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巧布局,浑然天成
——以贾谊《过秦论》为例谈高考作文的框架艺术

2020-11-13贵州毛永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贾谊高考作文事例

贵州 毛永健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阅卷者最先关注的是文章框架,为此,让考场作文有一个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框架,是考生获取高分的有效途径。如果框架不清,很容易导致阅卷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捕获文章的有效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判。事实上,文章总体框架的种类是有限的,考生可以依据教材范本或者日常阅读的文本熟练掌握。本文将以《过秦论》为例,分析若干与高考作文有关的框架问题。

一、开篇扣题,铺排炫示,先声夺人

高考作文的功利性与秒评模式,决定了其和普通作文在扣题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高考作文最好在开篇三行之内引材扣题,否则很容易失分;普通作文却可以尽情铺垫,随性而为,在篇末扣题也无妨。高考作文的扣题最好是明扣或表层扣,让阅卷者一目了然,无须深思熟虑地琢磨;普通作文却可以暗扣或深层扣,让读者慢慢品味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当下,部分不懂高考作文阅卷规则的考生习惯在作文中“处心积虑”地绕弯子,以期让自己的文章“一波三折”,达到“波澜起伏”的效果。但是在高考中,这种做法只会令考生自讨苦吃。为此,考场作文应力求开篇点题,以唯美的文字铺陈、炫示自身的才华,构建或排山倒海,或小桥流水似的语势,以达到先声夺人之效。

【例文展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文章题目为《过秦论》,明示这是一篇指出秦国过错的论文。文章开篇即从秦孝公起笔,不但点明了题目中的“秦”字,而且不做任何铺垫,干脆利落地明扣,毫不拖泥带水。下文继续进行铺陈,“据崤函之固……并吞八荒之心”“商君佐之……外连衡而斗诸侯”。文段句式整齐,又有变化,既有对仗又具铺排,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有一泻千里之气势,极易抓住读者的目光,扣动读者的心弦,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整个文段几乎都在叙例,但是所叙事例皆是点到为止,并未进行繁杂的描述,给人以简明扼要之感。

【佳作分享】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永远的苏武》)

该篇作文题目为“永远的苏武”,刻画的主人公自然就是汉代著名的爱国使节苏武。考生开篇即以“他”明指苏武,并以“羊鞭”“大汉”暗示了苏武的身份,既有明指又有暗扣,可谓明暗互补,相得益彰。在句式上,开篇即是一组动感十足、意境幽深、长短错落的对仗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足见考生文学功底之深厚,自然能使阅卷者折服。在通过一组对仗完美的叙例之后,考生举重若轻地分析阐述:“一边是高官厚禄……选择了铭记忠心。”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扣题一直是困扰众多考生的难题,但是该考生却驾驭自如,大笔如椽,将苏武的身份处境和“铭记与忘记”这一话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较好地以苏武的事例论证了“铭记忠心与忘却富贵”这一主旨。

二、繁简交错,详略搭配,张弛有度

在高考作文的事例运用中,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必须理性取舍,而取舍的根本原则是在行文上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框架则要显得活泼灵动,张弛有度,给人以“源头活水”的美感。考场作文如果连续使用过多事例,将一大片文字罗列在一起,就会给阅卷者一种堆砌材料的臃肿之感,难以获得高分;如果一味地运用简略事例,难免会单薄无力,同样难以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为此,考生行文时最好详略得当,主要的、重要的内容需要详写,用墨如泼;次要的、辅助的内容则略写,惜墨如金。只有将详写和略写辩证地统一起来,做到繁简适度、重点突出、彰显主题,才能在框架上给人以“沉稳灵动”的感觉。

【例文展示】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文章的框架布局,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用例的详略决定的。《过秦论》第二段开篇列举了四个君主,但其具体事例却一言以蔽之,用语颇简,仅以“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四个点例明示秦朝历代君王一直在“蒙故业,因遗策”,开疆拓土,不断壮大。特别是“诸侯恐惧”一句,言简义丰,从侧面衬托出了秦国的强大。相比对秦国君主的略写,贾谊对“诸侯”的描写却用语颇繁,“四君”“六国之士”等都列举出具体的国名及人名。贾谊于此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以诸侯实力之强大来正面衬托秦之强大。结尾回扣“秦国”,却只有寥寥数语,但却已经完整地将时间纵线贯串于秦的各个时期,使文章有详有略,前后呼应,框架圆融。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对此评价说:“如人吐气。”简言之,就是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给这篇气势颇盛的文章一点喘息之机,使文章有起有伏,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佳作分享】

君可知,因《三杯茶》而闻名的摩尔森只不过是偶然成名的凡人罢了!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的摩尔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东地区。这一为告别苦闷的举动却让他的爱心播种在那片仇恨美国人的土地。《三杯茶》详尽地记录着他在落后的中东地区奉献的点点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机,仍旧是必然的铺陈,若非摩尔森心怀对其他民族的悲悯、怜爱之情,又怎会愿意让爱在异国他乡盛放出灿烂之光?

很多人说梵高的成功是偶然,却不见那个终日于阿尔小镇拥抱阳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很多人说体操王子童非的成功是因为偶遇名师指点,却不知年少时的他在老师门前为求一见而不停地翻着跟斗;很多人说周杰伦是偶然被人提携而成为华语天王,却忘记当年的他日夜写歌,将梦积累成厚厚一叠歌词……(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偶然?必然!》)

该考生深谙文章要繁简交错的运用之道,以“君可知”引入摩尔森的事例,详细叙写了他到中东旅行,却因《三杯茶》而偶然成为名人的故事。在从容叙例之后,该考生进行了反事实的假设析例,指出摩尔森心怀“悲悯、怜爱之情”,他的爱在他乡“盛放出灿烂之光”完全是一种必然。因此,文章有机地将叙议结合,逻辑严密,很有说服力。然后,考生以“很多人说……却……”的转折句式串联起了梵高、童非、周杰伦三个点例,揭示他们“偶然”成功的背后是“必然”的艰辛与努力,揭示了成功不仅是“偶然”更是“必然”的奥秘。整个文段先繁后简,点面结合,既丰富了论据,又浓缩了篇幅;既论证了“偶然与必然”的主旨,又使文章内容充实、张弛有度,避免了堆砌之嫌。

三、叙例重点,框架为面,开阖自如

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个层级,分数差距一般在10分左右。而“丰富”是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当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所界定的“丰富”,不仅指用例的丰富,还可以指语言、情感的丰富。自高考开始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繁例几乎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点例却风光依旧。使用点例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多人一例,也就是写多个人物,但每个人只举一个点例;二是一人多例,也就是只写一个人物,但这个人物却举了多个点例。在具体行文中,不管使用哪一种形式,都需要“点到为止”,然后将多个“点”交织成“面”,构成严整而独具气势的排比句式。如此,文章自然鞭辟入里,框架自然有了开阖起伏、收放自如之效。

【例文展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对秦孝公到庄襄王等六代君王的描写显然属于略写,其事迹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但是到了秦始皇,作者却用整整一段从正面详细地描绘了其“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等做法以点例的形式凸显出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贾谊以“点上开花,面上蓄势”的用例特点,将各个事例串联起来,显得丰富充实,有条不紊;以长短错落、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排偶句式行文,有效地增加了文章排山倒海的语势,给人以锐不可当之感;以总—分—总的严谨框架模式行文布局,自“奋六世之余烈”起始,至“自以为关中之固”完结,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骄纵与狂妄,将其“攻势”推向了巅峰,也预示着其“守势”必然的颓败。

【佳作分享】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三千年前《诗经》写实记录下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仰望星空,发出了《天问》。一千多年前,李白仰望星空,杜甫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仰望一个民族的梦想;脚踏实地,践行一个民族的使命。(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考生采用了总—分—总的传统框架模式,先以反事实假设的方式提出了“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的观点,然后从中外两个层面列举了一系列的点例,依次铺张成面,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蓄积了语势,文章框架亦层次清楚,浑然一体。就法国文学辉煌的缘由而言,考生将“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与“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进行对比,从文学流派的角度阐释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的重要性;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而言,考生以时间为线,通过“三千年前”的《诗经》、“两千五百年前”的《天问》以及“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与杜甫的事例的呈现,紧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流派问题,继续深入论证了“仰望一个民族的梦想”“践行一个民族的使命”的观点。考生能够将几个点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入剖析事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上构成铺张之态,形成汪洋之势,显示出其颇为不凡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四、虚置假设,明知故问,卒章显志

所谓虚置假设,是指在叙例之后姑且认定其中某种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通过分析得出与叙例完全不同的结论,然后将这一结论与叙例中的结果做比较,以增强论证效果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证明,考生有效地运用虚置假设析例,不但能够曲径通幽,让文章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能够使文章在前后对比中凸显主旨,营造出雄辩的语势。在具体运用中,虚置假设往往与反问句融为一体,在气势上显得更为宏大有力,撼人心魄。议论文的所有手段都是为了有效论证中心论点,作者通过前文的多层铺垫与蓄势,于结尾处突然“开闸泄洪”,卒章显志。当然,在高考作文中,仅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显志”,处处扣题。

【例文展示】

贾谊在末段将叙例与析例处理得相当完美。先议“天下非小弱”,然后从地位、武器装备、军队、谋士等方面作比,极写陈涉的弱小,以此反衬秦国的强大。“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作者顺势而问,似有千钧力度,劈头而来,却又戛然而止。至此,贾谊退一步,以“试使”一词虚置假设,再次将陈涉与山东之国作比,强调其弱小,借以反衬秦国灭亡之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再次质问,并顺势推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就此,金圣叹曾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佳作分享】

其实,历史已不止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相信了扁鹊的话,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呢?假如,当初秦孝公没有采纳商鞅之谏,未能实现变法,秦国又何以能称雄六国呢?假如,共产党人没有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未实行精兵简政的话,革命政权又何以能变成“小老虎”而吃掉庞大的“东洋驴”呢?由此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善纳人言》)

考生以“警钟”切入,顺势列举了“蔡桓公”“马谡”两个反面假设式事例,然而并未就此展开议论,而是继续罗列了秦孝公“采纳商鞅之谏,实施变法”故能“称雄六国”及共产党人“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故能“吃掉庞大的‘东洋驴’”两个正面假设式事例,使之与前面两个反面假设式事例构成对比,于是谁是谁非便一目了然,自然就归结出了“善纳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的主旨。

五、时间为线,定格镜头,首尾圆融

总体而言,高考议论文的框架一般为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蒙太奇式四种,就局部而言,议论文一般为先叙例再析例的框架模式。事实上,高考作文首要的成功就是要“心中有框架”。那什么样的框架才是好框架呢?考生必须牢记:清晰就是好框架,而简化才能清晰。很多考生总是想在应试中求新,殊不知,求新就意味着冒风险,而高考应该谨慎;反之,按照传统的时序框架模式行文,定格事例镜头,虽无新意,但是能够确保框架清晰,能够将自身的情意等深度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阅卷者,进而使阅卷者产生思想或者情感上的共鸣,以谋取高分。

【例文展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从论证框架来看,总体上是先叙例再析例,符合一般议论文的写法。具体而言,《过秦论》共有五个段落,前四段以时间为序进行叙例,概括了秦国自秦孝公崛起到秦二世灭亡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析例,归纳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始终是有条不紊的,时间线索非常明晰,文章每段的首句类似于“路标”,一目了然地予以明示:“秦孝公”→“孝公既没”→“及至始皇”→“始皇既没”。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横截面,贾谊则采用定格镜头的方式,借助点例与繁例予以大胆的铺陈渲染,不仅使人看到了清晰的“线”,还看到了“线”上简洁典型的“点”和浓墨重彩的“面”。如此行文,自然会给人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之感。

【佳作分享】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

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份试卷。也许是好事多磨,女孩虽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数高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梦想院校,只因几分。

……

几个月后,女孩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所二本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

再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小孩,成为我的母亲。

……

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爱好,我成了艺术生……

如今,我走在妈妈曾经走过的路上……(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一点进步,一种人生》)

该文章叙述了妈妈和“我”的高考经历,不同的人物,相同的高考,内容琐碎,时间跨度长,若考生把握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制造“迷宫”,误导阅卷者。但是本文的框架清晰,层次分明,显然与考生将“复杂的内容框架化”的做法有关。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写妈妈的高考经历:“暮色暗淡,残阳如血”“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份试卷”“几个月后,女孩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所二本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然后以“再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小孩,成为我的母亲”过渡,承上启下。接着写“我”的高考经历:“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爱好,我成了艺术生”“如今,我走在妈妈曾经走过的路上……”,行文框架按照时间流变,自前而后地规范展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整篇文章严谨有序,简单而不简约,颇具哲理意味和思想深度。

猜你喜欢

贾谊高考作文事例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例”后有“析”方可取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