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研组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定位、路径和载体

2020-11-11苏百泉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校本课程

苏百泉

摘    要:教研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教研组功能的发挥。思政教研组建设应该将职业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新定位,并坚持从问题驱动到目标引领的建设路径,打造一体化教研活动机制作为载体,从需求激发到体系设计构建校本化思政课程体系,从个人研究到集体研究稳步推进团队项目研究,从组内合作到开放交汇支持教师加入高端平台。

关键词:思政教研组;命运共同体;問题驱动;目标引领;校本课程

教研组功能的发挥情况,与教研组建设水平直接相关。思政教研组建设既要符合教研组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思想政治教研组建设实践,探讨思政教研组建设的定位、路径和载体问题。

一、从教研组织到职业命运共同体:思政教研组建设的定位

教研组建设的定位指教研组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建设目标。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研组定位的认识呈现出由“教研组织”“团队组织”到“学习型组织”再到“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变化过程。[1]四种定位中,后一种定位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基础之上,是对前一种内涵的丰富。从“教研组织”到“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是一个教研组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1.从教研组织到专业学习共同体:教研组定位的过去和现在

“教研组织”强调教研组的行政属性与功能属性,也就是说教研组是一种依据相关制度规定设置的以教研为基本功能的正式组织。

“团队组织”是在承认教研组“教研”功能的基础上,强调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关系,侧重于强调教研组成员之间不应是一种体制规定的,名义上的松散的关系,而应该具有相互协助的合作关系,符合“团队”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则是在承认教研组作为“教研”功能和“团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研组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

“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前三种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研组学习的性质和团队应有的“共同体”特征。这是当前对教研组比较主流的定位。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成员的学习不是一般常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专业学习。这种专业学习既指学习的主体是专业人员——教师,同时又指学习的内容是与教师职业和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定位的前提是承认教师是一种专业。“共同体”的定位将教研组的组织属性从一般的“团队”进一步提升,它的理论基础是共同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共同体除了有共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特征等共同性,关键在于还需要具备更深刻而稳固的共同性——即人们不但相互认识并且相互承认。[2]共同体理论之所以可以用来解释教育问题,就在于教育领域中也存在教师个体如何整合为群体的问题。

2.职业命运共同体:思政教研组建设的方向

我们对教研组的定位需要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考虑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思政课程的特点,我们用“职业命运共同体”作为思政教研组建设的新定位,或者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从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在华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始,“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我国的国际战略,也作为其他领域的价值追求。例如,“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4]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由此可见,“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运用领域越来越丰富。

“命运共同体”是“命运”与“共同体”的一种内在精神组合和有机联系,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诸种共同体精神的全面提级和价值的整体建构,是具有最高层级、最深水准、最强联系的共同体类型。[6]它之所以可以用于表述新时代思政教研组的定位,是源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下的教师近乎全能,是单兵作战的“教书匠”。进入工业社会后,分科教学成为常态,教师逐渐成为工业生产流水线上“各管一段”的学科教师。到了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化、互联网使得信息时代的教师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育越来越有可能展露出其本质——人的精神交往,从而使教师组织彻底抛弃个人中心主义文化,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使“专业学习共同体”向“职业命运共同体”转化成为必然。

从思政课程的性质和使命来说,也需要将思政教研组建设定位为“职业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面对总书记的期待,思政教研组建设理应有更高的定位和追求。在立德树人使命中,思政课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应该具有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更加强烈的一体感和整体感,主动结成更为紧密的团队、同盟、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政教研组建设应该定位为“职业命运共同体”。

二、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思政教研组建设的路径

路径是达到建设目标的途径和过程。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问题驱动和目标引导,一个是源于现实问题的推力,一个是源于理想方向的拉力,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事物发展的合力。在具体工作中,问题驱动比较容易做到,只要我们不逃避、不回避、不消极,很容易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而且如果事物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工作进程,就会形成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压力。目标引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标准作为要求,同时又依赖体制机制保障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既要坚持两点论,做到问题驱动和目标引导相结合,也要坚持重点论,从问题驱动上升到目标引导,自觉把目标引导作为做好事业的主要动力,促进实际工作上升到更高水平。

教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研究。真实的教育问题是激发教师创造性应对教育生活的原动力,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为了正常生活而自己意识到的、不得不解决的事情与困难,而非研究者为了推进教育研究而基于研究逻辑假想出来的问题。[3]1157教研组建设首先要坚持问题驱动。但是,教育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需要把握和遵循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长远发展,所以,更需要坚持目标引导,努力形成教研组的“共同愿景”。因此,思政教研组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努力从问题驱动走向目标引导,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打造一体化教研活动机制:思政教研组建设的载体

载体是沿着路径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和机制。专业学习共同体也好,职业命运共同体也罢,都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研活动的实施得以实现。思政教研组建设的落脚点就在于打造一体化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注重从问题驱动走向目标引导,促进职业命运共同体生成,进而保证各项教研任务真正落实。

1.从需求激发到体系设计:构建校本化思政课程体系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承担着校本化课程实施的使命。2019年11月25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多年来,我校思政教研组从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逐步开发,不断完善,并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相互融合的思政课程体系。

第一,在基础课程方面,主要围绕立德树人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好国家课程实施。具体方式就是全组教师合作,丰富基础课程载体。具体包括:(1)编写《拓展阅读读本》。围绕基础课程各个模块,内容来自于古今中外的学术名著、名篇,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经典著作摘编。(2)形成拓展资料包。资料包涵盖推荐拓展阅读篇章、书目、电影、视频、网站、APP等。凡是推荐给学生的资料,教师必须读过、看过。(3)制作系列化专题微课。(4)完善个性化学程。使个性化学程成为适应学生预习、复习和课外拓展的自学资料包。

第二,在校本课程方面,扎实有序地开发这一课程,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先后开设过的校本课程有“《共产党宣言》精读”“西方哲学史”“国际热点问题中的政治学”“经济学家的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近二十门。近年来,我们重点推进了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和成果化。(1)系统化方面,健全了“学科相关拓展课”“学科相关项链课”“思政教育拓展课”逐级提升的三种学科校本课程。首先,结合基础课程模块,完善“学科相关拓展课”。一方面做到模块全覆盖,另一方面做到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两门拓展课,从而做到不因某位教师教高三等原因而影响拓展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其次,建设了“学科相关项链课”。这是与基础课程相关,由教研组所有教师分工合作开发的串联式校本课程。目前已经建成了“社会科学经典原著导读”课程。再次,开发了“思想教育拓展课”。这一课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选择相应主题开发课程,如开发了“中国系列”课程“价值观有力量——和中学生谈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等。(2)成果化方面,到目前为止,《走进古代大思想家》《哲学家说些什么》《社会中的性别》等课程教材已经公开出版。

第三,在研究型课程方面,围绕着实践主题,打造序列化学科活动和学生社科课题指导等载体。(1)整合序列化学科活动。我们开展了“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年度社会考察”等序列化的学科活动,并根据形势发展逐步整合。比如将“世界哲学日活动”中的读书和“人人读《共产党宣言》”与语文组、历史组的读书活动整合,打造成学校的“读书节”活动。(2)改进学生社科课题指导。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生社科课题指导机制,每年指导的学生课题都有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此外,我们也努力按照研究型课程要求,完善学科相关学生社团。我们指导的学生社团包括赛智社(商业经营类社团)、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晨晖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社团)等。

2.从个人研究到集体研究:稳步推进团队项目研究

课题研究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是推进教研组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研,会主动把自己教学中形成的个人实践智慧与他人一起分享,实现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转化,使不同个体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通过教师主动参与,也将改变校本教研的主体结构,改变“精英化”的校本教研模式,建立更加平等的教研关系,使广大教师都能成为教研的获益者。[3]157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开展了大量研究,个人发表的论文总量有一百多篇。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团队项目研究。这些项目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思政教研组教师领衔,教研组成员参与的团队项目研究,我们称之为“教研组项目”;另一类是由思政教研组之外的其他组织负责人领衔,教研组成员参与的团队项目研究,我们称之为“教研组参与的项目”。

第一,在教研组项目方面,近些年来,我们完成的团队课题有上海市课题“高中政治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德育功能的行动研究”“追求智慧: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等。目前仍在推进的课题有上海市课题“中学思政课程国家意识教育教学研究”“基于活动型课程建构的中学政治课学习行为系统化研究”等。其中《追寻智慧——思想政治课智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专著出版。

第二,在教研组参与的项目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参与研究的课题有全国课题“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应用新模式研究”等。目前正在参与推进的课题有上海市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基于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参编了教材或著作《中学生党课读本》《国际理解教育》《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近十本。

3.从组内合作到开放交汇:支持教师加入高端平台

教研组的开放可以避免封闭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开放交汇的教研组,鼓励和支持组内教师加入到其他教研组织,尤其是一些高端教研组织中,有助于教师突破本组教研的局限,吸取不同教研组织的智慧,汇集到本教研组,使本教研组成为智慧的交汇处。

多年来,我们为本组教师参与其他教研组织,尤其是高端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到其他平台上学习历练。目前,教研组中有多位教师成为上海市区命题组成员、区中心组成员、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兼职导师,多位教师在上海市思想政治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学科德育科研实训基地、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公关计划”、浦东新区孟祥萍政治教师培训基地等高端教研组织中接受培训。

参考文献:

[1]徐伯钧.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9):78.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4.

[3]胡方.文化理性与教师发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师文化自觉[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2-17(1).

[5]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5-30(1).

[6]王泽应.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7.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校本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