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互联网舆论生态新变化

2020-11-02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5期
关键词:错位网络空间舆论

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互联网使无数人得以接触无穷无尽的新闻来源,以低成本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填补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异,而社交媒体的转发、评论、分享等功能,又使这种信息大众化更进一步,从而形成可以讨论各种问题的网上公共空间。在欧洲难民危机、美伊冲突等多起国际性事件中,依托社交媒体重新部落化的世界网民,共享信息、融通观点,将地球村连成一体,成为对峙国际霸凌主义的一股重要话语力量。

但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也使一些恶意的、诽谤的和虚假的信息蔓延。权力与算法的“合谋”正日益显现。网络的“回音室”和“信息茧房”效应不断渗透,强化了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阶层的分化,圈层之间相互隔绝,多元声音被遮蔽。尤其在“后真相”时代,主流话语被消解,事实被观点代替,理性被感性取代,情绪弥漫和事实稀缺对舆论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互联网空间并非一片自由的净土,更不是民主的圣地,而是充满了赤裸裸的利益政治。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已成为摆在全球社会面前的严峻难题。互联网作为国际政治延伸的新领域,其原先的权力结构遭到了颠覆,但是,此前存在的强者逻辑并没有被改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既得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網空间中先下手为强,抢占了空间政治的话语权和游戏规则的定义权,致使互联网空间政治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中国的发展进步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近年来更加倚重互联网,将其作为意识形态输出最直接最便利的工具,不断升级对中国的网络攻势。境内外敌对势力大肆散布恶性政治谣言,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刻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形象,恶意炮制有害思想观点,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网上串联结社、煽动“街头政治”,企图侵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破坏中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他们或认知错位,以“西方中心论”固化中国“贫穷”“落后”形象;或心态错位,倾力防范中国,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或话语错位,以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随意解读中国;或价值错位,以所谓“普世价值”裁量中国实践。而操纵“中国议题”,为国内党派斗争推波助澜,更是他们的惯常伎俩。

网络空间不是随心所欲的法外之地,它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规则和秩序。互联网不能沦为霸权主义的角逐游戏场。各个主权国家是网络空间中的主要参与者,交往也要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各国应摒弃旧有的国际关系观念,坚持多样化发展,互相尊重网络主权,共同营造和谐的舆论生态。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构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在全球互联网舆论场中,中国要主动面对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和关切,勇于直面并善于开展国际舆论斗争。要加强国际舆情的预判研判,及时引导、主动引导、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增信释疑,在国际上放大正面声音,为中国发展、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网络将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世界各国更要加强文明互鉴和文化融通,促进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全球互联网舆论生态。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议“全球互联网舆论生态新变化”,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错位网络空间舆论
有趣的错位摄影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