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

2020-11-26文/刘

时代经贸 2020年29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申报管理系统

文/刘 伟

导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制度不断更新,财务的管理职能不断提升,尤其是在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需要自发探索有针对性、符合自身需求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充分考虑预算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机制,形成预算的全过程监控,提高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达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一、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与效率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高校是由多校区、多学院组成,其财务管理、预算数据、预算执行、资金活动等操作都十分复杂。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效率的预算管理系统,打破地域的束缚,通过信息的共享,能使高校各部门准确地了解其年初预算及后期调整情况,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与手工管理相比,高校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方便与快捷,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有利于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执行力

通过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账务管理系统的衔接,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化系统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根据权限功能进行审批管理,优化执行反馈,以加强高校预算的执行力。

(三)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信息化的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准确、便捷的数据传输,完成资金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高校财务部门通过对各项资金的数据汇总与分析,制定及时的财务决策。同时,预算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对财务各项数据信息与历年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提出智能化建议,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环境较差

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决算以及预算监督与绩效考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可是,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未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这极大地制约了预算管理有效发挥其功能。

预算管理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如何能更好地强化高校管理者地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各部门人员的预算观念至关重要。在大多数高校当中,往往高校主要领导及其他相关领导或多或少都存在对预算管理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院系的工作人员更难形成良好的预算意识,无法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合力。

(二)预算编制准确性和科学性较差

根据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上级主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往往既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体预算的编报,又要保证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这对预算编报人员提出的要求较高。实际工作中,预算的编制往往还停留在利用Excel填报、人工汇总和整体测定的阶段,编制效率很低,准确性较差。

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大多数高校还是根据增量法进行预算的测定,但这种方法是在假定过去的支出为合理支出的前提下开展的,很容易造成预算松弛,其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待商榷。同时,财务部门作为高校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部门,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很难做到全盘掌控。尤其是收入预算,财务部门无法了解学校全面预算收入情况,如果各业务部门不进行相关的收入申报,预算收入将不完整,就无法真正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项目预算编制的归口部门和业务部门缺乏统筹。由于业务部门有实际需求,对项目预算的申报较为迫切,但业务部门需通过归口部门进行立项申报,而归口部门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往往有限,同时对具体业务部门要求的项目情况了解有限,致使项目预算编制松散、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在手工填报的情况下,大量繁琐的表格填报,使项目申报的业务部门和实施管理的归口部门苦不堪言,预算编报的准确性难以很好的得到保证。

(三)预算执行和控制效果较差

高校的预算执行和控制普遍较差,缺乏刚性约束。具体表现为:

一是预算调整情况较多。由于在前期的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高校中各部门往往更关心所获财务资源的多少,而忽视预算的准确度,导致编制的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这样就使得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调整,使预算难以起到管理与监控的作用。

二是预算执行进度不科学。大部分高校预算批复后,各部门的老师往往由于忙于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日常报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每年临近年终封账时,才想起有需要报销的经费,如不进行报销将被收回。这时,财务部门会出现大量老师和学生扎堆进行报账。如果再出现经费使用不合理、原始票据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整等问题,将进一步延长报销时间,严重影响预算执行进度。

三是缺乏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大多数高校的校内预算执行管理仅停留在部门项目的层面,例如招生费、教学业务费、就业经费、专业建设费等,但对各部门项目的明细经济分类科目,未进行预算执行控制;而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学校的预算需根据政府经济分类科目编制,这样就直接导致学校整体预算的失控。

四是预算执行未进行及时的分析反馈。手工预算模式下,预算与财务账务系统相分离,无法实现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及时反馈,无法满足预算的实时控制与管理。

(四)预算绩效考核未落实

预算的绩效考核作为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校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由于没有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系统,无法对预算执行的效益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预算执行的作用自然不能完全发挥。与此同时,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绩效考核没有跟上,预算实施的效果也就难以得到可靠的保障。

三、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预算环境的优化

通过搭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将各层级的权限功能纳入预算管理系统,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预算系统管理层级应分为三层:一是从高校顶层架构设计开始,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预算的审查与批准;二是财务处,负责预算编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三是高校各部门,负责编制各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预算内容。

通过系统的权限分类,约束各层级部门,调动全校参与,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也与高校各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预算系统的功能和各部门的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全员的力量,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以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预算管理是一个全面性的、全员参与的过程。

通过系统权限的设置,使全员参与预算管理,每个人可以看到与自己相关的经费的预算及使用情况,培养“先预算后使用,无预算不使用”的观念,让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得到真正落实。

(二)预算编制的优化

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预算的申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程序的约束,实现“二上二下”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形成行之有效的互动模式。“一上”时,各部门可以充分考虑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在系统中加入全面申报收入的提示,使部门全面申报收入情况;同时合理的提出经费需求,通过程序管理,要求对支出项目的明细经济分类的进行申报。“一下”时,高校在通盘考虑资金筹措的前提下,给各部门下达预算建议数。“二上”时,各部门在预算建议数下,综合考虑下年度工作重点,重新申报预算。“二下”时,高校形成最终的编报预算,并将预算指标批复给各部门。这样的一个互动式的编制方法,会有利于全员参与、全面统筹,保障高校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进行测定。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法可有效避免预算松弛的现象,但核定及测算成本较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零基预算法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支撑,降低测算难度;同时,系统可以提供历年的数据执行情况,给高校合理地采用增量预算法进行测定提供支持。对于客观性费用,在充分考虑绩效考核结论的前提下,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更加经济。两种方法应有机结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兼顾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高校应建立项目库,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系统管理。一方面在信息化系统中设置必要的权限,明确项目库管理归口部门,按部门职能理清责任;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高校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申报审批流程,通过系统协调业务部门与归口部门的关系。按照项目预算管理要求,提早准备项目申报,及时进行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论证,项目评审时仅安排年度评审,避免反复评审造成的资源浪费。经过评审的项目进入高校项目库,作为正式备选项目。这样,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可以结合经费情况,直接从项目库中择优选取项目进行申报,既保证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又提高了项目预算编制的效率及准确度。

(三)预算执行控制的优化

高校要尽快建设预算管理系统,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实现预算执行控制。在系统中设定预算控制指标,推进精细化管理,引入经济分类科目的控制,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考虑到预算的弹性,即在国家政策及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充分考虑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合理控制预算弹性。如差异性较大,则应启动预算调整机制,在符合相关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系统按照必要的程序完成预算调整。通过预算管理系统与账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力争实现实时预算执行反馈,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四)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高校应努力树立绩效观念,深入探讨考核方法,加快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根据部门业务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设定预算绩效目标,并引入预算管理系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对各部门预算经费的中期绩效情况进行考核,引导各部门合理安排经费的使用,避免年终突击使用的现象,科学高效的使用资金。年终决算时,利用信息化系统将预算执行结果和绩效结果与预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与得失,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各部门进行相应奖惩;同时将绩效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保障资金预算预期目的的实现,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以及效果,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的水平。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高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多优点,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与效率,有利于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执行力,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决策。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在预算管理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考核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从实际着手,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搭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改善预算编报程序,选择适当的编制方法,加强项目库管理,强化预算执行与控制,及时进行预算执行反馈,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从而充分保证预算管理体系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高效运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战略性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申报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高速运营管理系统
连锁餐饮企业预算编制与优化措施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浅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监理项目中的应用
企业预算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建议
整体预算编制方法的研究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