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知音》的研究

2020-11-04贾浩月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接受美学知音

【摘  要】《文心雕龙》是刘勰的文艺理论著作,它论述了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等问题。笔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把《文心雕龙·知音》和接受美学作对比,从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主客体关系上,探究其对现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接受美学;鉴赏论

接受主體角度看“知音”

接受主体方面,就西方接受美学思想渊源看,重视文学中人的主体地位的“人本主义”是主流,知音理论中,刘勰从“作者——文本”[1]关系角度来阐明文本的表情性,在理解文学本质之后,提出了“阅文情”的观点。文中“文情”共出现了三次:“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将阅文情”、“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结合语境来分析,“文情”的语义是确定的,“文”指作品的语言文辞,是表层因素,“情”指所传达的思想,是深层因素。刘勰强调的“阅文情”、“鉴文情”、“披文以入情”,就是指接受者通过阅读文字感受作品,逐渐进入作品的情境,体味作者的情志的过程。

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接受者集中在审美内涵上的关注点。与西方接受美学相比,知音论强调归纳而不依靠推理,相比严谨的思维,更注重主观感悟式特点[4],如《隐秀》篇中讲:“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品”既是一个形容词又是动词,即指潜在于文字背后意味无穷的“味外之旨”。

知音论的核心是知音方法论[5],刘勰提出“阅文情”是以具有审美性的作品本身作为接受对象,通过“披文入情”来求得对作品深层审美情趣的把控,可见刘勰观念中审美性观念是十分明确的,这一思想高度是西方早期接受美学理论难以企及的。

接受客体角度看“知音”

在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里,读者在文学接受之前就具备了基础:“期待视野”,接受者已有对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受到了绝对肯定。

而刘勰并没有完全肯定接受者,他在知音篇开篇就提出文学接受中存在的四种接受偏见:一是“贵古贱今”,由崇古原因造成;二是“崇己抑人”由文人相轻的陋习形成;三是“信伪迷真”,由文学认知匮乏导致;四是“知多偏好”,由主观片面造成,这四种偏见是造成“知音其难”的根本原因。

文学接受过程正常进行有赖于接受者对四种接受偏见的摒弃,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否则,接收者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

刘勰认为造成“知音实难”还有接受客体的原因。《知音》载:“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刘勰认为像“麟凤”和“麏雉”、“珠玉”和“砾石”这样具体明确的简单事物都有人混淆,更何况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的文章了。

在《体性》篇中他亦说:“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这些都说明了作者所写作的作品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看来,接受客体的外在形式、内在思想、承载语言以等要素会给接受过程造成或多或少影响。对于文辞优美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的体悟文字背后的意义;而对于词不达意的作品,读者在接受之时会受影响并且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涵义。所以,为了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接受活动对文学接受的客体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接受主客体关系角度看“知音”

刘勰在对待主客体关系上,既强调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又不否认作者的特殊作用。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表现了互动性。接受美学很注重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例如西方的“交流美学”,二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刘勰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缀文者和观文者、源和波分别表示创作和接受的双方。因为在创作中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接受者就要通过表层的“文”而进入深层的“情”,领会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循着自己接受活动中的“波”“文”而进入深层的“情”,领会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探求作者在创作中的“源”。其实,这也就是文心和人心的互动。

刘勰亦从否定意义上说了不同的读者对文章反映不同,但它客观上揭示了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作品价值受接受主体的牵制及其重要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亦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说明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接受主客体是有互动性的。

启示

首先,读者不能贵古贱今,也不能贵今贱古,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要“贵古贱今”“崇已抑人”,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要重视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理论取向,同时不能将批评观和鉴赏观割裂开来,看到审美鉴赏和理性批评在接受美学中的统一性。

其次,要广泛阅读。虽然作为读者难免存在“知多偏好”的问题,但通过“博观",可以大大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有效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读者。

知音篇虽然是从读者角度来说的,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体会到读者意识对于写作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刘勰也指出了接受主体的审美差异。对于作者来说,要想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在获得较大程度上的认可,就有必要了解读者之间的这种审美差异,并在写作中去适当关注。当然,不可要求作者一味顺应读者,由于读者之间的差异性,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得到所有接受者的一致观点。

参考文献:

[1]邓新华.《文心雕龙·知音》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J]. 学术月刊,1999(12):55 - 61.

[2]张少康,汪春弘,陈允峰,陶礼天.文心雕龙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26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137

作者简介:

贾浩月,女(1998-),河北衡水人,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接受美学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