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解读

2020-11-22王纤艺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师生关系

王纤艺

摘要: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生为本”与当前教学观念和宗旨相匹配,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推动两者的有效互动,明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当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教学态度,实现“我要学”的作风。文章试对“以生为本”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科学提出有关“以生为本”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以生为本”;师生关系;生本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环境正日渐激烈,不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出现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快改变我国教育“六重六轻”的教育现象,学者们纷纷针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看法,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应推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所以“以生为本”办学理念迅速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高度认可。“以生为本”能体现传统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也是新时代教育體系的迫切需求。

一、“以生为本”的历史沿革

1.1“以生为本”的历史渊源

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化知识快速更新和信息科技的不断更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等是现代教学工作重要的优化方向,众多教育工作人员开始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早年,杜威提出“儿童中心理论”,这是基于当时的教育环境而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儿童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即‘三中心’。可以看出的是,无论是外国教育还是我国教育,在教育改革发展阶段,都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提出质疑或批判。教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基础,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需要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参与,教育者应为受教育者服务,更多的是承担引导工作。“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它代表了时代的特征,也标志着教育模式和观念的革新。

1.2“以生为本”的内涵

“以生为本”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以生为本”能让我们清楚在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物比较,人是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分清轻重。通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观念,并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前提,教学活动开展必须以学生权益为主导,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才,不断培养个性化、人性化的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⑤基于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将所有学生当作不同的个体,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将“以生为本”的观念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实现教育根本目的。

二、“以生为本”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天性需要教师的发掘、引导,通过创设积极轻松的氛围,将教师的所有活动转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因素。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学模式应坚守“探究”、“自主”、“合作”三个原则,并应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氛围变得好,还能使学生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评估教师课堂传授知识内容的多少,而且还需看学生能学会多少知识,老师懂得多、讲得多,不代表学生会的就越多。比如,教师一节课给学生讲了很多知识,系统性相对较强,但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能全部理解,若老师多次重复教学内容,必然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产生厌学的心理。倒不如出些简单的基础的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他自己学会了东西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再适当进行拓展或出些稍难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保持主动思考,教师适当对学生引导,针对性提出建议,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以生为本”是课堂实践的重要理念,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以生为本”的实施建议

新时代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是最新需求和呼声,应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合理应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以生为本”相关资料,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实施建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热爱学生,加强师生间情感沟通

热爱学生,为每一位学生付出真诚和情感。“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难以产生好的教育;关于“爱”,老师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望值,一个真正付出爱的老师,必然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切身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3.2尊重每一位学生

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问题。每个学生都是教学的个体,都应得到教师的尊重,素质教育的核心必须以尊重主体人格为基础,这也是新时代下师德培养建设的重点内容。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换句话说,学生是独特的教学主体,每一个学生也有所差异,只要人类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就会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可通过价值取向、思想行为等维度表现。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主体表现出耐心、豁达的思想。

3.3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开展现代化课堂教学,师生双方应坚持互动,所有学生都是教学主体的一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新知,并在学生自学或已有认知上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学生“发现式”教学。

叶澜教授提出:“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体,每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是课堂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看,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接受教育的主要个体;另外一方面看,学生创造教学资源,补充教学资源,更是创建课堂的主体。”“以生为本”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展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使师生双方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传统师生关系基础上实现创新,以不断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大学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25.

[2]现代汉语辞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47.

[3]王剑平,“以生为本”内涵的解读[J],亚太教育,2015,(8).

吉林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