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及原因探究

2020-11-25高琼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就是中西方禁忌文化的差异,熟练掌握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有利于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误会和摩擦,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本篇论文试图从中西方在禁忌文化方面的差异入手,探究导致中西方禁忌差异的原因,以便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双方禁忌文化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对比;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禁忌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中西方禁忌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为了避免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尴尬和误会,交流双方有必要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文化,以确保交流顺利进行。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西方在称谓、数字、隐私等方面的禁忌差异,探究导致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的原因。

二、禁忌文化

“禁忌”是指“被禁止或者忌讳的言行”。“禁忌”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Taboo”,原意是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被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社会现象,当曾经的宗教禁忌被世俗化成生活习惯后,禁忌文化開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回避”某些话题和词汇。长此以往,这些被“回避”的词汇和话题便作为文化禁忌被保留下来。

三、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称谓禁忌

中西方在言语交流中,对于如何称呼自己、对方甚至是第三人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极具特点的自谦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再加之中国自古以来思想较为保守,等级观念森严,所以,在称谓方面,汉文化存在较多的忌讳。首先,汉文化在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常常倾向于使用贬低自己的态度,以此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品质。例如,在古代,普通人会自称为“鄙人”“在下”,老人会常常称自己为”老朽”,和尚会自称“贫道”“贫僧”等,此外,人们会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称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家为“陋室”“寒舍”等,称自己的作品为“拙著”“拙笔”;而在称呼对方及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物时,汉文化倾向于使用尊称,比如,称对方为“阁下”“前辈”,称呼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称对方家为“府上”“尊府”等。除此之外,由于森严的等级、长幼制度,汉文化中的称谓禁忌还包括不能直呼皇室、祖先和长辈的名字,且要避免取名与他们的名讳同音、同字。现在,晚辈称呼长辈时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伯伯、大哥”等。在人际交往中,不但晚辈忌呼长辈的名字,在不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人们通常以“先生”、“同志”、“师傅”等相称,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并没有太多的禁忌,除了古代对于上帝、王室、神职人员,人们选择尊称以外,现在他们的称谓都比较随意。普通人对于自己的称谓往往选择第一人称,称呼对方,也多选择第二人称,且熟悉的人往往就是直呼每个人的名字,他们并不会认为不礼貌,反而觉得很亲切。但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的人, 譬如是 doctor ,professor ,judge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称谓禁忌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总的来说,汉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更加注重自谦尊人、更加强调等级森严、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中国传统哲学一个主要派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意图通过道德伦理,内省反思建立和维系一个以等级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人们间的交际亦应为此目的服务。而西方文化更加追求不论长幼人人平等,对于等级、社会地位关注相对较少。

(二)死亡禁忌

不论在中西方,死亡都是一个人们本能选择“避免”谈及的词汇。因为死亡是人们不能逃避的自然规律,人们都不愿意直言,也不愿意面对,死亡禁忌也由此产生。虽然中西方国家都对死亡有所忌讳,但是在如何委婉表达死亡这一概念时中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死亡的委婉语一般来源于宗教,比如,佛教中说死亡就是去往西天的极乐世界,所以汉文化多选择“归西”等表达委婉避免直言死亡,而在很多西方国家,表达死亡的委婉语一般来源于宗教、戏剧、航海等多个方面。如,西方国家常常引用《圣经》中的概念,例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 depart to God(去见上帝),to go to the heaven(去天堂)”等。此外,英语中常用来代替“die”的词组还有:pass away,to be no more,to be gone,to kick the bucket等。汉语中也有其它对死亡的表达:逝世,去世,离世,故世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传统礼教而言,汉语中对不同地位、不同辈分人的死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天子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老人死称为“仙逝”“驾鹤西去”,小孩死称为“夭折”。另外有些死的代用词还体现了人们的感情色彩,例如“完蛋、翘辫子,见阎王,一命呜呼”等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除此以外,汉文化中避免赠送礼物时送钟表,也是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有不吉利的意味;人们还不喜欢数字“4”,因为“4”与“死”同音。

总而言之,对于死亡这一无法避免的现象,中西方都会选择用委婉的表达代替直言死亡一词,在这一方面,中西方并无明显差异,但由于中西信仰的宗教文化不同,选择用来表达死亡的概念也不同,中国多使用佛教文化中的概念,而西方国家多使用基督教文化中的意象等。

(三)老龄禁忌

中西方对于“老龄”的观念截然不同。因此,各自在表达老龄这一概念时产生了不同的禁忌。在中国,“老”是地位高、经验丰富的象征,人们习惯称呼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寿星、‘老太太”,来表示尊重和敬仰。而在西方文化中,“old”被认为是“不中用、衰老”的象征,因此便成了一大禁忌。在一般情况下,西方人会选择用“senior citizen”泛指老年人,或是直接用“Mr,Mrs,Ms,Miss”加上姓氏称呼长者即可。在家庭成员间,长幼同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都是很常见的。中国文化强调尊老爱幼,随处可见人们对老年人特别关照的情形;而西方人非常避讳对老年人特别关照,若是硬性将老人归类为“需要受到特殊照顾的群体”,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他们认为,需要受到特殊照顾是把自己排除在正常人群以外,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其中含有弱势、残缺不健全、让人怜悯的可怜形象。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对“老龄”这一观念上的态度完全相反,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文化强调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自孔子就有“使老有所养”(出自《礼记·礼运》),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长者折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人平等、自立自强。

(四)数字禁忌

数字偏好和禁忌是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国家、民族对于数字的喜忌有所不同。各民族人们根据数字的发音、宗教迷信而将数字联想为吉利或是凶险的象征,中西方由于发音、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对于数字的吉凶之分也有所不同。在汉文化中,数字4、6、8、9因其所象征的吉凶而受到关注。在中国文化中,双数是吉利的象征,人们讲究双喜临门、好事成双;6、8被认为是“顺”、“发”的象征,人们多会选择这两个数来讨个吉利,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是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古代中国有“六艺”“六部”等概念,称天地四方为“六合”,中医将人的心、肝、脾、肺、肾、胆成为“六神”,还有“六六大顺”等说法。此外,“久”是 9的谐音, 上层统治者希望国泰民安、久治天下,所以“9”在宫殿建筑中尤为常见。比如,紫禁城门上有九颗大门钉,恰如所谓“九九归一”的说法,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排云殿高为九尺九寸。此外,有的地方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是取9的“长久”之意,寓意“寿久”。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数字3、6、7、13特别关注。基督教文化“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3的神秘色彩,3被看作是统一与差异的结合体,象征吉利。古希腊神话中,宇宙是由三位神灵统治: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莎士比亚戏剧中也有“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的说法。6在西方国家则是一个不祥的数字,有“six penny(不值钱),knock somebody six(给敌人以摧毁性打击)”等表达。7在西方国家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认为是吉祥有力的代表,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一共用六天创造世间万物,第七天休息,所以星期天被定为做礼拜的日子。西方有一句谚语:“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圣经》中载有第 13 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西方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他们常用“a devils dozen”间接表示13。

由此可见,由于发音、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的不同,中西方对于不同数字的喜忌也不同。由于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主流宗教,西方人对数字的喜恶多源于圣经和神话故事;而中国文化及传统的天人合一本体论思想导致汉民族讲究万物的对称美,所以中国人偏爱偶数,讲究成双成对之美。

(五)隐私禁忌

中西方在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观念也有不同,这主要是因為在汉民族和西方国家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尽量避免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方面的话题。西方国家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证明在西方,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他人无权入内。但在中国并非如此。即便是两个并不熟悉的中国人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也并不会让人觉得不妥。因此在与西方人谈话时,尽量避免谈论年纪、收入等问题,以免给对方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所以,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究其原因是在群体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相互信任,将个人的一切利益得失建立在集体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社会、政治、宗教等因素的约束。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中西方在称谓、死亡、老龄、数字和隐私五方面的禁忌差异对比,可以得出中西方的禁忌文化差异与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总的来说:中国讲究自谦尊人,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西方强调人人平等、自立自强;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讲求集体利益至上,西方追求个人主义,讲究个人自由发展;中国讲究世间万物对称之美,西方追求个性之美;此外,东西方都习惯于借助宗教元素来达到避免某些禁忌表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常雁.英汉数字语言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02).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髙见.从中英比喻性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4(06).

[5]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曾晓芳.试论中英文语官文化中禁忌语的异同[J].中国一东盟博览,2013(20).

[7] 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高琼(1997—),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如何与外籍采访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
论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