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2020-10-27沈晓芳陈柏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沈晓芳 陈柏华

摘要: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旅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真实性、公益性等特点。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学校应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与课程的评价这四个环节来设计开发这一课程。在试点学校的实践中,发现存在整体规划欠缺、重旅轻学、经费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相应实施建议。

关键词: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研学旅行源于日本,学生从中感受集体生活,直接体验公共道德,因为公共精神是日本公民教育的核心[1]。此外,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认识自然,在旅行中进行深度学习,可以将社会生活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一、研学旅行的特点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参与旅行,同时还要从中进行体验式研讨。研学旅行课程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目的,所以学校须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3],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个人的素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走近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其具有以下特点。

1.   教育性

研学旅行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其最重要的价值是育人价值。学校在实施该课程时,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具备的条件,制定研学旅行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可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学间相互帮助,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又使其在旅行过程中承担起个人在团队中的职责,强化集体观念,锻炼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学生还能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激发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积极挖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此外,研学旅行和课堂教学不同,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双腿”来接触自然和社会,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适应旅途的辛劳。

2.   体验性

体验性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沉浸式学习,亲身感受事物的发展,对于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学生也會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包括职业体验、环境体验、文化体验、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文化体验类的研学旅行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例如通过红色文化之旅,学生感受当年的情景,感受历史的变迁,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拓展生命宽度与厚度。

3.   真实性

研学旅行具有真实性,教师不再创设情境,而是带领学生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已有经验以及现场所学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实现合作共赢。学生在考察自然时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所获取的多为美好自然中变幻的影像和宁静的心灵体验[4]。所以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力,通过咨询工作人员、观察历史遗迹等多种方式去解决困惑,充分释放好奇心和观察力,提高交流、观察等多方面的能力。

4.   公益性

研学旅行还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社会各界应提供多种支持帮助学校顺利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学校除了收取必要的餐饮费、住宿费以外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学校应积极与游学基地负责人和其他机构沟通,让其提供必要支持,要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让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开心。

二、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提出了要求。

1.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学校管理层应从本校实际出发,认真评估校内学生的需求,制定课程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实施等。

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沟通与合作,不仅和同学合作,还要与老师、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分享研究成果。在旅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当地的规则,履行社会责任。此类内容都应包含在课程目标当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2.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因此教师应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建立研学基地。

依据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学校应建立一批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研学基地,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具有开放性,向学生生活、自然、社会领域扩展和延伸[5]。所以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需要综合设计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建立课程资源库,组建开发团队;与高校教师等专家共同编制研学旅行方案,邀请学生代表共同制定方案,每个项目包括研学旅行的目的地、研学目标与主题、建议学生群体、预期时长、经费预算、评价方式等具体内容,向不同年段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案,以实现研学旅行模式的多元化。

3.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学生的活动和管理人员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主要是按照旅行目的地形成不同的研学小组,在研学之前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方案,讨论拟解决的问题。在旅途中,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产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深入研讨,所以指导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合作解决问题。

同伴互助是该课程开展的重要运作方式,学生间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在旅途中互相研讨,集思广益。管理人员的活动主要指教师对研学旅行的监督和指导,研学基地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协调。其中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只有安全机制完善,学校才能进行研学旅行[6]。例如推行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实施学校、教师“尽职免责”条款,破除学校、教师不敢组织学生外出的心理障碍。此外,带队指导教师应对研学目的和主题有深入了解,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领他们有组织地进行研讨,运用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来深入探究,结合经验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平衡点,拓宽其知识面,开发潜能。研学基地工作人员应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做好讲解和引导工作,促使研学实现其教育价值。

4.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旦课程实施,学校即可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中需修改之处,则应修订补充。学校应制定严格而灵活的课程评价方式,在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之后切实落实。

学校应将量化考核和质性考核相结合,根据既定的考核评价方案,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成果等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组织、配合、改进等进行评价,以及对其他涉及的人员进行多元评价,从多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此外,评价应遵守灵活性、真实性和发展性原则。由于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式的课程,强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评价体系,所以其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灵活。研学旅行课程应审慎使用相对评价,灵活运用绝对评价,充分发挥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作用[7]。研学旅行评价应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反思和提高,使其有切实的进步。还应对研学旅行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后续课程的改进,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方案。

三、现阶段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   整体规划欠缺

研学旅行课程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国家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但尚未明确具体课程方案;学校缺少课程开发专业人员,无法运用系统思维开发校本课程。另外,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缺乏有关的培训,使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碎片化。此外,研学旅行基地没有配合好学校的课程实施,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和评价。

2.   重旅轻学

“研学”和“旅行”相结合是开展该校本课程的初衷,但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缺失了“研学”意味,仅将其作为旅行看待,课程陷入了“重旅轻学”的困境,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达不到研学的目的。

3.   经费不足

首先,师资培训需要财力支持,如果教师未经培训就随意开发课程,则会导致学生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发展。其次,一些学校資金缺乏,旅行过程中的交通等开支属于学校在原有固定经费基础上的额外支出。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维持生活尚且不易,学校若要求家长再付额外费用会增加家庭负担。最后,旅行机构、研学基地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可能导致乱收费的问题。

4.   机制不完善

在管理方面,师资建设不完备,教师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无法灵活应对研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校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教师的安全指导制度等尚未建立。在评价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评价方式,学校对于“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缺乏准确的界定,导致学校在评价时缺乏有效的依据,只能依靠教师的主观意识判断,难以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实施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建议

1.   邀请多元主体共同开发课程,做好顶层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开展依赖学校的顶层设计,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在实施中灵活应对各种事件,实现课程目标。该课程应以本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代表为开发主体,凭借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来合作开发课程,充分考虑实施中可能的问题,在小范围试验后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推广。

2.   摆正研学旅行位置,有效整合“研学”与“旅行”

研学旅行不同于学科课程,而是通过旅行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整合知识,弥补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度思考,结合教材内容探究问题,或是自主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责任意识等。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校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旅行的愉悦,又要让学生从研学中得到发展,可以说研学旅行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主题要义[8]。

3.   增加课程所需的合理经费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的开发,还需要财政部门保证研学经费,适当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为农村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更多机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于有困难的家庭予以照顾,额外补助研学经费。此外,对于滥收费的旅行机构和研学基地,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惩治,完善监督与问责机制,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实施。

4.   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

相对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要高很多,也复杂得多,所以学校应该广泛征求家长、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意见,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在管理方面,学校应培训教师,使其既善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在需求,又有能力应对研学旅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制度,对学生意外保险、教师的安全指导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说明,以应对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张义民.日本小学修学旅行的目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06).

[2]  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3]  顾明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J].中国教师,2017(05).

[4]  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

[5]  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09).

[6]  章全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

[7]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

[作者:沈晓芳(1995-),女,浙江杭州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柏华(1974-),男,湖南株洲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