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如何落到实处

2020-10-28赵波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黑名单食品安全

赵波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社会问题治理中要常抓不懈的工作。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仍有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顶风作案”,通过生产和销售劣质食品、过期食品、假冒食品、“三无”食品牟取利益,扰乱了食品行业的经营秩序,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文章以3·15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在深入解读食品安全问题治理难点的同时,就如何强化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净化食品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治理;黑名单;利益链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国家、社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然而,近年来3·15晚会曝光的饿了么黑心作坊、瘦肉精、山寨饮品、辣条与土鸡蛋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仍然较为普遍,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任重而道远。201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在细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职责和问责措施的同时,明确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完善包括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等在内的制度,这些措施和制度的出臺为细化、完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导。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治理,除了要拥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以外,还要从制度落实层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最严格的监管和最严厉的处罚净化食品安全发展,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1]。

1 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难点

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理并非一件易事,并且食品市场的乱象也在较大程度上束缚了政府监管的发力,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困难重重。综合来看,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存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1 食品生产分散、隐蔽

食品生产行为不规范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生产劣质食品、假冒食品的厂家为了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降低生产成本,通常会在城郊、农村等位置偏僻、隐蔽的地区选址。这些分散在偏僻位置的黑窝点、黑作坊往往游离于常态化的食品安全监管范围之外,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现、治理的难度。例如3·15晚会曝光的“虾扯蛋”辣条的生产厂家就位于开封市兰考县城关乡的高场村的田野之中,是食品生产监管的盲点,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和处理。

1.2 食品市场无序发展

市场既是食品流通的主要途径,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滋生的通道,生产销售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然而,在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主体借助低成本的手段来赢得市场竞争,压缩其他食品品牌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假冒伪劣食品的充斥使得优质品牌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扰乱了市场良好的发展秩序。例如那些加工过的“土鸡蛋”在市场上的流通导致消费者在土鸡蛋消费方面产生了较强的抵触心理,进而造成真正的土鸡蛋产品的销售遭遇挫折[2]。

1.3 消费者问题食品辨别意识和能力缺乏

消费者通常处于食品消费链条的末端,其识别问题食品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效果。从意识方面来看,消费者选择食品时更多地是从食品的外观、味道等方面进行主观的判断,对于食品的材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等与安全相关的信息缺乏关注,导致劣质食品被食用。例如学生选择消费“五毛食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低廉和口味新奇,而对食用后可能造成的腹泻等身体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能力方面来看,食品安全问题识别的技术性和技能性造成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识别能力受到较大限制。虽然部分食品可以通过色泽、状态、气味或包装等方面来识别安全性,但食品的成分却需要借助精密仪器加以掌握,这就增加了消费者辨别问题食品的难度,使得一些问题食品被食用。

2 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落到实处的策略

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需要构建包括政府、市场和消费者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协同机制,融政府监管、市场自律、消费者自觉于一体,才能确保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消除食品安全问题滋生的土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一系列难点、痛点,要将治理的重心下沉到基层,以食品生产、销售主体和终端消费者为重点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检查、治理,确保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的规范化、达标化,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

2.1 构建高效问题投诉举报体系,化解问题食品发现难

政府严格监管虽然能够达到集中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效果,但由于食品生产的分散、隐蔽,销售和消费的广泛,导致监管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无法及时发现、治理问题食品。对近年来以3·15晚会为线索形成的问题食品曝光、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这种以媒体报道、政府治理相协调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方式更精准、更高效,其影响力也更大。基于此,要探索构建以群众、媒体等为主体的问题食品投诉举报体系,解决问题食品发现难的问题[3]。

要搭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平台,使各主体有机会、有条件进行食品安全问题的反馈。例如一些政府部门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开辟“随手拍”的问题举报入口,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自己发现的问题食品的图片,将问题食品线索反映给相关部门,便于调查取证。当然,除了政府部门开通投诉举报平台以外,食品生产商、销售商也要在原有举报电话的基础上积极开通新的问题反馈平台,及时获取和处理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勇于承担自身职责。

要注重投诉举报问题的科学、高效处置。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体系的运行是一项双向性的行为,如果消费者、媒体记者等主体没有在较短时间内获知所反馈问题的处置进度和结果,势必会弱化其参与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除了要开通投诉举报平台以外,还要注重问题处理的高效性,避免出现问题反馈后杳无音信的情况。例如可以在平台中披露问题处理的进度、结果等内容,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回复的方式来告知投诉举报者问题处理的相关信息,消除其内心的疑虑。

2.2 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严格落实食品安全问责制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食品市场无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一些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在市场利益的影响下,无视法律规定,采取非法的方式生产、销售问题食品。因此,对于食品生产商、销售商来说,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成本是增强其食品安全责任心和自律心的有效方式。

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解决标准缺失、标准落后的问题。食品安全标准是约束和规范食品生产、销售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净化食品市场发展秩序的基本方式。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新食品安全生产、销售标准,为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针对当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流动商贩经营、食品超市无证无照经营以及食品进货记录不规范、食品生产日期缺失或随意填写、食品随意存放、食品检测报告信息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政府监管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标准予以最严格的惩处,并对要求整改的内容进行复查。

落实黑名单制度,强化食品安全责任。黑名单制度是基于诚信的行为惩戒机制,是对相关行为人进行的行为约束和心理警告。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过程中,对于那些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造成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要通过行业禁入等行为惩戒,以强化相关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使其在食品生产、销售等方面保持谨慎的态度。

2.3 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是食品的消费主体,通常也是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安全意识的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防范心理和行为有了明显的发展。然而仍然有大量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基于此,要通过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来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及时发现和反馈食品安全问题。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下基层活动。基层是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易发的领域,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相关主体要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借助多元化的媒介渠道来强化基层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危害、处置方法等内容的认识和认同,将警惕食用问题食品作为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同时,要借助法治宣传活动来增强消费者对投诉举报生产、销售问题食品权利的认识,使其敢于反馈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开发和推广简易的食品检测设备。消费者在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方面通常遵循的是主观性标准,即根据保质期、味道、形状等直接感触到的指标来进行区分,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这就使得大多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无法被有效识别。基于此,要通过开放式的食品检测中心或者简易的食品检测设备来消除消费者判断食品安全性的技术瓶颈,使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3 结语

随着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关注度的普遍提升,如何确保各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各方面主体共同关心的内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存在的难点,除了构建高效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现体系以外,还要通过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等策略来增强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维护消費者的合法权益,净化食品市场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弘弘.食品安全需多方共治[J].人民论坛,2017(21):60-62.

[2]康俊莲,赵继伦.构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势在必行[J].人民论坛,2018(31):68-69.

[3]陈思,罗云波,李宁,等.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新痛点及治理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9(1):68-72.

猜你喜欢

黑名单食品安全
探究黑名单相对人法律权益保护
2017年广东省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伤害孩子的“凶器”黑名单
黑名单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广东省第二批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
规避黑名单风险恢复企业电子邮件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