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实验在食品专业教学与科研中的生物危害与防护

2020-11-06王新张强张春玲彭晓丽崔璐

现代食品·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食品专业生物安全

王新 张强 张春玲 彭晓丽 崔璐

摘 要:本文从食品专业涉及动物实验的教学与科研特点,探讨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并对食品专业动物实验过程中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进行阐述,以期提高食品专业师生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食品专业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dden danger of biological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animal experiments involved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Food Major,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of biological safety of animal experi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biological safety prevention and self-protec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Animal experiments; Biological safety; Food major

中图分类号:Q95-331

实验动物是食品毒理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随着各高校食品专业对食品毒理学相关研究越来越重视,实验动物的种类和使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在高校中由实验动物引起的实验人员感染事件屡次发生。2001年北京某高校发生了因使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引起的严重实验室源流行性出血热感染事件[1]。2010年东北某高校师生在做羊实验时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病事件[2]。2019年甘肃兰州某研究所多名师生也发生了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这些因使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等引起的生物安全事件不仅给师生带来了危害,还给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做好各个实验环节生物安全的保障工作,是每个实验指导教师必需面对的重大任务。本文根据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际情况,对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教学与科研中有关实验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与防护的重要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1 食品毒理学与动物实验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毒作用及其机制,必需借助于动物试验,研究各种毒物在实验动物中的毒性反应、毒作用靶器官和毒作用机制,再将实验结果外推到人,以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确保食品安全[3]。因此,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主要载体是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应用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致畸实验和致癌实验等。由于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实验动物的选择也不同。实验动物的选择主要包括实验动物物种和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选择以及实验动物个体选择[4-5]。食品毒理学中实验动物主要选择大鼠、小鼠、仓鼠、家兔、狗和猴等,其中小鼠和大鼠使用量最大,近年来大型动物如猪等也被应用到食品毒理学中[6]。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分为4级:一级普通动物(CV)、二级清洁动物(CL)、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和四级无菌(GF)或悉生动物(GN)。毒理学研究通常选择二级及以上的实验动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实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动物实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实验动物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实验动物通过定向培育形成不同的品种品系,各自都有不同的易感性病原,有的病原宿主广泛,甚至包括人和其他动物,属于人兽共患病原,由于实验动物常采取群体饲养,因此实验动物极易携带潜在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在购进动物时未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或常规检疫不规范[7-8],加之动物又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或者有些动物为中间宿主,则不易被发现,一旦条件适宜,动物所带病菌就被激活,从而造成动物或人的感染。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携带病原体的人、昆虫、野鼠等进入,也会带来人畜共患病病原。如果实验室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将对动物實验人员构成感染风险[1-2]。

2.2 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实验操作不规范

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本都没有或较少接触过实验动物,他们都不具备或者缺乏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因此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往往不穿工作服、不戴手套等进行动物实验,不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增加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抓拿和保定动物时,实验人员如果不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当动物受到意外刺激被激怒时,会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在进行灌胃、注射、采血和手术等试验操作的过程中,可能被刀、剪、针等锐利器械刺伤,如果伤口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使师生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破伤风和布氏杆菌等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经常接触如化学标本固定液、麻醉药、消毒剂、臭氧等有毒性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若缺乏正确的防护,实验室通风不好,操作不规范等,也可能损害师生的健康。

2.3 实验结束后续处理不当

动物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液以及动物的尸体、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等生物材料很容易形成气溶胶,实验人员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生物材料的气溶胶,将会发生过敏性反应或一些呼吸道传染疾病[9]。另外,动物实验结束后,学生可能进入自习区或者教室进行其他的实验项目或者上课,或者一个班级动物实验结束后,另一个班级马上就进入同一个实验室,而病原微生物随着人员的携带和气溶胶的流动,会在不同学校之间传播,尤其是食品专业的学生,与食品基质接触的机会较多,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增加了被感染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食品专业生物安全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专业融合的食品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德尔菲法构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生物安全快速评价指标的研究
教育改革背景下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兽医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
规模化猪场综合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