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与发展

2020-11-11赵璐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

赵璐

摘 要: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对大量信息、资讯的获取、分析、编辑、整合,巧妙地传达信息和观点。因此,信息传播开始前我们就必须清楚要选驭什么信息、怎样表达清晰明确。尤其是电视作为借助于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从问世到现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并引导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它作为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作为政治链条上的一环,它展现现代主流的权威性,它展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理性程度高,引导力强,相对公信力也很高。因而从“把关人”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能够向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权威的、经过慎重选择的、有品质的、能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

21世纪以来,新闻运作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来自多种渠道的巨量资讯几乎将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潮水之中。一方面,信息消费方式和受众使用媒介方式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单纯依靠过去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自主选择权和控制权;另一方面,面对繁芜丛杂的信息,媒体不可能也不应当“有闻必报”;必须要剔除虚假、无效的内容,因而在纷繁的客观事物中我们更有责仔清醒地辨析出哪些信息为受众所渴望,哪些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如何報道更易被接受、传播效果更好。

一、电视新闻的界定

自新闻产生以来,与之相关的定义界说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当电视新闻发展了几十年后,同样的问题或是出于新闻观点的不同或是出于政治立场各异,对于什么是“电视新闻”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曾有国外记者戏言:有一百个记者就有一百种新闻的定义。

在中外人士对新闻概念林林总总的阐释中,我国新闻界认同并为大众公认的,是陆定一同志在延安时期对“新闻”所做出的简洁而准确的概括,即“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今天我们对“电视新闻”的界定也正是基于这一定义,并结合电视新闻生产所依托的现代电子技术的特点,同时根据电视新闻不断的实践发展,经过反复论证、推敲而定。新闻访谈的节目属性规定了它是非虚构类的节目,真实性是电视访谈类节目始终要遵循的原则和绝对不能逾越的底线。真实性一方面要求访谈的内容必须真实,不允许控制嘉宾、诱导嘉宾和虚构事实;另一方面要求在编辑阶段要忠实再现嘉宾的谈话内容和状态,不允许通过剪辑嫁接的技术手段断章取义,歪曲访谈对象的真实意思。[1]在对访谈内容进行剪辑时,要尽量保留完整的句子,剪辑形成的新句子或者段落要与嘉宾的原意相符合,不能产生歧义或者不一致。在真实客观地报道现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动时,作为新闻实践中的难点,需要特别提请新闻工作者注意处理好的是:新闻时效与准确的关系、重要与兴趣的关系、真实与倾向的关系。

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恰恰是我们选择新闻素材、进行电视报道时所应遵循的电视新闻规律,使得新闻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客观与倾向的有机结合。

二、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由于电视新闻特有的传播手段以及承载信息的符号方式,所以电视新闻在采制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一种成熟的样态已然成为各大电视台竞争角逐的主要领域,各台都为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而费尽心思。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节目自身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则是节目的外在表现。在新闻内容确定的情况下,节目的编排形式则尤为重要。电枧新闻的基本播出形态是以许多条新闻一起组成一档完整的新闻节目并定时播出,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最后任务就是恰当地处理这些单条新闻之间的关系,合理地把它们安排在一定的结构之中,以栏目化方式实现一次完整的电视新闻传播。其中按照一定的编辑思路依次排列单条新闻节目的播出顺序就是节目编排的过程。

(二)现场纪实再现

不同于以往的纸质媒介,电视新闻传播在电子媒介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即时、同步(零时差)地采录和传递信息内容,直播画面的形象报道使电视能如实地再现现场,现场感强是电视新闻的一大优势。它可以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欲望。

(三)观众多层次参与

受众参与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的方式分为节目参与、场内参与和场外参与三种。例如《一虎一席谈》节目以讨论的形式,选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节目嘉宾,发表意见或精辟见解,并邀请观众现场列席、积极发表意见。该节目根据大众传媒理论,包含了观众参与来完成的电视节目是最有效的。[2]在这种情形下,参与节目制作的观众会有自我参与感,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因大众的参与,缩短自身与节目的心理距离。

(四)表现多元素综合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电视节目的创作、设计、传播、接收都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都有着不同形式的系统结构。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电波,直接诉诸人的视听器官,借助于电视语言符号——图像、文字、色彩、声音等来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供观众收看、收听。由于电视各种信息符号综合传播、视听结合、形声并茂,因此构成电视传播的视觉、听觉诸元素是丰富多样的,电视新闻毎一个报道节目的构成,都是对这些元素的结合运用处理的结果。

(五)报道多工种配合

电视新闻工作是集体性的工作,每完成一个报道,从选题到播出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选题的申报需要记者、编导、主编、制片人的层层把关,前期的采制通常需要记者和摄像的密切配合,后期的撰稿、编辑往往由记者和后期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经过责编、主编、制片人等的层层审核,一则电视新闻才得以播出。由于新闻的时效性等特征,要求各工种直接的配合和衔接过程必须十分紧密,才能保证播出的新闻是“最近以及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掌握电视编辑中画面及声音编辑技巧,在节目中运用好“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做到正确处理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与节奏,恰当使用新闻背景资料。

(六)外部节奏

外部节奏是指镜头的外部节奏,它是由编辑在组接画面、处理声音时形成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节奏,最终导致出情感节奏。[3]除此之外,外部节奏还包括写作风格、播音的速度和新闻的长度等,这些都会决定新闻信息是紧凑还是拖沓。有研究者这样总结解说词与播音的节奏美:体现于结构安排上,或疏密有致,或繁简得当,或曲直相间等;体现于基调选择上,或凝重庄沉,或舒缓轻快,或循循诱导;体现于语流上,或张弛有致,或起伏互参,或松紧有序等;体现于语式上,或长短相调,或骈散结合,或文白参差;体现于音韵上,或抑扬顿挫,或高低起伏等。所以电视节目的节奏要与节目的内容相互一致或互相和谐,同时要符合人们接受信息时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增强编辑制作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媒介变局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趋势

我们已经快速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如同最先進的发动机,推动社会加速运转。今天,信息的产生、采集、扩散方式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微博到微信、新闻客户端,以及大量附身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App,新媒体类型层出不穷,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从过去传统媒体的附庸和工具成长为人们几乎须臾不可离身的信息媒介。

信息社会由技术推动,却不是一个技术概念。数字技术“刷新”了媒介格局,也刷新了文化格局一一公共空间的空前扩容、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在媒介变革中一并成长。大众媒介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也一并觉醒、改造、更新着传播理念,开始重新审视研究新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群体。最早融入这种变革的电视媒体也必须面对全新的信息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越来越积极却挑剔的受众。

社会愈进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发现,技术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决定电视传播地位的要素依然是内容。而新闻是电视媒体报道的主体内容,新闻性节目的报道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家电视台整体水平与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志。从中央到地方,“新闻立台”依然是目前诸多电视媒体的不二选择。其中的关键是做什么样的新闻,怎样去做新闻。从技术的角度讲,电视新闻主要是以视音频符号形式进行呈现的。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不仅可以依靠其符号优势独立存在,而且还能够依靠其价值优势,借着媒介融合的浪潮向新媒体延伸和扩展。比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微博上传的视频等都能使得电视新闻到达用户终端。传统的中央电视台积极与互联网接轨,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打开CCTV,包括新闻在内的在电视平台播出的节目都可收看,而且还具备了新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非线性收看等优势。

目前,电视媒体作为发展多年并一直在媒体中保持强势的媒体,在新闻的呈现上已经出现了诸多显著的变化。宏观层面:开办全新闻频道、全天候的新闻覆盖、直播的常态化、媒体跨地域新闻竞争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微观层面:电视新闻的报道样式之间相互融合,节目形态的界限日趋模糊,民生新闻热潮退却,进入“后民生新闻”时代,新闻评论的爆炸式增长成为当下电视新闻的新趋势。

四、结语

统观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它与美国新闻学者怀特等人对电视新闻的判断标准增加、看重“视觉”等要素极其吻合。由于电视新闻是视觉、听觉双通道共存的媒介,它有别于提供单一听觉通道的广播媒介,对信息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度,所以在对选择电视新闻的判断上,既要强调新闻现场的视觉画面,又要重视现场同期声,用典型的形象化事实报道新闻,突出新闻现场感,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多种视听表现元素来制作节目,以丰富节目视听。

参考文献:

[1]徐艳.大数据时代媒体发展的SWOT分析[J].青年记者,2013(19):11-12.

[2]南瑞琴.“大数据”背景下经济新闻生产机制的“变”与“不变”[J].新闻知识,2014(1):3-5.

[3]朱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公益性质,努力提高中国电视节目品位一答中央电视〈新闻会客厅〉栏目记者问[J].有线电视技术,2007(7):1-2.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传播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