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0-11-06孟亚娟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职高语文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孟亚娟

摘   要: 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一定程度上低于普高学生,教材的精练、简约,扩大了他们理解文本的鸿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必备前提。教学实践中,通过“导入”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度运用多媒体形象化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辩论讨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推动学生认真、深入地探究,使学习从无效到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语文知识产生需求的欲望,就必将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   学习兴趣   职高语文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就有探究的欲望,就有思考的动力,该门功课的学习效果往往不错。中等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材并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相对来说更加简约凝练,使中职语文教师在研究和教学时感到资料缺乏。同时,囿于招生批次的实际情况,中职學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一定程度上低于普高学生,教材的精练、简约,增加了他们理解文本的鸿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必备前提,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并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巧设导入,触动职高生的求知之欲

教学中经常有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设导入,直接“开门见山”地当堂宣布: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单元第几课。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兴趣再也提不起来。任何工作的开始都比较困难,语文课堂亦不能例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能激发未成年人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打下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拉开一节好课的序幕。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新颖的、富有创意的导入,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对于中职语文的学习至关重要。

1.援引故事

根据心理学的特点,未成年人在学习中更倾向于接受叙事性内容,更易于被叙事性的桥段吸引。与之相左的是,一些思维层阶较高的需要多种逻辑联合理解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不容易在课堂教学的伊始就接受。因而,教学导入中可以适当引入故事、运用故事。如学习《企业文化是基础》时,可以《伊索寓言》中“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导入;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沛公斩白蛇”“霸王举鼎”“楚汉相争”的故事导入;学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等故事导入;学习《工商文明的基因》时,可以“加勒比海盗”的故事导入。这些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

2.活用诗词

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形式多样,魅力无穷。欣赏古诗词可以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诗词的韵律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不知不觉地产生灵感。相应的,倘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杜甫的名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非常适合作为导入语引入这节课的解析,杜诗用字精工,音律和谐,循循诱导,朗朗上口,有助于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教授《琵琶行》时,可以引用唐宣宗评价白居易的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当中既有皇帝对白氏离去的惋惜之情,更有对白氏才华的高度肯定和欣赏,白氏的创作之盛、流行之广、诗才之丰,从中可见一斑。让我们自然想起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3.植入影视作品

优秀的影视作品以鲜活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直观强烈的声光效果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极佳手段之一。通过播放与语文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的视频片段导入语文课堂教学,能充分直接激发中职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与热情。如讲《寻梦者》时,可以播放电影《我的1919》片段,剧中的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慷慨陈词,舌战列强,震撼人心,教师可以据此追问:“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近代历史上什么重大事件(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的结果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激发了怎样的一群人?”一连串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思考,然后开始讲述新课,效果自然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当然,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固定几种样态,一线老师应该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运用合适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综合教学实践并比较,以上几种是引发学生兴趣的相对有效的途径,效用明显,且易于实行。

二、尝试多媒体,抓住职高生的探究之心

新时期以来,教学辅助工具几经革命,从最原始的粉笔、小黑板到胶片投影,再从胶片投影到实物投影,再从实物投影到融PPT(幻灯片)、影音播放、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传统语文教学过于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即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互动,甚至个人形象等,学生在课堂上目之所及,除了黑板就是教师;听之所及,除了教师还是教师。大大束缚了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化的基础学科的拓展空间。现代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职高语文课堂中,能够迅速克服这一不足,为语文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创设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将一些艰涩的或难以理解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相对形象、丰满的耳目能及的知识内容。既能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又能减轻教师因“满堂灌”带来的主讲压力。

例如,讲到《工商文明的基因》中工商文明的构成要素之一——“信用”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对“十七世纪中叶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段解说。这段解说是中外多位学者深入荷兰考察、了解、学习之后的深刻总结,角度广大,思考长远,兼具文学性与理论性,呈现的语词丰富,饱含激情,配合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和电脑特效的动画制作,整体上极富感染力。师生能在震动之后理解荷兰的工商文明的基因,明白荷兰利用领先优势发展贸易,从而得到资源,并将它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即刻便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信用对工商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是语文教材里的名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室内摆设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里面人物众多,七嘴八舌,事件交叉,环环相扣,当代学生群体缺乏大家庭生活的体验,很难理解当中的人物关联和故事背景。甚至,连贾府里的人物都搞不清楚的也大有人在。书中描写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出场时这样说:“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这里面三位姊妹分别是谁?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片段阅读和教学的情况下,学生普遍缺少相应的古典文学基础,不少人不能把书中描写的这些特点与人物对得上号。很多语文教师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人物剧照投影到大屏幕,模仿一档收视率超高的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让学生根据原著内容推测三姊妹。然后,播放電视剧这一节的片段,师生边欣赏节目边揭晓答案。教师再接着反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怎样的方法?片段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有什么差异和联系?……与之前单调地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相比,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材中的人物因此而立体,深入生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有广阔的应用天地。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把理性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更有利于职高生纵深化地理解并运用语文知识。然而,多媒体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和过量,一切以适切、适时为主,不能盲目运用多媒体,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运用多媒体。

三、创设辩论讨论,点燃职高生的智慧火花

辩论,《现代汉语字典》解释说:“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青年人思维活跃,热情四射,往往喜欢相互探讨各种问题,并且喜欢公开表达观点,当别人与之不一致的时候,能够踊跃而出与之辩论,据理力驳。职高语文教学可以抓住青年人的这个特质,设计有趣的有价值的辩论主题,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在学《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性格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学生唇枪舌剑,宣示自己的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积极性很高。正方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比如保留着她的照片、保留家具,记得生日、记得关窗的习惯,听到无锡口音特别敏感,四处打听、修坟等。若没有真情实意,装一年还行,能装三十年?再说,他已是家里的老爷,有必要装吗?所以,我们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但是反方观点也很有说服力,“周朴园似乎在深情地怀念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修理,但从未真正修理。当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却签了一张五千块的支票递给侍萍,想以此了结所有的事,真爱侍萍能这样打发她走?能用金钱解决的感情还能叫真感情吗?还能叫真爱吗?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以金钱为转移的,金钱可以买到一切,金钱可以成为遮丑布,金钱可以换来良心的安宁,金钱可以弥补罪过。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与尊严,至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情感乃至死活,他何尝真正放在心上过呢?”正反双方都以大量的例证论证自己的观点,辩论的效果很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要准备并胜任这样的课堂辩论、讨论,学生必须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进一步认清课文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和影响,由“学语文”上升为“做语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无疑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高效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一言堂”,也不能只是师与生的互动,更要有生与生的交流、赞许与批驳。同时,思维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更新、升华,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融入历史知识,激起职高生的情感共鸣

中职学校暂时还没有开设历史课,学生的历史知识非常匮乏,与此同时,他们又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再加上部分文本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如果我们在教授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单调、无聊,提不起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引起情感共鸣。历史和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授课时,能适当地讲授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历史知识,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如教授苏洵的《六国论》时,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齐、楚、韩、魏、燕、赵等六国位居中原,其中有些国家的疆土和实力远远大于文化、经济相对落后又处于西部边陲的秦国,但是它们却逐一为秦所吞并。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做一些预习工作,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战国历史,极为有趣,学生在阅读中会渐渐入迷。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教师可以先不要急着直接进入文本分析,把“愁”的感情基调强加给学生,可以在文章分析之前,把五代十国时期的风雨飘摇和李煜前期奢华的君王生活做介绍。创作《虞美人》时,正是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之时,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被宋太宗囚禁,行动不便,失去自由,由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心情可想而知。让这段历史再现,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作了一番了解和解读,更易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历史话题活跃课堂气氛,如《鸿门宴》中“项羽为何要放走刘邦”、《过秦论》中“陈涉起义为何能得到热烈响应”等,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气氛不再像以前一样死气沉沉,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利用历史知识和掌故赋予文学作品一定的神秘感,使作品更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心理上“俘获”未成年人。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1](1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推动学生认真、深入地探究,使学习从无效到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是激发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受教育者能够专心学习、努力前进的动力源泉。职高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均弱于普高学生,学习动力更需要教师激发,针对他们的授课方式更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因此,职高语文教师必须提高所教学科的趣味性,唤醒职高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5.

本文系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历史知识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职高语文语文阅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