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诗教传统的人生表达考查
——以近三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

2020-11-13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诗题精卫苏轼

甘肃 刘 伟

潘新和教授认为,诗教是对良善人性、崇高人格的陶冶与培养,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笔者据此对照近三年全国卷Ⅱ的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发现其命题前承古代修德立人之需,后应今日“立德树人”之用,既有对语言实用的考查,又注重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人生、重塑心灵。

一、真题再现

近三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情况见下表:

2017年2018年2019年诗歌《送子由使契丹》《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投长沙裴侍郎》体裁律诗排律律诗作者苏 轼陆 游杜荀鹤题材送别诗自题诗干谒诗注释三处无一处题目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从时间跨度来看,近三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所选作品均出自唐、宋。三首诗均为七言,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为律诗,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系排律节选。从内容结构来看,苏诗是表现手足亲情的送别诗,化用王勃句典,再用李揆事典,在兄弟情深中融以国家大义;陆诗是诉说报国壮志的自题诗,醉酒落笔吟咏,极尽奇思妙想,在笔墨书卷中留下满腔热血;杜诗是陈述仕进心愿的干谒诗,既对自己的才学感到自信,又渴望伯乐赏识,在纠结矛盾中示以君子人格。三首诗整体结构合乎“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兼备,苏诗反映了苏轼兄弟情深却不作普通儿女泪别的豪迈、旷达的性格,陆诗抒发了陆游胸藏金戈、驰骋疆场的爱国热忱,杜诗展现了杜荀鹤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性。三首诗的鉴赏分析均需要考生首先借助诗句解读诗人的真实形象与复杂心理,而后探究不同诗人的遣词用句、记事绘景、情感表露与谋篇布局。

二、阅读技法

1.读题目,知内容

解诗首在解题,因为诗题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破解题目的信息有助于把握诗歌全貌。《送子由使契丹》诗题中的“送”字道出送别之意,与《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题中的“送”字含义相同。“子由”即苏辙,据苏轼《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苏轼身在杭州,得知弟弟将出使契丹,临行前特作此诗送别,手足关切之情、君臣家国之义俱在其中。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题中的“题”字点明题咏之意,与《题西林壁》《题临安邸》《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题中的“题”字含义接近。一个“醉”字,含义丰富,或为酒醉迷离之态在乎形,或为心神陶醉之状在乎意。“草书”则意味着笔墨挥洒之间,势如乱马,纵任奔逸,狂放不羁。“卷后”既言诗歌写于何处,又言诗歌书法合一。

《投长沙裴侍郎》诗题中既涉及行为,又提及对象,还包含目的。“投”字暗示投赠之意,与《上李邕》《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意献张水部》诗题中“上”“赠”“献”字含义相似。“长沙裴侍郎”为诗歌的投赠对象,诗人以诗干谒权贵,为求进身之机,这是唐代普遍存在于士人中的社会现象。

2.明结构,理脉络

破题而后统揽全诗结构,依序明确诗作的行文思路,便于梳理诗人的情感脉络,进而直抵诗歌创作的用意。《送子由使契丹》全诗宛若兄弟之间的对话,首联叹问,颔联勉励,颈联叮咛,尾联提醒,字字句句,情深意切。《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虽系节选,亦呈完整之态。一二句感慨,三四句想象,五六句叙事,七八句自得,笔墨纵横处酒气淋漓。《投长沙裴侍郎》首联自述奉道心志,颔联请托贵人相助,颈联写景状物藏情,尾联坦陈立场态度,心声委婉,曲折有致。

3.依语境,察妙义

古代诗歌的语境构成源自时代背景、事件场景与诗人的处境、内在的心境等,身临其境之余还需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以我观物”可得诗歌图景,“将心比心”能窥诗人心思。苏诗中苏轼因兄弟担任使节而欣喜,因兄弟出行路途遥远而思念,因兄弟出使异邦而担忧,俱为人之常情,但又因兄弟之间“天涯若比邻”的豁达翻出新意,格调不落俗套。陆诗中陆游请缨无路,自诩精于兵法却无奈囿于闲逸生活,于是醉中泼墨,酒笔设奇想,挥毫如征战,草书作品实是饱蘸爱国热血写就。杜诗中杜荀鹤身在江湖,神往庙堂,礼下于人而心慕高格,用语婉曲而用意显豁,自诩清高而盛赞对方,种种纠结背后活化出一个渴求功名却不忘名节的士人形象。

4.品语言,析技巧

苏诗用典与虚写并重:首联“沾巾”一词用典,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句意,不作寻常儿女泪别之态,宦海分离无碍天涯比邻。颈联全作设想,叮嘱子由身在沙漠遥望明月而常思开封,遥想子由梦中饱览湖光山色而心驰杭州,颇有空间交错之感。尾联“第一人”用事典,化用唐代李揆出使吐蕃藏名之事,苏轼身为兄长的殷殷嘱托自在其中,切切盼归之情溢于言表。陆诗中“酒”字两现,既是时间标志,又是情感载体。第三句之“酒”为作书之前,饮酒蓄势,佐酒泼墨,挥毫处直追颠张醉素;第七句之“酒”为成书之后,酌酒自得,踌躇满志,收笔之际似见河清海晏。杜诗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明为转笔写景,实则有所寄托。“渔翁”“鸿雁”的形象是他指,也是自比——“渔翁”隐世独立,“鸿雁”志在千里。诗人从首、颔两联的请托之辞的卑微语气中跳脱而出,示以孤高姿态,尾联则顺势扬己。

三、备考方法

1.先概览,后细读

在重视诗歌整体感知的考查趋势中,万不可忽视字斟句酌的细读。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的设误点往往就在字句上,且没有局部的通透分析,就没有整体的准确把握。目前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设题重在辨误,近年来高考的设误方向多集中在字句理解、修辞手法、虚实转换、正侧结合、用典方式、情感倾向上。如《送子由使契丹》的第14题B、D两项分别是对颈联、尾联无中生有式的过度解读——诗中苏轼一则未言中原人杰云集,二则未以家世荣耀矜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的第14题D项指向“飞纵横”的望文生义——并非墨汁飞溅,而是笔画纵横飞舞;《投长沙裴侍郎》的第14题D项指向尾联的曲解误读——“受恩必报”之说显然令杜荀鹤苦心经营的“孤高耿介”形象落入俗套。

2.辨体裁,拓题材

诗、词、曲等古代诗歌类别在备考时均应有所接触。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国卷Ⅰ和北京卷古代诗歌阅读选材指向了同一位诗人——陈与义,且指向了同一种题材——题画诗。特别有趣的是,“精卫填海”这一神话传说连续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之中,如2018年全国卷Ⅲ考查王建的七言乐府《精卫词》,2019年江苏卷考查韩愈的五言排律《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除了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名家之外,也有人格、作品合乎“立德树人”要求的其他名气稍逊的诗人的作品入选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诗言志”是中国诗歌文学的传统,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选材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之上必然与积极的价值导向相结合,多选取主题为以身许国、驱敌戍边、沙场建功、忧国恤民、惜时奋进等诗作。在备考过程中,师生应自觉避开格调不高、境界不佳的有争议的诗人与导向消极的诗作。

3.悟人情,同心态

苏诗中苏轼的担忧与牵挂、劝慰与提醒、家国与亲情尽在一处;陆诗中陆游的痛快与苦楚、酣畅与郁闷、得意与失落相互交织;杜诗中杜荀鹤的卑微与清高、婉曲与耿直、仕进与归乡纠结难分。可见,考生如不能全面关照诗人复杂的心态,只立足一点,作答时难免有所缺漏。因此,阅读古代诗歌需要考生设身处地,即结合诗人的性格、志向、处境等因素综合考量藏于诗作字里行间的情思。

四、拓展练习

1.同题材诗歌比较阅读

相同题材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考查曾经出现于2013年安徽卷、2014年全国卷Ⅱ,分别涉及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和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郭震的《宿渔家》,设题均为两道主观题,前者考查两位诗人心境的异同、两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后者考查诗歌表达感情的方法、两诗作者各自的情感。2019年北京卷考查了陈与义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四)的比较阅读。从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量逐渐增大的趋势来看,日后极有可能出现两首乃至多首古代诗歌的对比阅读题。例如,选取“吟咏对象相同、作者评价态度接近”的2018年全国卷Ⅲ王建的《精卫词》与2019年江苏卷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两首诗可组合设题如下:

王建与韩愈在刻画精卫可敬的形象之余,各自寄寓的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王、韩两人就精卫填海一事,既有对其奔波辛劳的同情,也有对其矢志不渝的赞美。

不同点:①精卫填海成败几何,王建深刻反思,女娃溺水而亡、精卫口穿羽折是悲,高山草木无枝、海平鱼龙殒命亦是悲,流露出思虑深沉、忧心悲悯的感情;②精卫填海论者众多,韩愈托物言志,以己之独赏应对人之讥嘲,视精卫同古代著名刺客,高扬其傲然不屈、精诚奋斗的精神。

又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这两首诗中李白与王维表达的送别之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①两首诗开篇均点明送别的地点、时令和友人将去的地方,以此烘托气氛;②两首诗均未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

不同点:①李白诗以景衬情,写自己久立江边,目送故人的帆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江天一色之处,江水滚滚,情意绵绵;②王维诗移情于物,写自己虽不能亲自送友人到江东,但满怀相思之情却如江岸两边的春色,一直伴随着友人,送友人归去,比喻巧妙,略无感伤。

2.开放作答,自圆其说

2018年全国卷Ⅲ王建《精卫词》第15题设置开放性答案,与传统“诗无达诂”的多元解读相呼应,未来命题有可能朝这一方向推进。以杜甫《蜀相》一诗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你认为《蜀相》一篇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1]

“泪”。杜甫借凭吊诸葛亮,一方面为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不幸结局而落泪,另一方面痛惜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终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实则以诸葛亮的命运作比,慨叹自己郁郁不得志、潦倒飘零的人生际遇,属于借他人酒杯浇己块垒。

[答案示例2]

“空”。春色满园的时候,杜甫一人拜谒诸葛亮的祠庙,在黄鹂动听的鸣叫中倍感孤独,既是为前贤,也是为自己。诸葛亮堪称一代不世之材,但在历史风云的变迁中不过落得“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结局,只余下后世凭吊者的赞誉和泪沾衣襟的叹惋。

猜你喜欢

诗题精卫苏轼
精卫填海
从善如流
精卫的烦恼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撕名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