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思政的模块设计

2020-11-23龙国莲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模块设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龙国莲

摘要:“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思政的培育土壤深厚,它可以与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学情分析,提出该课程思政可以在每个教学单元设置四大模块:诗词文章、人物轶事、山川风物、影视人生,以期用文化滋养人,用榜样影响人,用河山陶醉人,用艺术感染人。这四个模块以“诗词文章”为基石,将传统文化知识以人文或艺术形式,用体验式或沉浸式方式,使学生的思想聚向主流意识与核心价值,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程思政;模块设计

“职业人文基础”属于基础性必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职业人文基础”课程不仅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它也具有最適合课程思政的良性土壤。因此可以说,人文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培育目标在“职业人文基础”课程中不谋而合,两者的教育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该课程中有机融合。那么,人文素养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到底怎样融合,如何才能获取两者的最大公约数?本文尝试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学情分析,对“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提出基本构想。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零零后一代,他们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具有十分鲜明的成长烙印。他们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下的成长者,是在东西方文化更加融通与碰撞背景下长大的。电子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非主流与主旋律的并驾齐驱,更加开放、多元与包容的文化生态等等,使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改变。比如:刷剧模式和刷机模式的日常化,视觉阅读、快餐文化的盛行,热搜、流量、社区文化的渗透,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碰撞及其割据,践行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面对这样一个思想文化多元与裂变的大学生群体,“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可以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顺应学生特点,设计具象化、体验式的形式和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教学单元设计,完全可以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每个教学单元都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四个模块的设计。

一、诗词文章——用文化滋养人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经典的传承是其重中之重。人文素养知识也都蕴含在中国经典的诗词文章之中。所以,课程思政内容模块的第一个模块就是“诗词文章”:用经典的诗词文章来传播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用文化去滋养当代大学生。

诗词文章的选取首先要考虑主题分类。我们把相同主题的文章归为同类,据其经典性进行文本评估,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同时又能展现新时代人文内涵的文本列入文选。二是要考虑文本的代表性,我们要纳入不同时代、不同创作风格和流派、沿袭不同思想文化脉络的作家作品。三是要考虑课堂容量和文本篇幅。可以节选或全选,可以精讲和导读两种方式并用。四是可以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诵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既兴鉴赏之风,又倡诵读之趣。

比如,和大学生谈修身时,我们将其带入到中国古典诗词文章中去追根溯源,学生会发现,四书五经之《大学》对修身已有非常深刻的阐述。通过深入解读《大学》原文,尤其是其三纲八目,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深入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身的关系,修身之道自然就能了然于心了。学生在埋头经典和联系自身之间架构起桥梁,古人的智慧和哲思与现实和自身有了观照,那么,对诗词文章的理解就能从书本中活化,在学生的修身之道上筑起理想的标杆,从心灵的改造开始,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二、人物轶事——用榜样影响人

诗与远方是构筑人生美丽风景的想象空间。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经历,往往是我们眼中的诗与远方。人物轶事这一模块,可以串起授课主题与历史或现实人物之间的关系,用活生生的人物来说话,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大学生。

比如,同样是关于修身这一主题,我们可以用人物轶事来说话。比如,王阳明授“羞耻之心”。他现身说法,把刚刚押上来的小偷命其在众人前脱衣服,小偷脱到只剩一条裤衩时再也不肯脱了。王阳明称这就是“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小偷闻言,称自己做贼多年,无人认为其还有羞耻之心,还能把其当人看,称如若此日之后再做贼,就不是人了。王阳明的这样一段佳话,既让学生明白知耻属修身的基本要义,又懂得修身之道其实就是守住做人的各条底线。让人物说话,让事实说话,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

三、山川风物——用河山陶醉人

当代大学生热衷或向往旅游,各地的山川风物,不管是自然山水,还是人文景观,其实都是课程思政现身说法的好教材。在“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单元中,都可以设置“山川风物”模块,在山川风物中挖掘主流价值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用河山陶醉人。

比如,同样是修身这一命题,可以在“山川风物”模块中引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无名氏墓碑这一风物,由墓碑上的文字引出思政内容。“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则碑文充满了自省、哲理和教益。据说许多政要名人看了都感慨不已。这则碑文,很好地诠释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也很好地给年轻人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修身是伊始。有大志是好事,但必须从小事做起。

四、影视人生——用艺术感染人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在每一单元教学中,可以设置“影视人生”模块。在该模块中推荐与授课主题或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剧,要求学生课前观看,课上开展深度讨论,用艺术的方式感染人,用思想(辩论或对话等形式)激发人。

例如,在“大学之道”这一教学单元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影视或纪录片:《无问西东》《西南联大》《世界著名大学》《大师:王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择一观看。要求学生在看后进行拓展式延申,了解影视制作的前台幕后,了解影视创作原型,鉴赏影视中的故事、人物、情感、细节、画面等艺术性或思想性元素,形成专题性的、有独立见解和想法的短小精悍的影评。通过影视这一艺术形式,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挖掘人性,认同主流价值观,汲取正能量,获得人生的动力、目标或积淀正向的情感和力量。

五、总结

以上四个模块,既可以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模块,也可以是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模块。当然,第一个模块是最重要的模块,它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知识目标与任务,其他三个模块是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形式与具象化、典型性的知识内容的结合。第一个模块“诗词文章”,必修保障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后三个模块,分别从人物、风物和影视三个不同的人文或艺术形式,丰富对诗词文章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让人文之花植根于厚实的现实或艺术土壤,让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过程变得柔软和生动。

这四个课程思政的内容模块,可以让“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育人目标在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过程中孕育出春华秋实。

参考文献

[1]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

[2]   于冠华,李敬强.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北京物资学院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

[3]   郭海军,张旭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   徐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5]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

[6]   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

猜你喜欢

模块设计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小型ERP管理系统
试论HIS系统中病区管理模块的设计以及管理效果
基于J2EE的牛奶销售系统设计与开发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