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材深固基,“钩心斗角”擅迁移
——例谈文言文的复习策略

2020-11-1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句式文言文教材

安徽 江 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部编教材的发布,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因此,学生往往认为文言文不容易理解,存在着畏难情绪。但是,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传承并发展文言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必要环节。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均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精华,是典范的名篇佳作。教师教学、学生复习均要立足教材。笔者认为在二轮复习阶段,还是要适时、适当地回归教材。

纵观历年真题,不难发现,考题节选的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及句式,大多数均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下面,笔者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中出现的翻译题为例,梳理考题与教材之间的关联,以凸显立足教材的重要性:

【例1】(2019年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从字词的角度来看,第(1)句中的“苟”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教材中《陈涉世家》中陈涉“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在教材中,“苟”是“如果”的意思。我们将这个义项放到本句中是讲得通的。“强国”在本句中很明显不是“强大的国家”的意思。在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题中的“强”“利”与这句话中的“苦”“劳”“饿”“空乏”的用法是一样的,也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强”可以译为“使……强大”,“利”可译为“使……得到利益”;第(2)句中的“期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句话,即“一整年”的意思。

再从句式的角度看,第(1)句句式整齐,与荀子《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相似。由此,我们根据“循”是动词,可以推断出前一句的“法”也是动词,应该是“效法”的意思。根据前文,我们还发现另外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在“苟可以强国/利民”中,“以”字后面省略了用来代指“新法”的宾语“之”。第(2)句中,“令行于民期年”这个句式在教材中也多次出现,如《离骚》中的“又申之以揽茝”、《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申之以孝悌之义”、《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等,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

再以某次全国名校大联考中考查的文言文翻译为例:

(马廷鸾)甘贫力学,既冠,里人聘为童子师,遇有酒食馔,则念母藜藿不给,为之食不下咽。

这几句话,我们可以采用联系教材法,找出这些词语的教材出处:

词、句式相应篇目冠1.《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馔李白《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念母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为之《庖丁解牛》中的“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如果我们扎实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点,那么再去阅读和理解试卷材料或者日常接触的文言文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二、学会迁移,触类旁通

从本质上来说,教材提供的只是基础性的、必备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要灵活运用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并根据相应的语境揣测陌生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较为复杂的文言语句。举例如下:

【例2】(2019年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这两句话中除名词外,第(1)句中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乃”“年少”“专欲”“诸事”;第(2)句相对容易,考查的重点在于句子的通顺流畅。那么,第(1)句中的“短”该如何理解?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如果我们完整地看过《史记》中的这篇文章,理解“短”字的含义自然不是问题。如果以前没有接触到,我们该如何推敲出“短”的意思呢?在成语“飞短流长”中,“短”“长”合在一起是“是非好坏”的意思。其实,“短”就是“缺点、不足”的意思。根据本句的语法特点,此句明显缺少谓语,也就是说这里的“短”必须作动词,“贾生”是受动者,故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的“短”含有“指摘缺点,揭发过失”的意思。再如“纷乱”一词,本来是形容词,基本释义为“杂乱、混乱”;后面的“诸事”是个偏正短语,而且句子承前省略了主语“洛阳之人(贾生)”,因此,根据语法结构,这里的“纷乱”必须作谓语,应译为“使……混乱”。

再看第(2)句,“贾生数上疏”中的“数”为“屡次,多次”之意,这个不难理解。“言诸侯或连数郡”中,“或”是“有的”的意思,也比较常见。这里的“数”就是基本释义“几个”的意思。“可稍削之”中的“稍”字在教材中也出现过,在《核舟记》中的“其船背稍夷”中,“稍”是“较为”的意思。这个句子考查的重点是通顺流畅。“连数郡”的应该是诸侯的“疆域、地盘”,翻译时如果不补上“疆域”或者“地盘”就会有悖事理,造成失分。再如“非古之制”一句明显没有主语,是个省略句,“不是(符合)古代的制度”的应该是“有的诸侯国的地盘连接着几个郡”这种状况。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补充完整。“可稍削之”同样省略主语,翻译时需要加上“朝廷”或者“皇上”。像这种迁移联想法,我们在教学中多次遇到,兹不赘述。

三、勤学苦练,举一反三

文言文的学习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克服畏难情绪。高中阶段,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我们依然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古代典籍,甚至可以采取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文言著作。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系统地阅读《史记》中的部分列传,或者阅读《后汉书》。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其句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教师可以在平时讲授课文乃至评卷的过程中,针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将涉及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分解、详述,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翻阅教材,给材料作注。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应该是不难的。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加点词语联系教材并解释其含义。

大全私谓王持垕往间焉。廷鸾素厚持垕且同馆,不虞其谋也,密露大意。持垕绐曰:“君犹未改秩,姑托疾为后图乎?”

度宗初年,诏询故老,专以修攘大计叩之赵葵。葵极意指陈曰:“老臣出入兵间,备谙此事,愿朝廷谨之重之。”

【参考答案】

间:《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为“参与”之意。

素:《鸿门宴》中“(项伯)素善留侯张良”,“素”为“一向”之意。

绐:《项羽之死》中“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绐”为“欺骗”之意。

叩:魏禧《大铁椎传》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为“询问”之意。

猜你喜欢

句式文言文教材
文言文阅读专练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会背与会默写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