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的德育渗透

2020-11-08刘建容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5期
关键词:泸定桥红军德育

刘建容

【摘  要】既教书又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更是每个直接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的职责,语文是人文学科,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更具优势。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大量的课文,这些课文数量是大多是记叙文(有少数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又记人叙事的文章居多,记人叙事的文章又都是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只要教好这些课文,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这样,提高德育渗透岂非毫无意义,不,关键在一个“教好“二字,所谓教学,不但要落实好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工具性和精神性)中的工具功能,也要施放出精神功能。語文中的工具功能如怎样扫除生字词,掌握语法修辞。但在落实这些功能的过程,就要对精神功能进行放大,使其对学生起到道德影响。怎样放大呢?那就是进行挖掘引申,联系实际。例:教歌颂革命传统精神的文章“如飞夺泸定桥”“井岗翠竹”等。在教生字词时,素质教育是教给学习方法,如怎样使用工具书(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己扫除字词障碍,并强调,学会这些方法是为了出了学校进入社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样学生就把掌握学习方法当作将来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的武器,这就达到了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使学生受到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扫除了字词障碍,就进入课文分析了。课文分析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就又间接地对学生进入了思想教育。如《飞夺泸定桥》,介绍这场攻坚战的由来,就要讲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就要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如果不能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就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全军覆没。红军之所以能夺下泸定桥,就中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只要夺下泸定桥,保证红军顺利长征,死了也值。正由于革命理想的精神支撑,勇士们面对铁索桥下汹涌的河水,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他们一手抓着铁索,一手射击,前面的战士中弹了掉进河里了,后面的继续前时。他们之所以在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他们脑海里一定出现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的情景,出现未来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情景。这就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力量。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思想境界的发掘,就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语文的德育渗透。但这还不够,还可以再扩展联想,如由此把镜头拉回到现在:“每逢清明节,泸定烈士陵院里,成群的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们,成群地来到这里,敬献鲜花,向烈士们致敬。”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歌声响彻云霄,其中那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勾引了凭卓者深切的历史想象。那铁索桥上的激战情景似乎就在眼前,在夺桥战斗中,一个个勇士掉进了大渡河,鲜血染红了河水,思绪又回到现在,那河中卷起的一朵朵浪花,就是他们的灵魂,那奔腾的浪涛声,就是他们在召唤……这样的扩展联想,就会使同学把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了语文的德育渗透。又例:教学《井岗翠竹》一课,作者以井岗山的翠喻革命者,喻当今的建设者。井岗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情景又再现在同学们脑海。教这一课可以开展一次讲井岗山革命故事的活动。讲故事的形式,发动学生人人参与,使他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受到自我教育,使他们在讲故事中进入人物角色,激发革命情感。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某班有个学生,性格懦弱,遇到点小困难都无勇气克服,更无克服困难的行动。开展这一活动,他在收集井岗山故事中,跑图书馆,跑书店,甚至爬山涉水去表哥家拿书。山路累得他满头大汗。表哥见了他风尘扑扑的样子,赞美他就象井岗山时期的红军战士的形象,他感到非常自豪,在读那些故事时,他的心也仿佛飞到了革命时代的井岗山,那一个战斗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把他的心融进了战斗的硝烟,他仿佛就是其的一员。为了讲好那些故事,他细心分析故事中的每一个环境,每一个人物,环境之恶劣要比他生活所遇的困难大千百倍,那些红军战士,那些乡亲们,他们都有伟大的信仰,他们为信仰而战,虽死犹生。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感染了他,使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坚强了。有一次他考试名次退了几名,在以往他垂头丧气,而现在他正确面对,并唱着那首歌——“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有梦”。这个同学的转变,就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结果。又例:学习《木兰辞》的诗。小学生可以课外阅读,初中生课本上有。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其中“万里赴我机,关山度若飞”表现了木兰的英武形象。这首诗当代学生读了都会产生对女性从戎的赞叹。尤其是女同学读了更会产生同感。在老师的激励下,有个女同学读后激发了从军的梦想,他于是经常找些当代花木兰的查料来看。书上,影视中,那些革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如贺志珍,双枪老太婆婆等,以及当现那些特种兵的女兵们她们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名言。这个女同未定高中毕业了,果然去当了女子特种兵,有一次她回家探亲,路遇地方上几个黑社会混混抢劫一位老农,他见义勇为拳脚并用,生擒了几个混混,全部将他们押解到当地公安机关,他名扬远近了,当记者采访她,问她为何选择当女兵时,他说读书时读到古代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又看到电影《红色娘子军》。他最喜欢哩那首歌“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件事说明,在教《木兰辞》时,老师不仅教了诗歌的知识,还进行引导,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情况,使木兰精神植根于心中,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要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对课文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引电联系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泸定桥红军德育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
从泸定县文物管理局收藏的清代瓷器推断泸定桥的建成对康巴地区的影响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十送红军
飞夺泸定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