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04李向梅梁万添何方桂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胸痛急诊科心电图

陈 姣,李向梅,梁万添,何方桂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情发展迅速且凶险,致死率高,早期及时诊断,尽快予以PCI手术是恢复心肌供血的重要手段[1]。临床上建立胸痛中心以缩短患者入院后救治时间,但是胸痛中心流程较多且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救治时间,影响救治效果。故优化胸痛中心救治程序,节约患者救治时间尤为关键[2]。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是针对胸痛疾病制订的一套标准化的程序,主要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多个科室配合节约救治时间的干预模式[3-4],其应用于救治STEMI值得研究,故本研究分析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在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63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STEMI诊断标准[5];发病时间<12 h;均行PCI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发病时间无法准确确定者;关键时间节点病情记录不全者;术前行心肺复苏患者;入院前已自行口服溶栓药物者。根据入院后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中,男42例,女39例;年龄41~72(53.45±4.69)岁;梗死部位:左前降支45例,回旋支24例,右冠12例;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13例;发病时间2~10(4.99±1.18)h。观察组82例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40~74(54.62±4.56)岁;梗死部位:左前降支46例,回旋支25例,右冠11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14例;发病时间2~11(5.02±1.2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胸痛中心模式救治:患者入院到达急诊科,由接诊护士分诊,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STEMI后,电话通知心内科医师会诊,根据会诊意见收入导管室;抽血急查肌钙蛋白,准备双抗药物;由心内科医师与患者家属谈话,签署行PCI手术知情同意书。然后启动导管室手术相关设备,进行穿刺造影后,行球囊扩张。观察组予以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模式救治:①建立胸痛中心交流群,成员包括心内科医师、急诊科及导管室医师及护士。②急诊科急救箱内备好双抗药物,强化护理人员对疾病凶险程度认知,加强训练,提高操作速度。③对胸痛患者优先分诊,第一时间由接诊护士为患者做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第一时间交给急诊科医师,尽快抽血行床旁肌钙蛋白等检查,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医师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STEMI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心内科会诊,同时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上传至微信群,护士立即电话通知导管室备好相关手术设备;急诊科医师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会诊结束,直接将患者推入导管室,尽最大努力减少时间拖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救治时间、手术情况及救治效果。①救治时间:包括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至导管室时间、分诊时间、给抗凝药时间。②手术情况:包括门球时间(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的时间,D2B)、穿刺球囊用时(P2B)、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B2C)。③救治效果:统计急诊救治过程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见表1。观察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至导管室时间、分诊时间及给抗凝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2.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见表2。观察组P2B、D2B、FMB2C均短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3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 见表3。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表3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 [例(%)]

3 讨 论

胸痛中心是为胸痛患者第一时间得到识别和救治,缩短各环节时间而建立的救治模式[6],在一定程度上节约STEMI救治时间,但是常规的胸痛中心救治模式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考虑优化救治流程以加快救治速度还有进步的空间[7]。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是遵循循证医学理论,并针对常规胸痛中心模式存在的可改进的方面而拟定的一套标准化流程。通过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对胸痛中心的认知,以提高对胸痛疾病的重视,加快分诊速度,促进与急诊科医师的配合,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从而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同时利用现代电子工具加强相关科室医师之间的沟通,缩短每位医师诊断患者所需时间,促进各个科室之间的分工合作,为患者救治节约时间,从而提高救治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至导管室时间、给抗凝药的时间及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分析原因,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急诊科护士对胸痛疾病的相关认知,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后优先进行分诊,故缩短了分诊时间。由于护理人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不需要等待医嘱直接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同步进行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步骤,从而避免等医嘱时间和各环节依次展开而浪费时间,故首份心电图出结果时间等均缩短。另外,急诊科的急救箱里随时备好双抗药物,在心内科医师会诊后可马上予以口服双抗药物治疗,节约了去药房取药的时间。

D2B、P2B、FMB2C是手术操作过程中不同步骤所用时间,数值越大,说明患者手术过程的不同步骤所用时间越长,导致患者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越不利于患者恢复[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D2B、P2B、FMB2C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可节约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分析原因,急诊科医师将心电图结果上传至微信交流群,使心内科会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获得大致了解,节约其到达急诊科后判断病情的时间。通过电话联系导管室准备手术相关设备及器械,进一步减少手术准备用时。在进入导管室前,急诊科医师将患者大致病情与家属进行沟通,缩短导管室医师与患者家属术前沟通时间。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入导管室进行手术,从而缩短了FMB2C,为后期操作过程奠定了基础,故缩短了D2B、P2B。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可以提高术后救治效果。这是因为通过急诊科、心内科的配合,缩短患者进入导管室时间,为患者进行手术赢得了时间,稳定了心梗进一步发展,心肌血管灌注恢复,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减少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故术后患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降低。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干预临床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可有效缩短救治及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胸痛急诊科心电图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4》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有些胸痛会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