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力量

2020-11-16柳翠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立德树人

柳翠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应以可议之题形成课堂张力,以典型情境形成课堂引力,以议学活动形成课堂活力,以育人任务形成课堂内力,让议题式教学产生强大的课堂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60-03

议题式教学是伴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实施议题式教学最重要的场域[1]。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开展一系列有逻辑的认知思辨活动和可选择的探究活动,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随着高中新课标的落地,议题式教学已成为一线思想政治教师乐学乐为的一种课改实践,那么如何让议题式教学产生强大的课堂力量,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笔者以2019年江苏省高中政治优质课一等奖课例——“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谈谈对此的探索与思考。

一、以可议之题形成课堂张力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重要的载体,议题的可议性是议题式教学的显著特征。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2]确立一个具有活动性、学科性、情境性、开放性且符合学生既有认知经验与发展需要的可议之题,不仅能引领课堂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能统领课堂,增加议题式教学的张力,这也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

如“伟大的改革开放”这节课历史跨度比较大,知识点也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零散展开,怎样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史实发展中提取有效的政治信息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总议题,在其统领下,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了三个子议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破局之招?(对应于教材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引领之招?(对应于教材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致胜之招?(对应于教材的改革开放的意义)

议题以可议之题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引领性。“破局”“引领”“致胜”这样的子议题的设置,既有弈棋一般的张弛有度,又有对知识内容引领上的跌宕起伏感,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激发、唤醒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途径很多,但“议题”是最有效的抓手,通过议题的引发、引申和引领,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借助思政学科理论、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其应有的关键能力、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

由此可见,议题式教学议题的确立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多样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向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只有确定了恰当的可议之题,情境素材的搜集与取舍、素材结构的安排与表现才有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议题融入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通过对议题的引、导、议,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师生互动在民主、开放的良好氛围中有效推进。

二、以典型情境形成课堂引力

议题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承载着“议中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科知识的建构任务,因其生动性和趣味性而成为思想政治课堂风景线[3]。典型情境决定着课堂的鲜活度,是课堂的风景线,常常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对思政课堂而言,承载时事热点的情境能很好体现学科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还可以起到理顺知识脉络、把握学习内容、实现知识迁移、提高应用能力、产生情感共鸣和强化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引力。

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中,把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情境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有利于教师的价值引领和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笔者创设了如下具体情境:

(1)2018年11月13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开幕。假如你是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改革的伟大历程?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情境的设置更应该提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其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2)在庆祝大会上,于敏等100位同志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其中江苏籍13位)。请为你所了解的江苏籍改革先锋撰写颁奖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情感偏好和认知冲突处,创设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发散性的典型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辩证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公民。

(3)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确立,2019年又新增了6个包括江苏在内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常州市政府召开了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假如你是发布会发言人,打算怎样为常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言献策?

设计意图:思政课具有与时俱进性,情境创设的内容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公共话题和重大时政的热议中创设新颖、丰富、鲜明、生动的典型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关注时事热点,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判断分析事物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三、以议學活动形成课堂活力

议题的议学活动可以是商议、辩论、演讲等形式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是专题访谈、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为“议学”提供更真实的体验、更广泛的参与和更深刻的感悟。虽然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但应对复杂社会情境的经验不足,面向政治认同的行动体验较少。因此,采取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科内容,可让学生依托实践感悟真理的力量,立足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政治认同,并形成行动自觉。

當然议学活动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化,更多的则是思维活动的深层化。笔者以为,要实现思维的高阶学习,项目化的议学活动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的必由之路,通过“议”的方式来完成的项目学习,其内容常常表现为形成产品、作品或小品等,它是未来真实世界的典型形态,能较好地体现议题式教学“议中学”和“做中学”的融合。学生在学校面对的问题是良构的、不变的、封闭的、单一的、个人的,而走向社会后,面对的问题则是劣构的、变化的、开放的、综合的、合作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目标,寻求恰当的资源,探索达成的路径。

如在教学“伟大的改革开放”时,笔者设计了“现场采访《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模拟解说40周年展览”“撰写改革先锋颁奖词”等议学活动。活动任务具有鲜明的项目化特点。其中,在合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撰写解说词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充分理解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还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挖掘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增加了课程的深度和厚度;在合作为江苏籍改革先锋撰写颁奖词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知道改革先锋的事迹,还要有比较好的语文功底和修养,调动了学生“跨界”学科知识,提高了素养境界;在合作为常州发展的明天撰写新闻发布稿活动中,学生在深度探究的基础上更能增强公共参与的能力,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值得强调的是,因为项目化中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随意的、碎片化的,而是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时,既要避免学生出现所需知识、能力上的断层,又要克服知识能力的简单机械重复,真正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

四、以育人任务形成课堂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培育学生志存高远的境界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科学确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不一定只针对其中之一,也并非面面俱到。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中,学生通过为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撰写解说词的实践参与活动,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政治认同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通过为改革先锋人物撰写颁奖词的活动,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了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较为全面的理解;通过为常州市深化改革开放撰写新闻发布稿等真实情境角色模拟活动,提高了公共参与素养。

如果把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看作是一场教育旅行,那么,公共参与就是这次教育之旅的起点,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则是轨道,而政治认同就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学校如水,师生如鱼,其活动如游泳;大鱼前导,小鱼从游;其濡染之效,自不为而成、不求而至。”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在思辨的可议之题解决中,以理服人,能充分体现素养导向,形成课堂张力;在典型情境创设中,静待花开,能充分体现思维进程,形成课堂引力;在项目化议学活动中,静水流深,能充分体现引导过程,形成课堂活力;在以育人为终极的目标中,铸魂育人,能让素养落实有力,形成课堂内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沈雪春.从学理走向实践:议题式教学的基本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8):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52.

[3]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71.

[4]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责任编辑:丁伟红

The Classroom Power of Topic-based Teaching

Liu Cui

(Wujiang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Topic-based teaching is a proces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with "discussion" as the main way to solve problems. Discussable topic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tension, typical situ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gravity, discuss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used to form classroom vitality, and education tasks should be formed classroom internal force, so that the topic -based teaching generates a strong classroom force, and realiz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 words: topic-based teaching;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立德树人
为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议”境喝彩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拨云见日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