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循环农业与山区乡村扶贫联动发展探索

2020-11-28刘朋虎陈华刘韬

鄱阳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

刘朋虎 陈华 刘韬

[摘 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有助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产业扶贫质量与效益。福建宁德乡村开发扶贫模式的实践成效证明,实施科技扶贫与生态循环农业联动发展,有利于山区乡村科技创业,并有效提升农民增收水平;实施生态经济与乡村产业绿色振兴技术,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新时代对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应进一步结合山区乡村实际并深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因势利导优化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化开发体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优势创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经营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引领创业并优化构建乡村科技兴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乡村基础性设施并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脱贫攻坚;生态循环农业;宁德模式;乡村產业升级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成果不断巩固与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精准扶贫之路。中国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主导了一系列多元主体参加、各方力量齐集、全员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重点通过扶志和扶智来提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动力和能力,在深入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所取得的减贫成就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①尤其是福建省宁德市乡村扶贫的实践与成效,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过去曾因“老、少、边、岛、贫”的系列形象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②1984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一封读者来信,反映当时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贫困状态,①同时在头版位置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②拉开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赤溪村由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寿宁县下党乡位于宁德的大山深处,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乡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乡访贫问苦,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帮助解决发展难题。2019年8月下党乡6位党员干部群众受乡亲们委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乡脱贫的喜讯,表达了乡亲们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③

赤溪村与下党乡的典型经验是宁德扶贫模式的重要内容。开发扶贫的宁德模式具体内涵包括:艰苦奋斗,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扬长避短,坚持因地制宜,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完善机制,坚持发挥优势,着力壮大特色产业;持之以恒,坚持双赢目标,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宁德开发扶贫模式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创新思维的成功实践缩影,其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则是贯彻“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作风和“绿色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集成创新的成功实践。事实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了较为迅速的态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就总体而言,仍存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高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有限等发展瓶颈问题。因此,在科技扶贫与脱贫攻坚新形势下,宁德山区乡村的开发扶贫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技创业扶贫与精准脱贫攻关的联动发展实践,不仅注重进行山区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扶贫联动递进模式的探索,促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项目导入,而且注重绿色农业与生态产品的集约开发,推动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这些举措均取得良好的成效,对深入有效地实施中国扶贫开发战略,以及做好其他地区的开发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④实际上,实现精准脱贫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基础。新时期国家对沿海山区乡村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实施产业扶贫开发,按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又要有效防控污染环境,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⑤这就要在以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推广基础上,更加注重推广既保障农业优质增效又保护生态安全的“双赢”集成技术。实践表明,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不仅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美丽家园。很显然,新时期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障数量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注重质量安全,提高社会效益;更要维护环境安全,提高生态效益。要努力实现这一综合目标,就要发展规模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进而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有机融合,着力推动乡村传统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当前,国家着力倡导整体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统筹考虑。

一是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20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都注意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以及农田土壤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的普遍现象,特别关注并评估了化学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率先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再生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等模式,力求以多种农业方式替代常规的化学农业,但收效甚微且难成规模。直至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应运而生,才有效加快了化学污染防控与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都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耦合原理而构建起来的生产体系,其生产的农产品被称为“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等。当前,现代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兴起,它具有三大特点,即: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整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手段,建立复合生产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大优势技术的优化叠加,从根本上保障安全食品生产。

三是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探索农业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各国不断提出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概念及其生产模式与技术措施。应当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要求更高,环境要求更为严格。从内涵上认识,生态循环农业是常规生态农业的高级延伸发展模式。当前有条件的地方正在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不仅仅是以有机肥料和环保饲料分别满足作物和畜禽营养需求,而且需要构建种养加循环利用与优质产品生产体系,还需要创立农牧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

四是有效满足城乡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因为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规范化发展无疑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开发的基础与保障。可以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

二、生态循环农业与科技扶贫联动发展成效

宁德背山面海,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以上,拥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山区生态资源。在过去30余年的扶贫开发中,宁德山区乡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享有“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栀子之乡”等称号,涌现出一批科技扶贫与精准脱贫示范村,创立了以科技兴农推动产业扶贫的新道路与新经验。宁德山区科技扶贫创業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成效证明,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要把乡村脱贫攻坚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实现精准脱贫与产业绿色振兴,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发展。如何开展山区科技扶贫与生态循环农业递进式实施,宁德乡村采取了六个方面的有效举措,取得良好进展与实践成效。

一是促进生产和生态的深度融合发展。福安市乡村推广应用生态葡萄园模式和循环农业技术,把发展乡村循环经济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守住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并且在脱贫攻坚项目实施中尤为注重提高资源产出率,着力推广包括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以及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九节一减”系列技术。①福鼎市乡村的做法是:因地制宜优化构建山区乡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创新生产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增加劳动收益;壮大家庭农场,强化循环利用;创立产业体系,形成规模产业。

二是形成多功能生态循环农业大产业。周宁、屏南和寿宁等县乡村重点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创业扶贫,在技术推广方面紧紧把握六个要点,即:调整优化结构,发展优质蔬菜产业;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健康养殖产业;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立体种养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秸秆利用产业;普及推广沼气,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挥多样功能,发展乡村生态观光产业。通过这些举措,力求在山区乡村形成“林-草-牧-沼-菌”“畜-沼-粮(菜)”“畜-沼-鱼”等多种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乡村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点。此外,这些地方还注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山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及其支撑服务能力。古田县发挥食用菌产业的优势,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来拓展现代循环农业,包括适应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共性技术和链接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食用菌工厂化集约生产的关键技术、生产装备和先进设施的创新。其攻关重点包括: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菌渣制备有机肥料,微生物农药筛选与利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技术。柘荣县山区乡村发挥山清水秀的优势,以发展太子参及其生物医药产业为引领,创立山地循环农业产业基地,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与乡村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产业联盟,形成植根于本地且富有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

四是实施循环农业“互联网+”的建设。宁德山区乡村深入实施新时期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水平,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乡村生产要素、农业资源环境、市场供给需求和生产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同时,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扶持政策,因势利导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鼓励互联网企业进入乡村,帮助专业合作社或者联合家庭农场建立农村电商平台,以建设农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有效加强产销衔接。科研部门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种植、健康养殖、水产开发、粮食储运等产业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将物联网示范建设与运营逐步拓展到农业生产全领域。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和培训农民骨干。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知识与技术培训,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谐共赢的生产观,组织农民骨干深入学习和贯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①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因地制宜导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培训生产规程与配套技术,实施乡村特色农业开发,推广农牧渔业清洁生产,开展废弃物质综合循环利用。近年来,宁德市重点以山区乡村为基本单元,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多功能型农业理论与生态循环技术研究和普及推广,重点包括多功能型生产模式和生态循环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创立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与开发项目扶持计划,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鼓励更多具有专业特长的进城农民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回村创业。

六是加强部门及企业的协调统筹推进。宁德以山区若干乡镇为示范点,研究制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协同推进工作的责任制,力求整合目标、力量、资源、资金于一体,形成脱贫攻坚整体力量与合力协同效益。农业管理部门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力求成立专门协调机构,明确不同部门任务分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多功能型农业发展推广体系,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评价制度。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科技部与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宁德市农业部门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合作实施协同攻关项目。科技人员以宁德市6个山区乡村为专题研究与集成推广基地,深入实施“乡村科技扶贫模式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在学习借鉴宁德地区精准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科技人员针对宁德市山区乡村现代农业与产业扶贫的发展实际,将新品种与新技术等先进要素导入精准扶贫实施工程之中,提高科技扶贫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推动山区农业产业绿色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生产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

产业扶贫需要找准路子并突出特色。因此,要因势利导编制贫困地区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做到乡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方案,户有脱贫项目实施,通过生产生态耦合与绿色产业发展这条“主线”,突出特色选产业,突出市场选产业,促进创新与创业、生产与生态、产业与扶贫的紧密结合;突出生态选产业、融合选产业,促进产品与市场、科技与产业、项目与农民的有效对接。产业扶贫需要项目带动,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产业扶贫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兴农优势,注重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的有机结合,助力增收致富与精准脱贫。宁德产业扶贫与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表明,科技扶贫与科技创业要注重集成推广、运营模式、项目带动等方面机制创新,要注重家庭农场、基地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统筹协调。宁德山区乡村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创业项目带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启动了科技推广团队建设计划,以项目带动形式,重点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引导科企结合与科农合作,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扶贫与农民增收致富。在具体项目选择中,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主动了解产业帮扶需求,优化选择项目,开展院地合作;实用技术推广深入贫困乡村,与地方政府和农业、科技、扶贫等主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引进导入农牧结合项目,以构建生态循环模式为切入点,配套品种与技术,促进科技创业项目落地;带动家庭农场与骨干农户发展乡村绿色开发产业,促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还与宁德农业职能部门协同合作,以建设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核心内容,重点帮助相关山区扶贫重点乡村制定方案,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推广,通过项目实施与科技服务,培养一批懂技术、用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①通过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立体种养、农牧结合等项目带动与科技帮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创立新模式、新机制,为山区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是实施示范基地引动。在宁德市周宁、柘荣、寿宁、古田、福安、福鼎等县(市)相关山区乡村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帮助制定乡村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路与对策。具体做法包括:其一,因地制宜发展立体种养产业,实施循环利用与高效开发。例如引导山区乡村家庭农场,优化构建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平地种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绿色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其二,因势利导推广小康生态村庄,建设绿色家园与庭院经济。以建设生态农家、庭院沼气、清洁能源,以及美化绿化、美丽家园为主体,发展宜居宜业的山区小康生态乡村,既发展绿色生产,又建设美丽家园。其三,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环境优势,引导发展乡村生态型经济。如福鼎市赤溪村通过打造生态茶园与美丽乡村,建设了集产品流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经济业态,目前该村已基本实现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实施,成为远近闻名的精准脱贫与生态文明示范村。

三是实施集成推广联动。主要开展“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集成推广与组织方式。“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创立并与福建地方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共同打造的,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个特色平台。该平台因势利导引进科技小院建设模式,让农业科技人员进驻乡村,建立科技集成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以现场指导教学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家庭农场开发,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和品质水平,提升产业与效益水平,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派一批科技人员参与“专家大院”建设与运营,在宁德市古田、周宁、寿宁、柘荣等县引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重点推广立体种养集成创新模式与实用技术,废弃物有效消纳及匹配转化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及高效防控技术,肥料农药双减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山地生态果茶园模式构建与技术,乡村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设计与技术,低产园地土壤综合改造提升技术,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地力保育技术,林下立体种养与生态经济开发技术,菌业高质量生产与智能化栽培技术,农业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技术,微生物发酵与高效生物农药开发技术,专用益生菌筛选和系列产品开发技术,作物秸秆作为旅游产品与加工工艺,新型高效有机肥配方及其加工生产线,山地地力培育与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和集约开发,以及科技扶贫基地与定位观测大数据技术等18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取得良好的推广应用成效。

四是实施技术培训推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分重视农技培训工作,除了定期开展每月一期的全省农村专业技术远程培训之外,还全力支持福建省农村科普服务中心,在福建教育电视台专门开设《乡约科普》栏目,每周选播3个乡村科普与农业推广节目,形成月有专项、周有专题的线上培训新格局。同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各专业研究所每年还承担了省、市、县、乡镇各类培训工作。根据年度工作报表统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每年派出科技人员超过2500人次,深入全省乡镇、农村,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深入开展科技培训,组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产技术及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近2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万人次,其中接受技术咨询7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培训近50万人次。近两年来,宁德市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又开始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业管理干部及农村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共计5000多人次,其中已有200余人开始创业。通过各类培训,广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积极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型模式与先进技术,系统介绍各地发展乡村生态经济的成功经验,帮助制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家庭农场与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并帮助协调解决相关技术问题,从而助力山区农民脱贫与增收致富。

五是实施科技服务牵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基层科技人员密切合作,发起百名专家兴百户行动。通过科技人员直接联系家庭农场,指导山区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特别是在农事农时之际,项目组科技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进行生产指导。通过依托科技推广服务团队的其他专家联系贫困户与家庭农场,达到因地制宜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实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个村、服务一大片的目的。参与科技扶贫项目攻关的单位除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茶叶研究所之外,还有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单位同时选派了一批教师与研究生参与科技培训与集成推广工作。科技扶贫项目实行联合组队方式,根据不同科技扶贫与不同推广内容,组合相应专业科技人员,定点定期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例如利用宁德市内陆山区丰富的林业资源,按长、中、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引进相关生产企业,引导农企合作,分期分批在山区已成林的人工林或残次生林中间种植食用菌、药用植物等经济植物,并在林间发展特色养殖业。以“企业+农户+科技”的模式运作,在山区乡村建立林-草-果(茶)-菌-肥复合系统示范地3500畝,通过耦合体项目经营,推广总结出林下立体绿色种植模式,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经营的科技创业骨干。

通过生态循环农业与科技扶贫联动发展,助力山区贫困乡村精准脱贫和农民增收致富,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科技扶贫方式。宁德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助力产业扶贫与农民增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共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一是要以机制创新促进乡村产业扶贫。要注重市场需求导向,选准重点发展产业,鼓励科研人员带技术、带品种、带项目投身到科技扶贫事业中,进村入户、进企入场,以科技服务与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专业合作社或创办企业。重点是要推广增产增收,开发效果好且适合贫困山区乡村实际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二是产业扶贫要选择好绿色发展项目。现代化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最大的优点在于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有利于提高综合生产水平。通过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全面规划区域农、林、牧、副、渔各业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区域持续发展能力。全面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使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三是乡村发展需要编制产业振兴规划。要因地制宜引入科技扶贫创业与绿色农业发展项目,因势利导实施乡村扶贫与精准脱贫规划多规合一,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山区乡村振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衔接。科研院所要积极参与扶贫规划编制工作,提早介入,提出建议,将科技兴农与科技创业融入山区农村扶贫工作全产业链之中,实现山区乡村生产生态高质量的持续发展。四是实施产业扶贫要与生态扶贫相结合。贫困山区通常都地处偏远,生态环境相对良好,选择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开发项目,不仅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乡村资源循环利用率;既有助于发展科技生产能力,又有助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五是要为乡村科技服务提供厚实平台。目前,政府各相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科研院所在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作用,邀请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科技扶贫工作,搭建平台,完善体系,着力为科技人员提供便利条件。新时期科技扶贫与科技创业任务更为艰巨,因而要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配套相关项目,开展精准服务科技扶贫工作,让科技人员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科技人员则要主动肩负起扶贫工作责任,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

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谋划新时期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离不开乡村绿色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也离不开具有区域优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有效支撑。①这是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也是现阶段产业振兴与扶贫开发耦合联动发展必须重点推进的工作。②很显然,山区精准扶贫离不开科技兴农,乡村科技兴农要注重农民增收。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是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行动,集成推广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技术,为乡村绿色振兴与高优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很显然,促进新时期产业扶贫与科技创业相结合的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巩固与提高乡村扶贫及其精准脱贫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优化构建区域或者流域绿色农业开发体系,因地制宜引进与扶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通过农牧草有机结合、农牧菌合理配套、废弃物循环利用、多层次立体种植、智能型生态农业、耦合型林下经济、组配式庭院经济、循环型流域开发、康悦型休闲农业等生产模式创立和技术体系配套,有序推进山区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力求从根本上扭转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的不利局面,为实现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宁德乡村绿色产业扶贫与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可为科技兴农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发展积累厚实基础。①例如,在周宁县发展生态循环菇业生产,在福安市发展生态葡萄果园建设,在寿宁县推广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古田县推广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模式等,都取得良好进展,一方面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区乡村科技扶贫与产业绿色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如何实施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始终是重要的时代命题。就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构建与科技攻关而言,要强化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与提升秸秆多层次循环利用工程,实施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二是完善与提升农膜回收利用与治理工程,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及其地力多元化保育技术;三是完善与提升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化工程,实施农产品高效优质生产与绿色化耕作管理技术;四是完善与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治理工程,实施畜禽水产健康养殖过程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五是完善小流域污染防控与有效治理工程,实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管理与推广机制创新;六是完善与提升农业产业化资源节约工程,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并强化有效管理。

2020年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关头与收官之年,在完成精准脱贫的光荣任务之后,依然需要保持巩固提高与创业致富的强劲势头,继续整体优化构建农业绿色振兴综合体系,并有效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包括“保障三大安全”“提升四个效率”“实施六个工程”“推广六项技术”等。要充分发挥科技创业的引领作用,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来带动科技创业与精准扶贫,以实际成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要积极探索优化生态经济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并及时总结推广不同区域、不同方式的产业脱贫致富的先进经验和科技创业模式,以求巩固各地产业扶贫与精准脱贫成果,并持续推进科技兴农与乡村振兴取得实效。②以整体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来强化乡村生态经济产业振兴,这是未来乡村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方向。就发展对策而言,需要把握好五个重要环节。

一是要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应当摆脱惯性思维,突破常规化学农业原有生产技术框架,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乡村建设为主线,创立并完善乡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目前,国内传统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基本上仍属于化学农业的改良模式,大多数仅将原来模式中的化学物质简单改为生物物质作为体系投入物,采用“换方式”和“打补丁”的措施,并未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体系。新体系构建就必须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与山区洁净场地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并形成具有较高生产力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体系,力求达到效率和效果、产品与产能以及高产与优质的统一。就生产体系优化建设而言,要注重把握生产过程中农牧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近年来,因地制宜构建农牧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集成推广体系,已成为国内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经验,其核心内容包括农牧结合、环节匹配、模式选择、保护耕作、病虫防控、产品销售、加工过程、仓储运输等严格管理环节。生产运作需要进行严格核查,不仅要检验绿色食品是否符合基本标准,而且要更注重核查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绿色标准。中国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乡村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着力于更高的起点,整体推进山区乡村现代生态循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家庭农场运作要配套新举措,农业生产体系要取得新突破,生产过程管理要创立新机制。

二是要因势利导优化乡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体系。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强化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这是新时期赋予绿色农业的新使命。要在巩固乡村科技创业与产业扶贫成果基础上,依托山区良好生态资源优势,以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带动乡村家庭农场创业,以流域生态经济项目集成开发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企合作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与农民增收。宁德山区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成效表明,全面推进循环农业与生态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的实现。优化构建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体系,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因势利导构建模式。例如福鼎市小康生态村庄建设与农旅结合项目实施,福安市生态循环果园建设与康养茶园模式推广,屏南县生态旅游经济建设与乡村农耕文化产业,古田县集约智能菌业开发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柘荣县生物药业潜力挖掘与农田立体种植产业,周宁县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与高山智能设施农业,寿宁县新兴菌业培育壮大与特色食品加工产业等等,这些将是新一轮乡村绿色创业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其实施成效将集中体现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优势叠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目标,有利于促进绿色振兴与美丽乡村协同共进。实践表明,以科技服务带动生态经济开发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带动专业合作组织骨干人才培养,深入探索山区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科技扶贫联动发展,必将有效助力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精准脱贫致富。

三是要发挥优势创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经营体系。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除了要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之外,还需要进行组织管理与经营机制的创新,优化并构建充满乡村活力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体系。只有鼓励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促进大型农业企业与乡村家庭农场之间统筹协作;只有形成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创业联盟,才能促进优质产品生产者和城乡居民消费者有效对接,进而有效促进技术、市场和信息的整合与联动。生态循环农业的旺盛生命力在于持续的经济利益驱动力,只有优化统筹资源节约关联技术和投入物效的内在关系,才能促进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和产品效能达到正向效应,从而扭转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目前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上,而且体現在以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创立新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体系,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绿色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与使用绿色品牌农产品。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态产品消费群体,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未来生态循环农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①实践表明,集约化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需要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在注重生产质量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产品品牌。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注重维持绿色优质食品长久而稳定的供应并创新产品销售模式,构建买卖双方相互提携的经营体系,优化创立并完善社区售卖有机农产品网络,不仅要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还要尽可能避免生产者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让农民可以专心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

四是要创新引领创业并优化构建乡村科技兴农体系。无论是振兴乡村生态经济还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乡村创业,因而要高度重视与强化国家层面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生产实际出现的突出问题,适时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组织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并建立标准化技术,提高生态循环农业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来有效引领中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高效开发。显然,构建乡村科技兴农体系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普及培训,培养乡村技术人才。目前仍有一系列技术需要突破,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创新并选育优良品种,高效有机生物肥料研发及工艺,智能化机械设备及标准化技术,病虫害防治装备及其预测技术,高效生物农药产品研发及工艺,生态循环技术及二次污染防控,绿色农业规模化经营监控技术,产品多样化加工技术与产业链,等等。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协同创新体系或者创新联盟建设,强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替代技术的攻关研究与规模化集成推广,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学习借鉴国际生态循环农业先进技术,尤其是加强与日、韩等亚洲国家之间有机循环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五是要强化乡村基础性设施并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序转型与升级发展的体系,要因势利导启动新时期全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及其行动计划,从区域层次或者流域层面进行整体布局,并对场地环境进行统筹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规模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并完善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绿色农业发展实际,分类制定乡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计划,实施流域性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综合网络体系与监测平台建设。就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而言,需要把握五个要点:一是要依法管理,力求从顶层设计上规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法规。二是要政策引领,力求深入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三是要投入保障,力求统筹制定乡村绿色生产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补贴标准。四是要集成推广,充分发挥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引导与推广职能,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技术推广管理机制。五是要严格认证,创新并完善绿色生态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六是需要科技支撑。农业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协同相关企业,联合创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与集成推广服务体系,助力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农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五、结语

宁德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联动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经济振兴树立了样板,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与全面小康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农业高质量振兴目标,促进现代循环农业与乡村生态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耦合联动模式与接口转化技术,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协同攻关,着力寻求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和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为此,既要保障山区农民取得绿色开发效益,又要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乡村。同时,力求创立更加有效、更加便捷的技术体系及其配套设施与先进装备,从而助力山区乡村农民脱贫致富与增收增效,为建设“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俊暐

责任校对:徐 敏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作用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浅见
脱贫攻坚战中媒体的职责与使命
关于溆浦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