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枢·经脉》“是动所生”头面病候特点辨析

2020-11-09肖薇刘步平陈晓虹齐劲张梦阳

环球中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病位经脉脏腑

肖薇 刘步平 陈晓虹 齐劲 张梦阳

头面部为人体经络诊察最常用部位[1],《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通过“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可以知“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故头面部的经络诊察对人体内外疾病诊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经脉是人体内五脏六腑与体表皮肉脉筋骨表达的认识基础[2],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调和阴阳之作用。《灵枢·经脉》尤其强调其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临床应用中“不可不通”。该篇不仅详细记录了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而且也在每条经脉循行之后描述了该经脉病变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即“是动所生”病。其中,“是动病”症状位于“所生病”症状之前,两者的差异内涵及相关解释至今未有定论[3],但其在针灸临床应用中却占有指导性地位,是经络辨证处方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动所生”病中有关头面病候的记载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对其整理归纳总结,探究两者头面病候的内涵及联系,以期为现代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1 头面经脉病候特点

1.1 总体特点

整理归纳发现,《灵枢·经脉》“是动所生”病中,除肺经外,余11条经脉皆有头面病候记载。其中,阴经病候集中于“是动病”(占4/7),病位局限;阳经病候集中于“所生病”(占24/37),病位广泛。临床表现上,“所生病”以痛证为主,“是动病”以非痛证居多,表现为头面部颜色及津液异常变化等。

1.2 阴经头面病候特点

六阴经中,共有心经、脾经、肾经、肝经4条经脉循行至头部。阴经“是动所生”头面病候共有12种,“是动病”7种,“所生病”6种,两者相同病候仅有目黄1种。出现频次较高的病候有嗌干、目黄(频次为2)。病位分布上,从上至下分别涉及有目、面、口、舌、嗌、咽6处,其中,目、舌、嗌为两者共同病位,面部仅见于“是动病”,口咽部仅见于“所生病”。症状特点上,以面目部颜色变化及舌嗌部津液代谢失常为主(占阴经头面病候64.29%),多见于“是动病”。经脉分布上,肾经记载数量最多,症状类型丰富,涉及病位较广泛。详见表1。

1.3 阳经头面病候特点

六阳经交会于头部,阳经“是动所生”头面病候共有25种,“是动病”13种,“所生病”16种,两者相同病候有头痛、耳聋、喉痹、颈肿4种。出现频次较高有头痛、鼽衄、喉痹(频次为3);目黄、目锐眦痛、耳聋、颊肿、颔痛、颈肿(频次为2)。病位分布上,从上至下分别涉及头、目、耳、面、颊、鼻、口、唇、齿、嗌、喉、项、颔、颈14处。其中,头、目、耳、口、嗌、喉、项、颔、颈为两者共同病位,而齿、面部仅见于“是动病”;鼻、颊、唇部仅见于“所生病”。症状特点上,以痛、肿、痹为主(占阳经头面病候56.76%),常分布于手三阳经脉“是动病”与手足少阳、太阳经脉“所生病”。详见表2。

2 分析与讨论

从《灵枢·经脉》“是动所生”头面病候可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体头面部的观察较为细致,故对其临床症状的记载也较为详备。但在该篇中,除以“是动所生”词语对经脉病候进行总结归纳外,并未发现有其他相关病理机制的论述。后世学者对此相关解释颇多,主要有气血先后学说、阴阳内外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表1 阴经“是动病”“所生病”头面病候经脉分布表

表2 阳经“是动病”“所生病”头面病候经脉分布表

2.1 气血先后学说:头面经脉病候与气血变化有关

《难经·二十二难》最早解释“是动所生”病机理,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4],认为两者差异内涵在于气血功能异常的先后变化。根据两者头面病候特点,经脉病候“是动”期,病变于气,气主呴之,气之华,在于精明五色,精明之府者,头也。故头面之气失所主,则色泽失其光华,出现目黄、面赤、颜黑、面微有尘等颜色的异常变化;而气滞不通,则易导致头面各部早期感觉功能异常,如口苦、嗌干、目似脱、项如拔等。至“所生”期,其病及于血,血主濡之,头面部位不仅失于气之温煦,同时又失于津血之濡养,气血皆病,病位广泛,表现为或气血郁滞,如痛、肿、痹等症状,或动血伤津,如鼽衄、舌干、目黄泪出等不适。从“是动”期到“所生”期,人体气血功能异常的先后变化,使头面经脉病候在病位与症状类型上具有明显差异,这对临床疾病所处阶段及人体经络气血变化的认识具有积极指导作用。有学者也据此认为经脉的“是动”期病变是临床“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该阶段可以为早期健康干预提供切入点[5]。故辨别头面经脉“是动”期与“所生”期的病候特点,可以为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提供有利条件。

2.2 阴阳内外学说:头面经脉病候具有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互用,使人体内外和谐而统一。经脉作为人体组成部分,其本意指向在于表达人体的上下内外联系[6]。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人体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相结合[7],使人体表里得以沟通,阴阳得以平衡。有学者认为人体不同部位所含阴阳之气在性质及含量上存在差异[8],而相关研究也证实经脉循行部位的能量代谢存在一定的特异性[9]。从头面经脉位置分布来看,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各自循行于头项后部、头两侧部、头颈前部,卫外为主;手少阴经与足三阴经则经咽喉而循行至头部,分布于咽喉、舌、目等处,守内为主。阴阳经脉在头面部循行路线的差异性使头面各部位阴阳之气的性质与含量分布发生变化,当不同部位的阴阳之气发生异常变化且超出经脉自动调节能力时,则出现相应经脉病候,即“是动所生”病。本研究显示:阴经“是动所生”头面病候常分布于头面下部,数量少而范围小,阳经则与之相反;在症状类型上,阴经多表现为颜色及津液代谢的异常变化,阳经则以痛、肿、痹居多。以上特点说明经脉“是动所生”头面病候与经脉的阴阳属性是具有关联的。因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诊察人体头面经脉病候的阴阳属性特点,可以提高对疾病阴阳表里等证型的辨识力度。

2.3 脏腑经络学说:头面经脉病候反映脏腑经络特性

经络与脏腑两大系统在《黄帝内经》时期已完全融合并系统化形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10],成为目前中医临床经络诊察研究的主要立足点[11]。经脉脏腑相关揭示了人的体表反应与内脏器官变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12]。人体十二经脉内属络于脏腑,五脏又开窍于头面五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头面部,作为人体元神之腑,其经脉“是动所生”病候将更有利于脏腑经络的内在“失神”状态的外在表达,从而传递出脏腑经络的特异性质。例如,阴经中,肾经的头面病候较多见,且以津液代谢异常症状为主要表现,从其属络脏腑特性上看,肾主水、藏精,生理特性上主蛰守位,肾气上升。其居于人体下焦,为先天之本。当其生理功能失调,则津液难以气化,先天之精储藏不足,或精不上荣,则面易失华、目不精明,或津液损伤,则易于舌干、嗌干等。又如,脾肾经脉皆有舌部病候,从其经脉循行特点上看,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两者皆循行至舌部,故其病变均涉及于舌。但两者症状上又有区别,脾经为“舌本强、舌本痛”,肾经为“舌干”,这一现象既可能与两经脉的循行方式有关,又可能与经脉所属脏腑特性差异相联系。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头面经脉病候特点能够反映出经脉与脏腑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这为深入理解人体经络脏腑状态以及临床疾病的脏腑经络辨证治疗提供了方向选择。

3 小结

综上所述,《灵枢·经脉》“是动所生”头面病候在病位分布、症状类型,经脉脏腑归属方面存在差异,这与经脉气血的先后变化、循行部位的阴阳差异、所属络脏腑的特异性质皆有联系。现代医家王居易[13]也指出经脉的“是动所生”病理论,揭示了经脉具有反应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是临床经络诊察、辨证、治疗以及构建经络医学理论的源泉和坚实基础[14-15]。经络状态是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经脉作为经络的重要部分,其状态更能反映出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度。从《灵枢·经脉》“是动所生”头面病候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疾病望诊已具有通过经络状态进行人体气血、阴阳、脏腑辨证的意识。《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亦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故人体头面部作为临床望诊关键部位,通过辨别其经脉病候特点,将有利于观五脏六腑、察形之盛衰、辨气血阴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意义深远,值得深入学习和挖掘。

猜你喜欢

病位经脉脏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