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作文结尾讲练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0-11-06林俊谦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

林俊谦

【摘要】本文论述中考作文结尾讲练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从知识分析与概括、知识迁移与拓展、知识运用与表达、作品自改与互改、习作鉴赏与评价五个层面进行论述,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结尾弊病,让考场作文意更明、情更浓。

【关键词】中考作文 结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146-02

元代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其中“豹尾”是指结尾时笔法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好像豹尾劲扫,铿锵有力,让读者回味咀嚼,意犹未尽。在考场作文的结尾中,学生通常出现抒情苍白、空喊口号、拖泥带水等问题。笔者现以毕业班视导课(即有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并指导的课)《中考作文结尾讲练课》为例,以学生结尾常见问题为导向,以有效、有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谈谈如何通过切实可行并易于操作的技法训练雕饰“豹尾”,画龙点睛。

一、从文本到方法,培养学生知识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根本,以安徒生的《丑小鸭》、林徽因的《窃读记》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三篇课文结尾为实例,让学生分析和概括其中运用的技法。《礼记·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合适和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也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法和智慧。在课堂上,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对选材进行梯度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强化了阅读理解的核心意识,又凸显了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設计的问题要有清晰明了的指向性,能够具体准确地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避免出现因为方向性错误而影响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这节课上说:“同学们,这三篇课文的结尾‘好在哪里,应该抓住哪些字词句来分析,从而得出什么方法和技巧呢?”这样简洁精准的提问给予学生直接明确的方向,有助于学生紧抓阅读理解的细节,较准确地回答问题,也有助于教师把控上课节奏,较流畅地推进教学进程。

在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实例所用技法的过程中,笔者简明扼要地对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复习阅读理解中“概括”题目的方法指导,把作文讲练课与阅读理解课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安徒生的《丑小鸭》运用了情景交融法和议论抒情法。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它的梦想和希望最终实现。”

从“读”到“思”,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从“思”到“述”,锻炼了学生内容概括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从方法到生本,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拓展的能力

课堂中的梯度设计不仅体现在教学重难点的排序上,还体现在由课内至课外的迁移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用从课文归纳的技法阅读理解学生的作品,恰恰体现了从“温故知新”到“活学活用”的原则,以及从“基于方法”到“基于学生”的导向。“迁移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知,迁移是把已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运用;拓展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迁移拓展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广阔的平台,这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知识范围,延伸运用领域,激发探究欲望;根据实际情况筛选拓展内容,把握拓展时机,控制拓展容量,把迁移拓展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

这节课,笔者设计梯度性环节,在训练中着眼于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紧密结合,将从课内文本归纳出来的方法用于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合、延伸和写作能力。

三、从生本到写作,培养学生知识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本次课堂训练的素材来自刚刚结束的开学考学生作品,该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情感真挚、语言顺畅、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分段恰当。除了卷面书写存在少许问题,在作文结尾处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在于形式简单和抒情空洞,从整体上看,文章显得虎头蛇尾和头重脚轻。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合理规划好审题和写作时间,出现草草收场的现象。笔者根据实际统计,发现不仅潜力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学优生也存在同样的毛病,这正是笔者选择此问题作为本次试导课主题的原因。汉代郑玄曾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认知理解、分析概括、迁移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真实的学生考场作文为素材,以原生态的文章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当堂训练、展示、品评,把阅读理解、技法指导、写作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读写训练,实际上是认知结构在新的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从“读”到“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推动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还强化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从写作到修改,培养学生作品自改与互改的能力

何其芳先生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通常花很多时间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但学生大多看了分数和评语后就将作文簿或试卷束之高阁,作文批改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本节课,笔者转变教学观念,把批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的能力上。笔者让学生思考样文结尾存在的问题,当场运用多种结尾技法进行修改和续写。在操作前,笔者强调修改要求的“明确性”,引导学生关注例文的“问题性”,强化续写技法的“针对性”,融入修辞描写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修改中找准方向、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的具体建议中指出:“既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琢出华章”,文章自改和互改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重新认识、发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和文字反复对话和碰撞的过程。修改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变得更强,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五、从修改到品评,培养学生习作鉴赏与评价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对习作的鉴赏与评价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最好的作品并选派两名代表发言,其中一人朗读结尾,另一人代表组员品评。朗读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过程,为随后的作品评价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笔者向学生说明朗读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读得正确——疏通性朗读;第二层次是读得流利——理解性朗读;第三层次是读得有感情——欣赏性朗读;第四层次是读得动情——体验性朗读。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笔者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给后面发言的学生一个参照。

从“改”到“评”,教师除了要抓好朗读环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习作的点评,教会学生如何具体准确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如何通过作品点评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在朗读和评价中体会到作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如何从现场习作中挖掘提高结尾质量的其他技法。例如,笔者让学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亲自示范如何读出感情和味道。又如,笔者根据学生品评作文时生成的结尾技法,及时抓住并将其板书。这些有效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指导和示范,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拓宽了学生点评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现场互评的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中,有一名学生的结尾和同组学生的点评十分精彩。其结尾是:“成长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而父爱是那甘露,小心翼翼地孕育着每一抹稚嫩的花蕊。在这碗面里,我竟吃出了些许别样的味道。氤氲的雾气驱走寒意,视线模糊中,父亲的背影朦胧得仿佛被新月晕染,变得愈发高大起来。爱如丝丝热意入喉,内心的坚冰一点点融化成温柔悔恨的泪水,悄然落在我的脸上。

父亲以他平凡的光亮照亮着本该要强的我,如长伴漫漫人生路的明灯,亦如洋洋洒洒的秋雨,为游子隐去归期未归的烛火,只言片语间缓缓流淌着关于爱的点滴。青山易老,白雪易逝,而父爱却依旧鲜明如初,漫漫延续在人生的长河中。拥有爱,我很幸福。”

同组学生点评:“隐去归期未归的烛火”意在表达父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之情,以及对子女叛逆倔强的包容宽恕,表现出父亲无言的爱。“父亲的背影……愈发高大起来”这一句突出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也预示着作者对父爱的逐渐理解。“被新月晕染”一句,作者对父亲的形象进行生动的刻画,正面描写父亲包容子女的温柔形象,用词生动而准确。倒数第二段开头用“花蕊”与“甘露”作喻,突出了父爱在儿女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也是对上文“盛夏有盛放的荷,也有无休无止的聒噪蝉鸣”一句的照应。作文的结尾回顾了上文所讲述的内容,对作者和父亲的冲突以及作者心理的变化过程进行总结,并升华了文章的感情。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体现了父亲对作者的关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真挚的感情,最后的结尾巧妙地呼应了标题,表达了在关爱中成长的主题,凸显了拥有爱的幸福之处,同时在内容上与前文照应,通过比喻和象征将父爱形象具体化,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品评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品读水平、对习作的鉴赏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本次作文结尾专项讲练课中,笔者紧扣复习课的教学要求,以“实战”为抓手,以“训练”为核心,以“学有所获”为指向,努力呈现出一堂有文本阅读、学生朗读、现场写作、生成创新的充满“专项复习味”的语文试导课堂,师生逐步走出了一条“文本引路—技法指路—自改明路—点评探路”的路子,既体现了视导课的实战性,又展现了复习课的功能性;既克服了部分教师重理论、轻练笔、略点评的弊病,又提升了全体学生学中练、练中评、评中悟的鉴赏与评價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把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是如今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和共识。教师在阅读、归纳、写作、鉴赏、评价中培养学生临场实践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增强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提高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
基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七步教学法研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