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

2020-11-06凤江柳梁宇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后作业优化小学数学

凤江 柳梁宇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论述优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策略,认为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情差异出发对课后作业的形式、数量和题型进行优化,提升课后作业的吸引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后作业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27-02

课后作业是一種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后作业不仅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还是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有重要影响。观察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数学课后作业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课后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造成了学习负担,影响课后作业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统书面作业为主,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往往更倾向于配套习题册、测试卷、课本练习等传统的书面作业,采用其他形式的作业较少。此类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后作业主要依靠纸笔来完成,缺乏动手操作和综合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还存在学科与实际问题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

同时,课后作业千篇一律,其解题思路相对固定,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习题所固定,若出现新类型的习题,学生往往不会解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行教材也非常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若一味地布置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很容易消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二)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抽象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为了“教会”学生,不少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学生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熟能生巧”,这使得“练”成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最佳选择”。

越是临近期末考试,学生的学习任务越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白天在课堂上要练专项复习,课后要练单元复习题,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测验,学生只能被动地做练习。这种题海战术式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宛如一台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长期在漫无边际的题海里沉浮,渐渐地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主动探索,被动接受的知识只是暂时的,难以内化和长期储存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班级统一“一刀切”,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不同的学生会因为接受能力和受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学习水平不同。但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一般采用全班统一一套题:对优等生来说,很轻松就能完成,有的学生甚至觉得简单;对中等生来说,刚好能够完成;对潜力生来说,完成作业有一定难度,但借助外力也勉强能够完成。

一刀切式的题目不利于处于两极的学生的发展,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加剧了两极分化。例如,对潜力生来说,完成基础的练习都存在困难,而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完成起来更费劲,不少学生走上了抄袭的“捷径”。随着年级升高,一些题目超出了家长的辅导能力范围,为了帮助孩子完成数学作业,不少家长借助“作业帮”“小猿搜题”等作业软件搜索解题思路和答案给孩子抄袭。结果作业效率和正确率提高了,但作业效果降低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创新作业形式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对那些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课后作业中手脑并用,将书面知识变成实操技能。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作业理念,打破纸笔局限,以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适当创新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1.设置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玩是学生的天性,玩游戏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游戏,他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教师不仅可以把游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设置数学课后作业,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让学生“玩中做,乐中学”。

例如,根据计算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和家长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并要求学生把游戏中的计算方法记录下来,看谁的方法多。随机出现的扑克牌变成了灵活多变的数字,学生需要开动脑筋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处理才能得到答案。通过游戏,死板的计算题变成了有趣的计算游戏,在锻炼学生反应能力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增加实践机会,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若学生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就难以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真切的活动经验。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布置动手操作型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外出购物的过程中关注身边的百分数,亲身经历购物的过程,将收集到的百分数编成数学题并解答。又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物体的长和宽,并求出其面积。数学课后作业跳出纸笔、走进生活,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应用意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抓住学生需求精选经典习题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之一,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对哪些方面有需求,并在课后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需求,精选经典习题。

如何选择习题呢?课本上的基本习题作为课堂规范作业中的必选作业,教师不能随意删减。但对教辅资料的运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数量上,设置一条底线,根据课堂上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点选择有训练价值的习题,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例如,学习了某个知识点后,可以从习题册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做;代表性不强的习题,可以让学生把做题思路表达出来即可;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习题则让学生自己选做或者删掉。经过教师筛选后的习题与直接使用习题册相比,更有针对性更加灵活有效。

(三)关注学生学情差异进行分层练习

分层作业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状况把作业难度设计成不同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对数学作业进行解答。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同一个班集体里的学生学习能力也有高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应用知识上也有差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班级里“跑得快”的优等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而不是毫无挑战性、会让其安于现状的习题;对“跑得慢”的潜力生来说,他们需要多做基础题以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信心,而不是超越其学习能力的习题。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情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作业的布置需因学生而异,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应注意保持练习的层次。设计多梯度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中选择作业的内容和数量。教师可以从基础训练、能力拔高、拓展延伸和课外探究四个层次进行设计,采用“基础题+能力拔高+拓展延伸”的方式将作业题分为:简单的必做题、灵活的选做题、偏难的附加题。让学生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练习和得到提高。

小数乘整数是比较基础的题目,所以把它归为必做题;选做题涉及小数乘小数的运算,难度在必做题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附加题涉及小数的混合运算,整体偏难。

数学课后作业作为数学课堂的延续,其目的不是单纯地巩固课堂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数学思维方式。数学课后作业不等于数学习题册,课堂教学的目的也不等于会做作业。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紧扣学生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完成数学课后作业的兴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

注:本文系2019年南宁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论”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凤江柳(1995— ),女,瑶族,广西桂林人,教育学学士,现为南宁师范大学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梁宇(1978— ),女,广西贺州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课后作业优化小学数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精心营造学习氛围 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