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思想,积极扶持林业,鼓励退耕还林,“青山绿山才是金山银山。”四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合理规划近海捕捞,鼓励扩大远洋捕捞,防止过度捕捞。

工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我国的工业发展一直以基础工业为主。随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工业产业也应积极进行调整,在保持基本面良好的情况下,着重在五大方面进行积极布局: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在质量与效益方面取得的效果;二是深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这四方面的整体能力;三是提升工业产业链的整体水平,工业的整体能力体现在综合水平上,所以要推进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四是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业刺激措施,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激发工业企业的内生动力;五是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实到工业产业,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服务业近年来始终保持着快速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的发展速度尤为显著。在新基建的助力下,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以,应积极助力服务业的各项改革,鼓励对外开放,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是按照个人的劳动力计算其应得报酬的资源分配方式。但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虽然是按劳分配,但是却无法达到收入平等和生活水平均衡。正因为如此,国家应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把握按劳分配这条主线,又要防止因收入的差距造成的贫富差距,既要强调收入公平,又要保证社会公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主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鼓励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刺激经济,扩大就业。缩短地区贫困差异,关注贫困人口,定点扶贫,积极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想办法,找出路,努力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崔伟华.推进和谐发展需要“再改革”[J].理论探讨,2010,(2):21.

[2]  張卫华.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J].政法论丛,2005,(5):10.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