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为本 致优培育

2020-11-25王淑君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院所儿童幼儿园

王淑君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相信每一位学前教育的从业者,对这段话都不陌生,它出自《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启发了我很多最初的思考:如何去理解儿童?如何去理解教育?

1985年,跟许许多多青年教师一样,我带着憧憬与懵懂踏入西安市第一保育院。一保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与优良革命传统的院所,是红色的摇篮、革命的摇篮,在一保当老师,我有一种天然的、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那一刻起,如何践行毛主席的嘱咐“好好的保育儿童”,就成为了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事。从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到如今担任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管理工作,在“红色摇篮”中奋斗、成长,35年的从教生涯也使我在不断思考:如何将“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亮晶晶的星”这一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儿童,理解教育呢?下面,我将结合实践,尝试用“儿童为本,致优培育”这八个字,来分享一些经验与感悟。

一、优环境:创设以儿童为本的院舍环境

幼儿园是儿童每天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幽雅和谐的院所环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塑造儿童的优秀品质。秉承这一理念,我们为幼儿打造适宜成长的优美环境。

在一保,我们在充分考虑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院所的每寸土地,为儿童创造了安全、多样、适宜的环境,每个细节处理都关注到儿童活动需要,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班级环境创设由每班教师自主进行,创设真实、丰富、自然、开放、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环境。

以“马背上的摇篮”为主题启动整体提升,将“摇篮文化”元素小马标、五角星、字母花园等蕴含其中,使一角一墙、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进入院所,不仅能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优美环境,还能感受到有着鲜明延安风格的红色文化。院大门延续了延安窑洞拱门的风格,大门外以浮雕的形式再现当年孩子们围在朱德总司令身边的场景,院内底蕴浓厚的战壕、水车、木屋……无一不彰显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交相辉映、富有特色。

楼体以砖红色为主要基调,彰显保育院红色文化的传统;主楼门楣上醒目地展示着毛主席的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教学楼墙壁上悬挂着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珍贵老照片;模拟战壕的户外游戏区域……这些环境中的点滴无不生动体现着保育院的红色历史和精神风范,处处氤氲着红色因子的现实环境,成为儿童身边的“活”教材,体现着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与跃动青春的时代活力,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孩子、家长和教职工随时随处感受到延安精神就在身边。

二、优课程:构建基于儿童发展的适宜课程

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和要求来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在课程理念统领下,基于幼儿园现状分析,就课程背景与条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形成园本化课程方案,构建有特色的园本课程。

1.课程建设:3+3+3+1

在强调素质教育、资源又丰富多元的今天,我们在强调基于儿童特点生成课程的同时,基础课程不能丢。基础课程为儿童各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落实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障教师每天开展基础课程的活动,均衡儿童各领域的发展。基于建设特色课程的综合考量,园本化特色课程的内容中30%从历史中来,汲取一保优秀的历史文化与教育内容,提炼出优质课程;30%从教育者身上来,将幼儿园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探索出的优质原创课纳入到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来;30%从优质资源中来,以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为抓手,开发自己的原创内容;最后10%从生活中来,提炼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孩子进行自主探索。

2.主题创设:8+2

一保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立的第一所幼儿园,当时保育院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都是十分先进的,我们首创“保教合一”制,开创“一单两主三化”教学法,其中“单元教学法”的理念与现在的“主题教学”不谋而合,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基于课程目标与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围绕自然、人文、科技等话题设定8个课程主题。此外,将2个月的课程选择自主权交给班级的孩子和教师,形成“生成课程”,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3.内容选择:4+1

保育院的根在延安,在园本课程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课程实施与开展的过程中,采用了“4+1”的模式,4个教学日与1个主题劳动日相结合,将摇篮文化、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班级教师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半日活动。与此同时,结合主题日、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每年开展“赏诗词歌赋,览中华国粹”等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使幼儿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开展“延安精神,薪火相传”红色之旅户外亲子课堂,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热爱传统民俗文化的种子,使爱国主义情怀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升华。继承红色传统,在主题教学和日常教学中都渗透摇篮文化。此外,通过家园活动让家长体验并融入到摇篮课程中,将红色历史、传统文化和摇篮课程相结合,使一保“红色”文化根植于教职工、幼儿和家长心中。

三、优师资: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精良队伍

1.构建“懂专业”的队伍——提高教职员工准入的学历标准,吸纳多元化专业人才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历较高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要确保教师队伍的精良就需要考虑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的多样性,为儿童提供最优的教育。目前,一保教师主体学历均为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起点质量。

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擅长的领域与教学方法也各有侧重,因此,要保障儿童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外,还要吸纳艺术、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队伍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考虑到教师专业的多样化,一保坚持广纳人才,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为主体,其他专业融合的多样化教师队伍,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2.培养“爱院所”的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增强院所文化浸润

要使新教师尽快融入团队,熟悉院所实践,应加强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包括对院所的认知及结合院情的个人规划等。比如,一保在新教师培训中,除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培训外,每年9月都会组织新入职教师观看一保院史纪录片,了解“红色摇篮”光辉历史,严格落实《新入职教师培养计划》,要求新教师做到写规划、读院史、写心得、学院歌等,促使新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在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的同时,了解一保的历史与文化,增强集体认同感,尽快融入新环境,增强团队归属感。

在队伍建设中,我们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一保的根在延安,80多年的历史中,先辈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转移”中,教师在敌机盘旋时用身体掩护孩子;急行军中,教师扔掉背包背着孩子;困难时期,教师只领津贴而拿出工资给孩子补充营养。他们准确诠释了“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等圣洁的词汇,这也是延安精神最精华的实质。和平年代,我们开展“一保的故事”“一保好声音”“不忘的英雄”“绽放红色经典”“铭记院史”等特色活动。一次次活动,一次次触动,一次次参与,一次次提升,在传承优良传统中补足教师队伍精神之钙,让“一保人”从内到外都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培育“善教研”的师资——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重视教研促教、教研兴园

一保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正是有赖于这种人才梯队的建设以及浓厚的教科研氛围。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建立长效培养机制。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梯队建设,依托已有的名师团队,按照“新手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卓越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四个阶段,确定目标、内容和重点,做到“精准”指导。对新手型教师实施系统全面的入职培训,管理人员、教研组长、班主任进行层级指导,全面提升教科研能力;对骨干型教师通过各类培训、课题研究、挂牌教学、评课研课等,提升专业能力;卓越型教师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如由省级教学能手牵头形成了不同的院级、市级工作室,为不同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对于教育家型教师则通过承担培训、讲座、探索课程体系发挥名师担当,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队伍中的研究生学历教师的专业优势,由其牵头组建不同的教研室,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教研室指导课题研究,实现全员覆盖,教师们从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出发开展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拓展、改进、再研究,实现螺旋式成长,最终使幼儿受益。教研人员还参与日常教研,结合优秀课例、主题沙龙等形式,将科学开展教科研的方式方法渗透到教学实践与日常工作中,全方位提升教科研水平。

4.打造“乐学习”的团队——强化教师交流与培训,助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教师不应仅仅止步于本院所教育质量的提升与保障,同时应该乐于将自己的优秀经验辐射和传递给发展弱势地区的幼儿园,并致力于推进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怀有博爱的教育情怀,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广区域。一保积极贯彻落实“名校+”工程,通过管理团队培训、名师送教、骨干教师交流、培训联动、主题讲座等形式,将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辐射到同区、跨区以及跨省的十余所幼儿园中,使这些幼儿园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深入省内外十余所幼儿园进行教师培训、指导交流,在互动中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提升。

在一保发展过程中,我们全方位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打造“乐学习”的团队。采取院内交流和院外搭建平台的方式,形成浓厚的交流氛围,给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通过让教师访问与本院建立友好关系的园所、带领亲子团出访国外园所等方式让教师直观感受异国文化和学前教育理念;通过让教师参加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年会了解国际学前教育新动向;通过组织教师赴韩国及上海、北京、成都、长春等地参加培训,有效拓展眼界与思维;同时通过接待外宾来访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学前教育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和实践。

四、优互动:加强助力儿童发展的家园合育

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一保从建院初期就十分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只有托幼机构和家庭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要求一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常态化的家园合育

一保家园合育突出内容全面化、制度规范化、形式多样化,已成为全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每日一谈,利用来院、离院时间互通信息,达成教育共识;每周一访,进行电话家访和实地家访,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模式,沟通幼儿在园行为;每月一开放,定期开展新生入园礼、节日亲子联谊等半日活动观摩及家长开放日活动,联通信息桥梁;每学期一会,会议涉及幼儿发展、班级管理、院所发展等内容,家长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真正行使了幼儿教育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常态化的工作开展,建立有效的家园互动平台,提供沟通、交流、探讨、协商的机会,互通有无,统一思想,有效解决问题与困惑,促进保教质量提升。家长和教师将自己和对方视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创造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特色化的摇篮家园

围绕户外亲子课堂、家长进课堂、家长学校、家长社团、社区共育五个方面,开展特色活动。户外亲子课堂的策划、准备、实施由家长全程参与,内容涉及感受自然、科学探秘、动手实践、联谊互动等多方面。家长进课堂充分挖掘有效资源,将家长职业特点与自身才艺延伸到教学领域,拓展教育内容,已成为常态化教学形式之一。家长学校将本院专家与外请专家相结合,通过育儿知识讲座、实际座谈交流、技能实操演练等将疾病预防、安全常识、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家长分享。“萤火联盟”家长社团的成立本着自愿参与、发挥优势、用心服务、倾心付出的原则,促进了院所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满足了广大家长关心幼儿教育、参与幼儿园管理、热心公益事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以点切入,以线带动,以面辐射,将家长工作由传统意义上幼儿园保教下设工作之一提升到和保教同等重要的地位,列为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家园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成为相互依靠、相互弥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合作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教育之路,也是用人格培养人格、用上进带动上进、用爱心传递爱心之路,致优的培育系统是各个方面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各方面的发展要以儿童为本,最终也指向儿童发展。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猜你喜欢

院所儿童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我国机械工业转制院所产业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对策若干思考
浅谈原子能院院所文化建设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