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引导学生真正“读起来”

2020-11-08蒋艺花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5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桃树

蒋艺花

【案例背景】

2020年年底,省“一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暨泉州市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在净峰中学举行,我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在本校开设了一节《一棵小桃树》的市级公开课。

《一棵小桃树》选自统编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而我所担任教学的学生,对这类叙事性散文的学习兴趣较为浓烈,但在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于是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组织课堂学习。

【案例描述与反思】

一、强化单元整体意识,落实“自读”功能

实录一: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线索,谁来回答呢?

生:是事件发展先后为序,先是赏花,而后忆花,最后悟花。

师:很好,这个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这条线索在文章中是非常清晰的,还有没有同学要再补充?

生:老师,还有一个线索是以作者情感变化为序。

师:能再具体点吗?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

生: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作向前,这是暗线。

师:非常好,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这类文章往往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是暗线,一交织,我们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个写作手法是什么?

生:托物言志。

师: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

生:作者托紫藤萝来感悟人生:困难是暂时的,生命永无止境,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师:(点头)今天要来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在写法上、情感表达等方面与《紫藤萝瀑布》十分相近,所以我们可以借着学习前一篇课文的方法来自学本文。

语文教材的编排大都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自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一脉相承来教学设计。新教材的单元导语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展现了教材整体结构,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我们要利用单元主题进行自读教学。

以《一颗小桃树》为例,我们首先要看一下课文所在的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由此,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前面教读《紫藤萝瀑布》,学习“托物言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自己阅读《一棵小桃树》,而了解文章的两条线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更清晰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主旨。这样,学生对“怎么学”也就有了基本的思路,脑子中闪现出“线索”“托物言志”等进入文章的道路。

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喜欢“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这种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的理念,就是“自读”课最重要的特征。回到《一棵小桃树》的教学来说,在强化单元整体意识的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了单元主题“托物言志”手法,在教学方式上恰当把握学教关系,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阅读”,从而真正落实了学生的“自读”地位,达成自读效果。

二、强化教材编排意识,落实学生“自读”地位

实录二:

活动一:丑——说说小桃树的“没出息”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设置了五处有助于自读的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的思考文字。这段旁边就有一处提示性的思考文字,大家一起齐读一遍。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个批注给了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板书:细节描写)。同时,大家再注意到这四个字“多次描写”,那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小桃树的“没出息”。

……

活动二:美——说说小桃树“美的升华”

师:大家注意一下旁边批注,它说“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请问是什么情感之间的转折呢?

……

部编教材关于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每篇自读课文后都附有阅读提示。这些阅读提示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才能真正学生的“自读”地位。

我备课的时候,注意到编者在文中标注的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于是在这个环节中,我就重点选择了第二条和第五条来引导学生们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二条批注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從中体会写作深意。第五条则是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思维就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课堂才能更好地回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助读系统,提示学生关注这些助读系统,老师的作用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引导学生开展自读自悟,开展小组交流学习。老师只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

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落实“自读”语文本位

实录三:

师:大家看看题目《一棵小桃树》,里头有个字说明它的与众不同,是哪个字呢?“小”字。这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它的感情是爱怜的,一方面也写说了小桃树是丑的。文中的奶奶直接说它“没出息”,大家知道在哪里吗?

生:第四段。

师:请一个同学把这段里头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这部分读一下。(请个别学生朗读此片段)这就是所谓的“没出息”的小桃树的长相。请同学们找出文段中最能写出小桃树“没出息”的词语加以品味。(学生思考五分钟)

生:我觉得“委屈”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这个词让人觉得它长得没有生命力,很不自然。

生:我认为“瘦瘦的,黄黄的”写出了小桃树像人那样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没出息。

生:我觉得“拱”这个词用得不错,可是我说不出来。(同学们笑了)

师:没事,那老师问你,你知道“拱”是一个什么动作吗?

生:知道,(做手势)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叫“好白菜让猪给拱了”,是不是一样呢?很用力地那种。

师:对了,如果把这个“拱”换成“长”怎么样?

生:不行,那样体现不出小桃树的用力,说明生长环境很恶劣。

……

自读课因为要强调学生的“自读”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就可能浅尝辄止。其实,即使是自读课,它也是语文课,只有强化语言本体意识,才能时刻不忘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让学生自己在文字中行走,感受“自读”课的无限风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语言品析,就是要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引领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细细品味,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这样的自读课,才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的。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桃树
抬水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小桃树的朋友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张进(一首)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竹 石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