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组合模式对果桑菌核病的综合控制效果

2020-11-18缪强洪文英吴燕君金雅慧金立新孙晗靖

农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果桑桑果菌核病

缪强,洪文英,吴燕君,金雅慧,金立新,孙晗靖

(1杭州市富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富阳 311400;2杭州市植保土肥服务总站,浙江杭州 310016;3杭州市富阳区植检所,浙江富阳 311400)

0 引言

果桑产业是以采果为主、果叶兼用的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传统蚕桑产业优化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1]。桑葚作为药食同源果品,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高产果桑品种‘粤椹大十’由于个大无籽、鲜甜爽口,定植后第2年就能开花结果,盛果期长达30年[2],已成为江浙地区果桑主栽品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2019 年在东洲、鹿山、新桐等5个乡镇(街道)种植面积近33.3 hm2。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具有病势猛和连年暴发的特点,重发生时可造成全田毁产,在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开花期多湿的环境条件下易诱发病原真菌菌核萌发和子囊盘抽生[3-5],使病害发生严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据调查,近年来杭州部分果桑种植区菌核病持续发生,发病率达30%~90%,其中发病率50%~60%的桑园占调查面积的25%,发病率90%以上的桑园占调查面积的45%,感病桑果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目前,药剂防治仍是生产中果桑菌核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和应急措施,以往常用的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菌核净等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抗药性上升较快,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完全失效[6-19];对于直接采摘食用的桑果,不合理用药也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带来食用安全风险。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大面积种植的‘粤椹大十’、‘红果2 号’等多个果桑品种为中感或易感品种[20-21]。笔者针对该病的发生及防治现状,结合冬春季封园等农艺措施开展不同药剂组合模式的防治试验,研究评价其对果桑菌核病的综合控制效果,筛选最优的用药技术方案,旨在为生产中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地点为新桐乡江洲村富阳桐洲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果桑基地,品种为‘粤椹大十’,种植面积3.3 hm2,树龄8年,种植密度4950株/hm2,地势平坦,土质为沙质壤土。试验田桑果菌核病常年发生重,基本处于颗粒无收状态。本研究田间试验于2018年12月—2019 年5 月进行,室内农残检测委托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5月进行。

1.2 试验材料

29%石硫合剂AS(四川省宜宾川安高科农药有限公司产品),80%代森锰锌WP(陶氏益农农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产品),10%苯醚甲环唑WDG(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50%啶酰菌胺WDG(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产品),50%多菌灵WP(江阴福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20%噻唑锌S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99%矿物油EC(韩油能源有限公司产品),70%甲基硫菌灵WP(中农立华(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产品),50%异菌脲SC(青岛星牌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35%苯甲·嘧菌酯S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42.4%唑醚·氟酰胺SC(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60%唑醚·代森联WDG(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75%肟菌·戊唑醇WDG(拜耳股份公司产品),吡唑醚菌酯EC(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产品),0.01%芸苔素内酯SP(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产品),12.5%四氟醚唑EW(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产品),50%克菌丹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产品),安融乐(生物助剂,南非尼勒思科882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康朴液硼AS(德国康朴公司产品)。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2018 年生产调查发现,常用药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菌核净单独使用防治果桑菌核病效果不理想,因此本试验对现有农资市场供应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开展不同组合防治对比。试验设4 个药剂处理,以清水作对照,共5 个处理,每处理3 个小区,共15 个小区(表1),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2行桑树,面积200 m2,株行距2 m×1 m。为避免不同处理区之间可能产生的互作影响,处理区之间及试验田外圈设隔离行。2018年12月下旬—2019年1月上旬修剪整枝,枝条平均长度2.5~3.0 m,每株主干枝保留5~7根,枝条修剪完成后清园,并于1月21日按照试验安排完成药剂封园,此时桑芽开始膨大,部分转色(露青)。依据多年观察,参考农户用药方式并考虑农药残留降解期,于始花期(3月13日)、盛花期(3月19日、3月26日)和花末期(4月1日)分别连续用药3~4次,视天气情况间隔5~7天。采用机动喷雾机均匀喷雾,每处理单次用药液量750 kg/hm2。

1.4 试验调查

1.4.1 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1)防治效果。于桑葚采果期按常规监测调查方法,每周调查1次,每小区随机选3株进行调查,每株树冠按东南西北中5 个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 根结果母枝,每枝调查顶端3 串果的发病果数并进行病情分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果面积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果面积5%~15%,3级—病斑面积占果面积16%~50%,4 级—病斑面积占果面积50%以上。计算病情指数、防效[式(1)~(2)],应用SPSS 17.0软件Duncan’s新复极差法比较处理间的差异。

(2)安全性。试验期间观察施药对作物生长、叶色等的影响,调查药剂的安全性。

1.4.2 对桑果品质和质量安全的影响

(1)对桑果品质的影响。在桑葚采果盛期每处理调查6根结果母枝,每枝调查顶端3串果的果实数并进行果实称重,测定单果质量和健果数,对比不同处理区健果率、平均单果重等。

(2)对质量安全的影响。于2019 年5 月1 日在不同处理区采样并对桑果中药剂的最终残留量进行测定。取样时在除周边保护行之外的区域每株采摘已成熟、无病虫的果实(没有符合要求的果实则不采),每小区取样量为330 g(如采下的果实显著多于此量,采用四分法缩分),每处理3个重复,样品等量相加,得990 g混合样品,当天送样,由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依据GB/T 20769—2008 等标准对试验各处理所用农药进行残留量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于4 月25 日、4 月30 日桑葚采果盛期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2)表明,不同药剂组合处理对果桑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4 月25 日各药剂处理防效为93.34%~95.97%,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4月30日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在96%以上,以T4的防治模式下防治效果最佳,显著优于T3,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对各处理区桑葚果实的甜度调查表明,总体甜度表现为T4>T3>T1=T2>T5,与防效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说明病菌入侵对果实甜度有一定的影响;与其他处理相比,T4果实总体甜度最高、口感更优,可能与试验期间适时喷施叶面肥和芸苔素内酯促进果实发育、利于糖分累积有关。

表2 不同药剂组合处理对果桑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2.2 对桑果品质和质量安全的影响

2.2.1 对桑果品质的影响在桑葚采果盛期(5 月7 日)对不同处理区的果实品质进行调查,结果(表3)表明,各药剂处理区平均单枝果实数、健果率、单枝果实总重等均明显优于对照(T5),其中单枝果实数和健果数均以T4 最高,其次为T3,T2 和T1 单枝果实数和健果数总体相当;不同药剂处理区的健果率均在97%以上,4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枝果实总重以T4 最高,单果重T2和T4均为1.8 g,T1的单枝果实总重和单果重与其他处理相比稍低但优于T5,对照病果因发病时间较长,已开始出现脱水现象。说明应用本研究设计的4种防控模式,可有效保障每枝的健果数,使果实大而美观,促进稳产增产,保障产量和品质。

2.2.2 对桑果质量安全的影响表4 结果表明,在始花期、盛花期和花末期用药3~4 次,5 月1 日采收盛期采样检测,异菌脲、克菌丹等部分药剂残留量未检出,啶酰菌胺、代森锰锌等11 种药剂检出农药残留,实测数据为0.0212~1.55 mg/kg,根据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规定的小型浆果最大残留限量[22]。说明按照本研究设计的用药方法进行病害的综合防治,经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未发现超标风险,4种药剂防控方案均对桑果安全。

表3 不同药剂组合处理对果桑品质的影响

表4 各处理药剂在桑果中的最终残留量

3 防治建议

连片种植、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及气候等因素均可影响果桑菌核病的发生。在杭州市富阳区果桑种植户调查情况表明,在果桑连片种植区域由于发病年份长、病原菌积累多、邻近桑园影响大,即使是新种果桑园也会出现病害严重发生的情况,5 年生果桑园4 年为无收,零星种植的区域果桑发病年份则相对推迟。栽培管理措施对病害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目前果桑种植中夏伐等培育管理多数参照采叶桑的方法,一般种植密度为2 m×1 m,冬季修剪枝条高2.5 m 左右,至4 月10日上部新梢高至3 m左右,且枝叶密集已封行,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下部采摘等作业[23],此时正值春季多雨期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本研究对不同栽培密度的桑园调查表明,种植密度3 m×1.5 m 的果桑园行间通透性好、光照足,树势较强,4 月中旬开展打顶清边,对行间及上部枝叶进行清理,可减轻田间郁闭度、增加光照,这类果桑园病害发生相对较轻、果实甜度较高。对不同发病程度的田块调查表明,发病严重的果桑园秋冬季管理中均不注意整枝、翻耕、清园、石硫合剂封园等措施,因此科学栽植、合理密植对果桑菌核病的预防十分重要。气候条件对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开花期阴雨天气多则该病易严重发生,防治时需根据物候期进行适期用药[24]。病果一般不易掉落,掉落的病果除部分融入泥土外,剩余的仍留存地面,至翌年果桑发芽时成为侵染源[6],因此从发芽期开始即需注意采取防治措施。调查中发现,生产中发病重的田块,种植户往往不重视桑树发芽时的调查以准确掌握第一次防治时间,打“经验药”的情况较多,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桑葚果实为裸果,以鲜食为主且外皮无保护作用,生产中易受农药等外界投入品的污染。目前休闲采摘模式是果桑产业发展中的热点,直接采摘食用对桑果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制病害、保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筛选了多种防控模式,冬季清园、春季翻耕等农艺措施与科学用药相结合,对果桑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连片种植区域发病早、发病重、邻近田块相互影响,需采取统一防治措施进行病害的综合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处理,加强冬季果桑园管理,适时采取整枝修剪、翻耕和药剂封园等措施,减少病原菌基数;每年结合气候条件和桑树生长情况特别是发芽时间确定防治适期,在始花期、盛花期和花末期分别连续用药3~4 次,视天气情况间隔5~7天,由于生产中4月底至5月初果桑开始采摘,为加强安全间隔期管理,果桑菌核病的防治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需控制在3 月底至4 月初,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组合模式对果桑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采果盛期多次调查防效均在93%以上,T1~T4总体防效相当;对桑果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调查表明,各药剂处理平均单枝果实数、健果率、单枝果实总重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经最终残留量调查,桑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综合农药使用种类、次数、防治效果及品质影响等因素,建议秋冬季做好石硫合剂封园,在始花期、盛花期选用T2的药剂组合模式(啶酰菌胺+异菌脲+肟菌·戊唑醇)进行病害的综合控制;T1、T3 和T4 的药剂防控组合也可在其他年份作为替换的方法进行轮换使用,避免同一药剂连续多年使用造成抗药性上升。

5 讨论

病原调查发现,富阳区主要发生的肥大性果桑菌核病由子囊菌亚门盘菌纲蜡钉菌目(Helotiales)核盘菌科(Selrotiniaceae)杯盘菌属(Ciboria)病原菌[9]引发,其子囊孢子成熟喷发时间与果桑树开花期基本一致,果桑遭菌核病侵袭时段(雌花开始授粉阶段)成为药剂防治关键,因此用药前需仔细观察果桑树发芽情况,结合历年调查,抓住雀口期等关键时期开始药剂防治。结合生产观察并查阅资料文献,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果桑菌核病防治药剂随着使用年限增加产生抗药性,各地从2018年前后开始试验应用果桑菌核病防治替代药剂[25-27],本研究结果为果桑菌核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更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案有待于在进一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间试验和膳食健康风险评估等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果桑桑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四川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控对策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华坪县果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桑果
血虚头晕常食桑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