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志扶智”:缓解脱贫地区返贫之行动路径

2020-11-02刘斯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5期
关键词:脱贫

刘斯文

【摘要】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其重点并不在如何脱贫,而是如何脱贫不返贫。2020年,全国两会热议决战脱贫攻坚,如何防止返贫成关注重点,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脱贫不返贫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精准扶志扶智”,实现“志”与“智”的双向精准互补,助推“输血式”往“造血式、参与式”扶贫转变、“要我脱贫”往“我要脱贫”转变、“无力脱贫”往“能够脱贫”转变。缓解脱贫地区返贫问题,应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继续加强精准扶贫知识技能教育、增强扶志扶智工作团队建设以及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扶志扶智文化规范。

【关键词】 “精准扶志扶智”  脱贫  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5.012

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怎样落实脱贫任务、夯实脱贫成果、避免脱贫之后返贫,是2020年全国两会热议的重点。2020年两会的“硬任务”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怎样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与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必须让扶贫与扶智结合到一起,激发贫困地区与群众脱贫致富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扶志与扶智凝聚到一起,狠抓落实、强化举措,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由于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与基础设备不同,所以不同地方的贫困缘由不同。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不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精准扶志扶智”的基础上,改变“等靠要”等观念,提高贫困地区脱贫能力,缓解返贫行动,从根本上“拔穷根”,以早日全面“富起来”。目前是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必须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提高农民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从根本上保障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精准扶志扶智”:新时代“脱贫不返贫”之内生动力

“扶志、扶智”的提出。仅从字面含义来看,“扶”的意思是援助、帮助;“志”的意思是志向,内心的方向;智是智慧、聪颖的意思。所谓扶志,从自信心、个人思想以及价值观上进行帮扶;扶智,是从生活技術、理论知识以及思路上进行帮扶,帮助贫困地区以及人口提高脱贫、走向富裕的能力。

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他在深度贫困地带的座谈会上,给出了“扶志”与“扶智”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培育力度与内生动力,将扶志和扶智整合到一起,从内在活力与当地特色激发贫困群众与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让贫困群众与贫困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效果。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申明:要进一步增强扶智与扶志的结合面,让脱贫攻坚战赢得漂亮。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同进入到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承诺,它为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战斗方向,同时这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内容。

“精准扶志扶智”耦合的成因。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看:扶志和扶智是文化的重要构成,扶志中的“志”是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理想情操、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文化,扶“智”是以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以及体育为背景,形成良好的文化尺度,通过引导,形成规范。目前,中国农村文化的生态环境并不理想,“智”与“志”的双缺失是当代乡村振兴难以拔除“穷根”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偏远的内陆地区,该问题更加突出。这些贫困地方的贫穷人口众多,整体上文化素养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的意愿不足,不思进取、人文观念僵化、因循守旧已经成为显著问题,主动接受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足,时间一长,这些地方就会缺乏内在驱动,从而陷入落后封闭、志短且穷、精神匮乏的局面。

在精准扶贫、文化长效发展的过程当中,利用扶志和扶智能够形成“强志提智”之路,改变长时间来单一刻板、自上而下的文化补充形式,在“以农民为重心”的乡村振兴理念中,补充农民需要的“智”与“志”,以契合农民心理与文化结构为背景,让“智”与“志”协同发展,从而达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后不再返贫的目标。[1]从整体来看,扶志与扶智应当协同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部提供的“输血式”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金钱与物质,虽然能够帮助贫困人口缓解一时的需求,但是其仍然没有彻底脱贫走上富裕的自信心与生活底气,在脱贫致富中没有工作技能,就没了“造血功能”,所以贫困地区的群众很难从根本上甩掉“穷根”,这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就需要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对“输血式”扶贫进行改革,让贫困地区和农户意识到脱贫技能是关键,从而有意愿主动提高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积极性与创业能力,阻断脱贫之后再返贫的问题,这也是扶志扶智的根本目的。

“精准扶志扶智”:缓解脱贫地区返贫之行动规划

目前,脱贫攻坚正面临攻城拔寨的压力,虽然很多民营企业在“精准扶志扶智”上进行了创新实践,但为了进一步缓解贫困地区返贫,必须让贫困地区资源和市场接轨,将“无力转贫”变成“能够脱贫”。

优化扶贫方式,助推“输血式”往“造血式、参与式”扶贫进行转变。在之前扶贫工作中,很多单位会直接给钱给物,甚至大包大揽,这类扶贫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根源问题解决不了,很容易助长“等靠要”的思维。对此,必须转变传统扶贫方式,通过搭建长效扶贫方式,将“输血式”变成“参与式、造血式”。第一,采纳“奖补式”扶贫,从心理上提高贫困地方民众的积极性。使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生产奖补等形式帮扶,在多劳多得、不做不得的规则下,减少普惠救助。通过政策供给,让劳动和收益挂钩,使勤劳致富、有脱贫欲望的群众获得更多优惠,以提高脱贫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深化“参与式”扶贫,挖掘脱贫潜能。在编制扶贫规划、建设基础设备、发展扶贫产业时,让贫困群众拥有参与权、知情权和受益权,以带动致富权利。第三,拓展参与方式,比如,在改造危房、建设基础设备、绿化环境等项目中,发展公益岗位,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时,用劳动、土地以及房屋等形式入股,参与产业获得收益。第四,政府还应提高组织化参与力度,结合领导组织功能,让群众加入到脱贫工作中。

专注精准扶志,助推“要我脱贫”往“我要脱贫”进行转变。脱贫不只是物质脱贫,还有思路与意识脱贫。“精准扶贫”要扶志,在思想上摆脱贫困。通过文化教育和思想引导,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与底气。第一,创新宣传模式,提高主体意识。通过大喇叭、广播电视、扶贫微信群以及文艺汇演等形式,及时为贫困群众传递扶贫政策,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从本质上树立脱贫底气。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为发掘群众内生动力,在该县所有行政村执行村内广播、公务栏以及扶贫微信群等工程,创建了浓厚的脱贫氛围。第二,做好典范引领。大力开展文明家庭、致富能手、脱贫家庭等评选活动,宣传成功脱贫致富的人物和事迹,用身边事引导贫困群众,以形成“勤劳致富、自强自立”的风气。第三,培育文明新风、优化村规民约。结合理事会、孝老会等自治组织,优化村规民约,从根本上消除游手好闲、贪图安逸、嗜酒赌博、安于现状等陋习,杜绝不良风气带来的返贫问题。例如,邯郸市馆陶县大力推行敬亲孝老活动,各村形成了“孝老会”,通过搭建“孝老卡”制度,让子女定期为父母存入瞻养费,以形成脱贫攻坚环境。

专注精准扶智,助推“无力脱贫”往“能够脱贫”进行转变。贫困地区的人民之所以很难摆脱贫困,其原因是整体能力与素质不高。为了如期脱贫,必须增强科技扶贫与教育扶贫力度,将注意力放在扶智上,让贫困户拥有脱贫意愿和能力。

第一,增强教育扶贫。提高脱贫人口以及地区的教育力度,这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通过优化义务、学前、职业和高等教育链条,从不同层次对教育进行扶贫;灵活应用优质资源,对贫困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机会;通过提高创业扶持与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优化教育培训方式,创新教育平台,让具备劳动能力的群体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创收与经营能力。例如,河北省衡水市使用“党校+”的模式,将订单式培训应用到贫困群众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第二,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通过网络式科技服务结构与扶贫体系,将专业合作社与扶贫企业作为龙头,吸引科技机构、技术协会、高等院校与志愿者加入服务链,通过科技派员与技术指导等制度,对贫困户实施“一对一”帮扶,以达到科技增收的效果。[2]

“精准扶志扶智”:助力脱贫地区不返贫之行动实施路径

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一,精准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技术人员进入农村,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状态,设置台账,以强化动态管理与建档立卡制度;通过信息互通机制,通过大数据、端口对接以及数据交换等形式,让银行、公安、人社、教育等部门对接;通过农村贫困地区数据监测与建档立卡的衔接,形成项目规范、指标统一的监测体系。第二,搭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扶智效果,以“治贫先治愚”为原则,将知识帮扶作为脱贫致富的途径,为群众提供各种致富信息,提高脱贫底气;做好引導与宣传工作,对脱贫攻坚成果综合整理,提炼示范模式与创新过程,结合先进典型与脱贫攻坚事迹,打造脱贫气氛;搭建“三委”联系群众的制度,对党建知识、脱贫攻坚战略进行培训,形成共同致富、群体作用的效果。第三,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提高群众脱贫能力与自治效果,在德治、法治整合的情况下,打造“比学赶超”氛围;结合文明与实践活动,做好故事巡讲与“勤劳致富”宣传,让贫困群众统筹利益,预防脱贫之后再次返贫;深入专项治理,将时代文明作为实践试点,弘扬时代发展主题。

继续加强精准扶贫知识技能教育。第一,提高脱贫致富技能。将自我发展作为脱贫渠道,激发群体主体价值,通过实践活动,深入农业技术,提高“自我智力造血”,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与信心;搭建脱贫致富产业,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参与扶贫项目;创新模式,通过带贫益贫制度,内培主体、外引龙头,形成利益联结的发展模式;全域布局,通过全域旅游,打好脱贫攻坚战。[3]第二,打开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鼓励自主创业,结合城镇化建设、网络经济和全域旅游,加大个体商户、网店以及农家乐自主创业;鼓励返乡创业,通过村企联建、强村带弱村、农民股份合作等方法联合经营,提高资源活力;把扶贫和“互联网+”整合到一起,通过提高电商技术培训与产业政策力度,提高贫困户收益。第三,让扶志扶智的主体更加多元。以思想政治为保障,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通过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推动物联网与农产品商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农民民政培训价值,结合企业用工要求,加大培训与指导力度。

增强扶志扶智工作团队建设。第一,提高扶贫干部素质。作风建设关系着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功与否,针对作风不良与扶贫腐败等问题,通过谈心交流、驻村工作以及责任追究制,增强“三项机制”宣传,通过“容错纠错”等机制,提高干事活力;通过业务培优、凝心聚魄、能力提升等工程,提高团队综合素养。第二,激发基层党支部的扶志扶智功能。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价值,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当地优秀文化与党支部的发展因素,助推扶志扶智工作开展;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进入村户了解贫困户心声与需求,为扶贫与工作安排提供依据。第三,落实驻村帮扶机制。干部包户作为扶贫帮扶的主要力量,要结合实情,加大业务培训,改善帮扶干部水平,根据全员培训与分级组织等形式,对县级领导集中教学与培训,以切实解决扶贫工作的“疑难杂症”;交流经验,加大组织学习,通过实地考察,拓展扶贫思路,做好群众脱贫路线工作。

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扶志扶智文化规范。第一,道德调节助推并规范“扶”文化。通过贫困户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与暗示,在满足自我认同与“期待视界”的情况下,缓解心理失衡;深入传统文化的“扶”文化,用扬善、勤俭、孝悌、仁爱等思想浸润贫困户道德思维。因此,“扶志扶智”要规避复杂文字,通过有声宣传,重构农村道德体系,在“和合”的氛围下,改善薄弱文化。[4]第二,艺术调节理解“志”和“智”的真实内涵。充分调动艺术调节价值,从教化、组织、净化、驱动中让贫困户获得审美体验,对真善美产生向往。例如,利用民俗展览、乡村景观、艺术改造形成视觉效应,提高农民感受美的能力;通过乡村戏剧与影像,提高文化自信,激发审美感受。通过交互式推进艺术生产与欣赏,不断扩展“智”与“志”的艺术外延,在主体上提高审美效果的同时,确证人类的本质能量,让人性得到解放与自由。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反贫困公益协作中的资源动员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9YJC880054)

注释

[1]莫光辉、张菁:《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第102~110页。

[2]左明章、向磊、马运朋等:《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电化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13~19页。

[3]陈心颖:《脱贫动力培育与扶志、扶智的协同》,《改革》,2017年第12期,第38~41页。

[4]张芳瑜:《基于农民文化心理结构视角的“扶志扶智”的路径规划》,《理论探讨》,2020年第2期,第52~56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脱贫
精准扶贫中贫困母亲脱贫的问题和对策
桂林有机茶在市场中的经济效益体现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析
巴士在线 “脱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