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研转型: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2020-11-16龚雷雨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9期

龚雷雨

摘要:当前,教育科研存在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少实践的根基和土壤、缺乏研究的内涵和质量等问题,亟须进行转型。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教育科研部门从研究教育现状走向引领教育发展、从单一封闭研究走向泛在开放研究,要求教育科研人员兼具教研员和科研员双重身份、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双重素养。

关键词:教育科研转型;职能转型;方式转型;身份转型;素养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04-05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自21世纪初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科研在探索教育规律、破解教育难题、深化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目前的教育科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科研也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转型。

一、教育科研转型的背景

(一)教育科研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科研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求,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智库的职能和作用,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宏观决策。当前,教育正处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期,亟须教育科研的引领和助推,但我们却深感传统教育科研的滞后和乏力。比如: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当前的教育科研对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未做出深入的研究,更未形成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办法;推进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但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很多难题很难有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城乡教育很难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在教育质量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教育的深度变革和进一步优质发展,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但当下的教育科研囿于自身的环境和区域,尚未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较为畅通的协作交流机制;教育科研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还缺乏敏锐的洞察和研究意识,在学科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上,尚未探索出有效的育人途径和办法;教育科研对本地区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缺乏自觉的思考和研判,很难提供一些准确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教育科研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还没有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未能在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的研究上有更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等等。

(二)教育科研缺少实践的根基和土壤

教育科研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教学实际,很多研究工作滞后于教育实践,甚至出现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实际相分离、相割裂、相脱节的现象,导致教育科研工作很难走向深入,也很难唤起一线教师的兴趣和热情。这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科研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育科研始终是悬浮于实践之上的理论。这种教育科研的选题或研究话题,一般是在研读教育理论中产生的,研究是从一种理论到另一种理论的假说论证,研究的过程缺乏教育生活的能动和质感,很难在教师中产生共鸣。二是教育科研虽源于教育教学实际,但却过多地融入个人的理想色彩。这种教育科研话题或研究内容虽来自教育教学一线,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或让研究结论光鲜出彩,会逐渐游离实践,越来越多地被涂抹上主观色彩。三是教育科研着眼于教育的应然样态,却忽略了教育的实然样态。教育的应然样态是指教育应有的样子,教育应该追求并不断接近应然样态,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达到应然样态;以教育的应有样态来要求甚至评价教育现实的教育科研是很幼稚的。

(三)教育科研缺乏研究的内涵和质量

当下,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意性太大,缺少基本的学术规范。一些教育科研工作者只注重选题的创新,却不注重对选题的理解和阐释,导致对选题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界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究竟要研究什么内容、研究到什么程度也不够清晰。一些教育科研多注重参考相关资料和文献,而很少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论文一篇篇地发,但真正和教育实践相关的、有价值的论述却很少。一些教育科研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很少去关注研究的内涵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实现教育科研的深度转型,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教育科研的现实诉求,也是教育科研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应有之义。

二、教育科研转型的探索

(一)职能转型:教育科研部门要从研究教育现状走向引领教育发展

教育科研部門的职能定位是服务、研究、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职能转型,也必须在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参谋、研究教育教学和指导教育科研三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1.既坚持常态化的问题导向研究,也坚持教育咨询服务研究

以往的教育科研大多倾向于进行具体的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也往往是凭着观察和经验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主观性强,随意性也较大。教育科研工作始于问题,问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抓手;教育科研人员唯有抓住一个个鲜活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和实效。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有很多,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作为教育科研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教育科研,首先要研究的是问题究竟是不是教育问题,是教育的哪方面问题,有无研究的价值,是否需要深入研究。教育科研部门除了加强教育教学领域的常态化研究,也要敏锐地洞察教育的走向和未来发展趋势,时刻关注当下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教育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智囊团”作用,努力把自己建设成教育智库,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在教育咨询服务上,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不仅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呈报问题,还协助市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教育的预判和规划,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负责监测和疏导,做到即时反馈、即时调整,努力促成教育改革的高质量推进。

2.既坚持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坚持前瞻性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科研部门要秉持大教育观,要能够将整个基础教育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不仅要开展实践研究,也要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教育科研部门需要在基础教育研究上找到一条不同于学院派专家的研究路径,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上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另外,除了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教育科研人员还需要关注教育的前沿问题及教育的未来发展可能。研究前瞻性教育问题,就是为未来教育把好关,铺好路。比如:教育文化场域问题、极课大数据支持教育问题、学生学习中心问题、未来学习问题、网课走课问题等等,都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在当下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可能性和倾向,有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生态,成为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科研部门要未雨绸缪,开展前瞻性研究,以引领教育发展。教育科研部门是教育的开路先锋,理应走在教育前沿,敏锐地捕捉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切可能,精心规划和设计前瞻性教育问题研究,不断引领和助推教育的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无锡市教科院立足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无锡教育发展需要,先后开展了“大数据支持下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研究”“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物联网+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研究”等一系列前瞻性项目及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方式转型:教育科研部门要从单一封闭研究走向泛在开放研究

教育科研方式的转型,是教育科研其他方面转型的基本保证,是教育科研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科研部门亟须在研究方式上进行变革,使教育科研方法和路径更切实有效。

1.变封闭的区域内教育科研为开放的区域联动教育科研

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背景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主体进行跨地域的教育科研交流合作,成为教育科研部门提升教育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区域教育科研联动上,依据区域教育实际和发展需要,可以开展城乡教育科研联动,可以开展城际教育科研联动,甚至可以开展范围更为广泛的教育科研联动。教育科研联动在内容上,可以是课题研究联动,比如主动联手其他地区有共同研究兴趣,或在某方面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校和教师共同开展一项课题研究,推动课题研究在深度和质量上的突破;可以是研究成果分享,在某个研究领域或某个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可以联系其他区域的学校和老师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提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可以是主题研讨活动,将一段时间里大家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抛出来,引发不同区域学校和教师参与话题讨论,不断将讨论引向深入。近年来,无锡市和苏州市、常州市、镇江市等地区组成了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定期进行专题协同科研活动,收效明显。

2.变单一的线下教育科研为泛在的网络教育科研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科研已成为线下教育科研的一种有益补充,并凭借其省时、便捷、易于分享与研讨等诸多优势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网络教育科研设计和应用极其简便,网络平台可以是网站、网盘、博客等资源库,也可以是QQ、微信等社交软件;网络平台上呈现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网络互动方式可以是即时跟帖,也可以是间隔互动。教育科研人员可以依据工作需要,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集体备课、网上课题研讨、网上同伴互助、网上专家引领等活动。网上集体备课,可以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进行,参与研讨的教师可以及时在线互动交流,也可以于其他时间在线研读并提出意见。网上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可以通过在网上发布课例、问题等引发课题组成员的讨论。网上同伴互助,教师可以借助教研博客,把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写成博文,上传到网上与开课教师共同研讨,分享教学智慧及经验。学校也可以把公開课的视频、音频、实录文本等传到网络平台,吸引教师上网观课、评课、议课。遇到教育教学困惑或难题,教师可以通过专家引领平台,随时寻求相关专家的指导。

3.变零散的课题研究为整合的项目推进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科研部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学校和教师中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但从现实教育发展来看,仅靠课题研究还很难从整体上引发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课题分布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群体中,其研究是碎片化和散点式的,很难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研究,更难促成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提升和深度变革。要改变区域教育的整体格局和面貌,还必须在更深层次、更大板块上进行教育的考量和探索。要完成这项使命,就需要项目研究。项目研究不是点上的工作,而是面上的工程,是对区域教育的块面设计和整体提升。比如,无锡市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优质学校”培育项目、“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薄弱初中内涵提升项目、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等等,在整体上推进了区域教育和学校的高品质发展。这些是教育科研部门必须努力探索的重点,也是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三)身份转型:教育科研人员要兼具教研员和科研员双重身份

身份是一个人的职业和能力属性。有什么样的身份,就应有相应的职责和能力与之匹配。当前,江苏大部分县(市、区)的教育科研部门转型为教师发展中心。这绝不是简单地更换名称,而是缘于新时代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能定位和自身发展诉求,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育科研体系的短板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时代,教育科研人员首先要当好教研员,立足学科教学实践,着力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当好科研员,结合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能够在某个领域形成一定的话语权和系统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1.教育科研人员既是教育教学研究者,也是行政决策服务者

新时代的教育科研人员不仅要研究教学,更要研究教育,能够从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审视和考量教育。除了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科研人员还要做教育行政决策的服务者。教育科研人员要当好参谋,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服务。2014年以来,无锡市教科院在教育领域不断创新改革的路径和办法,在全面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每年印行一本《无锡市教育科研年度发展报告》。可以说,无锡市近年来启动和实施的“新优质学校”培育项目、“高品质学校”建设项目、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教育科研协作联盟等项目,都得益于无锡市教科院为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决策服务。

2.教育科研人员既是学校办学指导者,也是教师发展引领者

教育科研人员应将研究的触角伸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包括德育活动、少先队(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教育、队伍建设等;要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项目培育、文化建设、特色打造及品牌建设,认真做好学校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指导学校各项改革和建设,努力做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在指导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科研人员最为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教师、发展教师,做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当前的教育科研人员不光要做好“研”,还要做好“训”,要在研究教育教学和培养教师两方面集中发力。近些年入职的新教师,是在历史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观念、职业追求和价值取向都迥异于过去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地走近这些教师、研究这些教师,才能引领好这些教师的发展。近年来,无锡市教科院依托名师工作坊、学科课程基地、项目研究共同体等,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人员在深度参与过程中较好地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素养转型:教育科研人员要兼具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双重素养

教育科研人员要实现身份转型,必然要在素养上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既要有科研专家的理论水平,又要有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

1.教育科研人员要既能开展理论研究,又能开展实践研究

教育科研人员既要有理论的功底,又要有实践的经验;既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用实践检验理论。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两条路径,实践研究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是教育科研人员必备的研究素养。教育科研人员亟须潜心做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研究,让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让研究成果真正在课堂上应用,切实发挥研究的价值。与此同时,教育科研人员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功力。教育科研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和服务教育教学实践,这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用理论甄别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用理论规范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效。近年来,无锡市教科院在全市推行“课题进课堂”活动,就是将研究搬到课堂上,用教学实践来呈现研究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育科研人员要既能开展学科研究,也能开展教育研究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科研人员要多走进课堂,或上课磨课,或听课评课,提升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当然,教育科研人员除了进行专业的学科研究,还需要开展一定的教育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人员进行教育基础研究,不只是学习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生发新的认知,引发新的思考,提出适合当下教育的一些新的思想、观点、主张和见解。唯其如此,教育理论才能在不断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实践才可能是切实有力、深入有效的。比如:无锡市教科院推行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就是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引申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因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儿童的智能都是多元的,只要注重开发和训练,每个儿童都可以进行融合性学习。

三、教育科研转型的思考

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迭代更新,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未来教育会面临更多的矛盾纠葛和更复杂的环境,亟须更有效的教育科研的积极干预和支持。

未来的教育科研一定是深深地扎根于教育教学的土壤,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实践中解决问题;一定是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研究,是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基于教育教学的深度合作与对话;一定是信息技术的更深层次的介入和参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变革将是未来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一定更加关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更加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定是对教育理论前所未有的创生和发展,也一定会建立一套能够真正切合当下教育發展的原创性理论和思想体系。

教育科研转型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各地竞相尝试和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赋予教育科研新的内涵和使命。这种新的内涵和使命必将推动教育科研新的转型和发展,未来教育也必将在教育科研的转型和发展中掀开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杨孝如

Educational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he Realistic Demand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Gong Leiyu

(Wux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lagging behi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lacking the foundation and soil for practice, or lacking the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and so on. It is urgent to transform. Th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shoul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from single closed research to ubiquitous open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must have the dual identities of teaching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ers, and the dual qualities of pract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literacy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